辽代传奇女杰萧绰:从闺阁走向朝堂的政治与军事传奇
在辽代的历史长河中,萧绰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而夺目的光芒。她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刻影响了辽代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女性人物。
一、出身名门 崭露头角
萧绰,小字燕燕,公元953年6月18日出生于契丹贵族家庭,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是她的故乡。她的父亲萧思温,在辽朝官至驸马、宰相,位高权重,对辽朝政治有着重要影响力。萧绰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伶俐,做事果敢利落,对待任何事情都怀有坚定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即便是琐碎小事亦是如此。这份特质让她深得父亲萧思温的宠爱。有一次,萧绰与姐妹们一同操持家务,姐妹们大多草草了事,唯有她认真仔细地擦拭整理,将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萧思温见状,不禁流露出赞许的目光,断言:“此女必成大事。”
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二月二十二日,辽穆宗耶律璟在黑山打猎时遇刺身亡。萧思温等人力挺耶律贤登上皇位,是为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为报答萧思温的拥立之功,将其晋封为北院枢密使,并征召萧绰入宫。三月初九,萧绰入宫后旋即被封为贵妃,短短两个月后,因其“色技过人,且通韬略”,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其父萧思温也进一步加官进爵,被封为魏王。次年,萧绰生下女儿耶律观音女。此后,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难以全力处理朝政,萧绰开始逐渐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崭露头角,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
二、父逝之痛 协理朝政
保宁二年(公元970年)五月,辽景宗前往闾山(今辽宁阜新)行猎,萧思温陪同前往。然而,在盘道岭(今辽宁闾山),萧思温遭遇刺杀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在年仅十七岁的萧绰身上,瞬间将她推向了更为复杂艰难的境地。但萧绰并未被悲痛击垮,反而迅速成熟起来,开始全力协助体弱多病的辽景宗治理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辽景宗的默许与支持下,辽国的日常政务逐渐都由萧绰独立裁决。遇到重要的军国大事,她会召集蕃汉大臣共同商议,综合各方意见后做出决定。而辽景宗对于她的决策,大多只是听取通报,很少加以干预。在萧绰的精心治理下,辽国军事力量日益强盛,政局稳定,经济也逐步走上正轨。保宁八年(公元976年)二月,辽景宗更是传谕史馆学士,规定此后皇后之言同样可称“朕”与“予”,并定为定式,这一举动使萧绰的地位与皇帝等同,进一步彰显了她在辽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乾亨元年(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在灭亡北汉后,趁势向辽开战,著名的“高粱河之战”爆发。由于萧绰和辽景宗早有防备,宋军最终大败而归。次年正月初一,辽景宗封萧绰所生皇子耶律隆绪为梁王,耶律隆庆为恒王。
三、临朝摄政 力挽狂澜
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年仅三十五岁的辽景宗在出猎途中,病逝于云州(今山西大同)焦山行宫。临终之际,他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将辽国的江山社稷托付给了二十九岁的萧绰。彼时,耶律隆绪年仅十二岁,主少国疑,宗室亲王势力强大,局势波谲云诡。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萧绰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潸然泪下,忧虑地问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轸与韩德让坚定地进言:“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随后,萧绰迅速采取行动,安排耶律休哥留守南京(今北京),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力量;任命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掌管内政事务,尤其对贵族进行严格管控。同时,她采纳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成功削弱了诸王的兵权,消除了内部夺位的巨大隐患。同年,辽国东部的阻卜部族发生叛乱,萧绰果断派遣大将耶律速撒前往平叛,次年正月,叛乱得以平息。
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六月初十,辽圣宗耶律隆绪率领群臣尊奉萧绰为承天皇太后,群臣为皇帝上尊号为天辅皇帝,大赦天下,改元统和。八月十一日,耶律隆绪与耶律斜轸在萧绰面前交换弓箭鞍马,结为好友,进一步稳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同年十月,萧绰原本计划出兵高丽,以解决其在东地的威胁,但因宋军有出兵动向,为避免两线作战,最终放弃了攻打高丽的计划。
四、御驾亲征 大破宋军
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北宋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贺令图等人,以“主上年幼,其母专政”为由,向宋太宗赵光义进言攻打辽国。宋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同年正月二十一日,发动了“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直取燕云十六州。三月初六,耶律休哥急报宋派大将曹彬、崔彦进、米信出雄州道,田重进出飞狐道,潘美、杨继业出雁门道进犯,歧沟城、涿州等城相继陷落。
面对宋军的大举进攻,萧绰迅速做出应对。三月十七日,她与辽圣宗先是命宣徽使耶律阿没里赶赴燕南(即幽州),与耶律休哥共同商讨军事策略,并从各地征召兵力支援耶律休哥;接着,派遣留守东京的耶律抹只指挥大军前进;随后,萧绰与辽圣宗等人祭拜陵庙、山川,宣布亲征。三月十九日,萧绰派遣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抵御西路宋军杨业一部;派遣耶律阿没里为南征都统,辅佐耶律休哥抵御宋军主力。
四月初一,萧绰与耶律隆绪屯驻于南京(今北京)北郊,亲自督战指挥。五月,曹彬所部宋军因贪功冒进,在雨夜与辽军于歧沟关展开激战,结果大败。曹彬连夜收拾败军,渡过拒马河,宋军溺死者不计其数,剩余部队逃奔高阳(今河北保定高阳),又遭辽军冲杀攻击,死者数万。七月初九,耶律斜轸设伏,成功活捉宋将杨业,杨业宁死不屈,绝食殉国。耶律斜轸派侍御向朝廷奏报克复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一带)。萧绰下令将杨业的头颅割下,装入匣中,传送边关各地,辽军士气大振,而宋朝守军得知大将战死,未战先怯,纷纷溃散而逃,辽国成功收回之前沦陷的领土。
统和五年初(公元987年),辽军大破宋军,萧绰和耶律隆绪班师南京,论功行赏。耶律隆绪率领百官为萧绰上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随后,群臣也为皇帝上尊号为至德广孝昭圣天辅皇帝。初六,萧绰下诏命有司分条奏上各将领功劳表册,论功行赏,极大地激励了将士们的士气。
五、数克宋军 巩固边防
统和六年(公元988年)八月初四,讨伐藩属国得胜归来的耶律休哥等人在易州(今河北易县)附近与宋军发生冲突,斩杀宋军指挥使后凯旋。不久后,辽国祭祀旗鼓,意图南伐。九月二十六日,辽军抵达涿州,几日后,萧绰派兵四面进攻涿州,城破后守军投降。萧绰将投降的宋军分设为七个指挥军,命名为归圣军。同年十月二十三日,筹宁奏报攻破狼山大捷,辽军又在益津关击败宋军,并进军长城口。北宋定州守将李兴派兵抵抗,不敌辽军,耶律休哥再次击败宋军。几日后,萧绰与耶律隆绪驻扎于长城口,督促大军四面进攻。12月期间,辽军在萧绰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连续攻克满城、祁州、新乐、狼山砦等地,并击溃出益津关的宋军。十二月初四,萧绰及辽圣宗对功臣进行赏赐,同月,萧绰派遣辽大军屯驻于宋朝境内。
统和七年(公元989年)正月初一,萧绰班师回朝。几日后,北宋将领再次率部归降,萧绰下诏令让降众屯驻于南京。同年二十一日,辽军进攻易州,宋兵出遂城救援,萧绰派铁林军迎击宋军,辽军大捷,活捉宋军五位指挥使。次日,辽军进攻易州,易州守将无力抵挡,宋军无奈将易州军民迁往燕京(现北京),辽军大胜。几日后,辽军驻守于涞水,以契丹之礼祭拜天地,同时拜谒景宗皇帝庙。随后,萧绰下诏命令涿州刺史耶律守雄送易州投降士卒八百人归还本乡。同月,耶律休哥因功对耶律隆绪和萧绰行再生礼,萧绰赏赐大量财物于他。五月初一,萧绰派宣徽使耶律阿没里等率兵分道防备宋国侵扰。次日,耶律休哥再收宋军降军七百人。十三日,宋军抵达边境,萧绰下令密云、燕乐两地免赋役十年以做准备。同月,耶律休哥再次破宋军于泰州。
同年7月,萧绰再次派兵南征,驻兵于儒州(今北京延庆一带)。得知宋军遂城内缺粮,她意图夺取遂州。宋太宗得知后,立刻派遣李继隆部护送粮草增援遂州。萧绰得知消息后,命令耶律休哥率领数万铁骑南下阻击宋军。耶律休哥南下途中,遭遇北宋将领尹继伦率领的数千骑兵。耶律休哥未将尹继伦放在眼里,未加理会便继续南下寻找李继隆。尹继伦大怒,趁耶律休哥部不备,突发奇袭,辽军大败。十九日,萧绰并未怪罪耶律休哥,而是慰劳了南征将士,并与耶律隆绪再次拜谒景宗皇帝庙。
统和八年(公元990年)三月初十,由于宋军降将俘虏众多,萧绰派人在杏埚筑城,安置宋国俘虏。在此期间,萧绰完成了对西夏国王的册封,不久后,西夏也派兵加入了攻打北宋的战斗。次年,西夏国王再次派遣使者对萧绰的册封表示感谢。
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西北阻卜部族再次叛乱,萧绰再次派军平叛,西北阻卜归降。此次归降后,萧绰听取大臣意见,在西北沿边修建城堡、布置重兵,以绝后患,有效巩固了辽国的边防。
六、澶渊之盟 缔造和平
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深秋闰九月,萧绰领着辽圣宗耶律隆绪、韩德让,率领二十万辽国精锐部队南征大宋。辽军一路势如破竹,两个月内就攻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距离北宋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北宋宰相寇准坚持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以激励士气。当宋真宗的车驾出现在澶州前线时,宋军士兵高呼“万岁”,声震数十里,士气大振,迅速集结起数十万援军与辽军对抗。
然而,辽国名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用弩射中身亡,辽军士气受到极大影响。萧绰审时度势,在韩德让的劝说下,决定与宋朝进行阵前议和。最终,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恒为兄,赵恒则称萧绰为叔母;维持宋辽之间旧有的疆界;宋国每年向辽国提供三十万金帛。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多年的争战,为两国带来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同年,辽圣宗为萧绰加进尊号,使其尊号从统和元年的“承天皇太后”,历经多次累加,变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仁洪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
七、归政离世 传奇落幕
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萧绰为耶律隆绪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将皇权正式交还给耶律隆绪,结束了她在辽景宗、辽圣宗年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摄政生涯,准备前往南京安享晚年。然而,命运弄人,在南行途中,萧绰不幸染上疾病。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她在行宫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七岁。次年,萧绰被葬于辽乾陵。辽兴宗重熙二十一年(公元1052年),萧绰的谥号由圣神宣献皇后更改为睿智。
萧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封建化改革。在政治上,重用汉官,将其纳入政权中枢机构,加强中央集权;在法律上,进行改革,使得辽国“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在经济上,重视农业发展,推动了辽国经济的繁荣。她的改革改变了辽国原本政昏、兵弱及赏罚无章、诸部叛乱的局面,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开发和民族大融合,对北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尽管在民间传说中,由于《杨家将》故事的广泛传播,萧绰被塑造成“杨家将”的死敌,形象遭到丑化。但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萧绰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高瞻远瞩的智慧,在辽代的历史舞台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与深入研究的重要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