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恭宗耶律延禧:末世挣扎的末代君主 辽恭宗耶律延禧,辽朝最后一位皇帝。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中,他试图挽救辽朝于危亡,却因内忧外患的重重压力,无力回天,最终成为辽朝覆灭的见证者。尽管他为延续辽朝统治做出诸多努力,但仍无法改变辽朝被新兴势力取代的命运。 耶律延禧于大康元年(1075 年)出生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作为辽朝皇室成员,他在这里开启了人生旅程。他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之孙,昭怀太子耶律浚之子,母亲为贞顺皇后萧氏。耶律延禧出生不久,父亲便遭耶律乙辛陷害,含冤而死,母亲也未能幸免。幼年失去双亲的耶律延禧,在祖父耶律洪基的庇护下长大。太康七年(1081 年),耶律乙辛因阴谋逃亡宋地被察觉,终被诛杀,耶律延禧的境遇开始好转。寿昌元年(1095 年),耶律延禧被封为梁王,兼中书令。寿昌六年(1100 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患病,耶律延禧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开始参与处理军国大事。 寿昌七年(1101 年)正月,辽道宗耶律洪基驾崩,耶律延禧在灵柩前即位,成为辽朝的新皇帝,改元乾统。即位之初,耶律延禧便着手处理辽道宗时期遗留的政治问题。他为被耶律乙辛陷害的父亲昭怀太子耶律浚平反昭雪,追尊其为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将母亲萧氏追谥为贞顺皇后。同时,对耶律乙辛党羽进行清算,将参与陷害的耶律乙辛、张孝杰等已去世者剖棺戮尸,将在世的同党如萧达鲁古等流放边疆,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肃清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势力,稳定了人心。 然而,耶律延禧面临的局势极为严峻。辽朝内部,政治腐败已久,各级官员贪污成风,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外部,新兴的女真族势力在东北地区迅速崛起,对辽朝构成了巨大威胁。女真长期受辽朝统治,辽朝统治者对女真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女真族的强烈反抗。 乾统四年(1104 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开始筹备反辽。耶律延禧得知后,于乾统九年(1109 年)派遣萧海里前去招抚。但萧海里却与完颜阿骨打勾结,耶律延禧随即命令耶律张奴等前去讨伐。耶律张奴多次请求增兵,耶律延禧不但未予批准,反而将其囚禁。最终,耶律张奴逃脱后,自立为帝,虽然耶律延禧派萧忽古等人将其捕杀,但辽朝内部的混乱可见一斑。 天庆二年(1112 年)二月,耶律延禧到春州巡游,按照惯例,当地的女真部落首领都要前来朝见。在宴席上,耶律延禧命令女真首领们依次起舞助兴,轮到完颜阿骨打时,他拒绝起舞,并且神色自若,毫不畏惧。耶律延禧对此极为不满,欲借机杀害完颜阿骨打,却因北院枢密使萧奉先的劝阻而作罢。这一事件成为辽金关系的转折点,完颜阿骨打意识到辽朝对女真的威胁,加速了反辽的准备。 天庆四年(1114 年)九月,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他率领女真军队向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头城子)进发,辽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耶律延禧派萧嗣先为东北路都统,萧挞不也为副都统,率领大军屯驻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但辽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在女真军队的进攻下再次惨败。出河店之战的失败,让辽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此后,辽军在与金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败,领土不断被金军蚕食。天庆五年(1115 年)正月,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辽朝的攻势。同年九月,金军攻占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耶律延禧亲率七十万大军出征,试图挽回败局。然而,辽军内部矛盾重重,军心涣散,在护步达冈之战中,被金军以少胜多,耶律延禧仅率少数亲军逃脱。这场战役使辽朝的主力部队遭受重创,辽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面对辽朝的颓势,耶律延禧并未放弃抵抗。他一方面继续组织军队进行防御,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危机。天庆六年(1116 年),渤海人高永昌在东京(今辽宁辽阳)称帝,耶律延禧派萧韩家奴、张琳前去讨伐。高永昌向金朝求援,完颜阿骨打趁机派金军南下,击败辽军,占领东京。此后,金军乘胜追击,相继攻占了辽朝的大片领土。 保大元年(1121 年),耶律延禧的宠臣萧奉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诬陷耶律余睹谋反。耶律余睹被迫投降金朝,并为金军充当向导,加速了辽朝的灭亡。保大二年(1122 年)正月,金军攻克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耶律延禧逃入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同年三月,耶律淳在燕京(今北京)被拥立为帝,史称北辽。耶律延禧对耶律淳的称帝行为极为愤怒,但此时他自身难保,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保大四年(1124 年),耶律延禧在夹山整顿军队,试图收复失地。他率军出夹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神池),却在奄遏下水被金军击败。保大五年(1125 年)二月,耶律延禧在应州(今山西应县)新城东六十里处被金军俘虏,辽朝正式灭亡。 被俘后的耶律延禧被金朝降封为海滨王,后又改封为豫王。据《辽史》记载,金天会六年(1128 年),耶律延禧在金朝去世,终年 54 岁 。另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1135 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颜亶命令耶律延禧和宋徽宗比赛马球,耶律延禧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 耶律延禧在位期间,虽试图挽救辽朝的命运,但由于辽朝积弊已久,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强敌压境,加之他在决策上的失误,最终未能阻止辽朝的灭亡。他的一生,是辽朝兴衰的缩影,其经历为后世研究辽朝历史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