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印象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印象初[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江苏南通海门人物
印象初,1934年7月出生于江苏海门,是一位在昆虫学领域尤其是蝗虫研究方面建树卓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忱,在世界昆虫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海门,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孕育了印象初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自幼,他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学生时代的印象初成绩优异,尤其对生物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些奇妙的生物现象深深吸引着他,也为他日后投身生物学研究埋下了伏笔。1954年,印象初从苏北南通农校毕业。1955年,他凭借着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扎实的学业基础,考入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课后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经常穿梭于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文献,参与各类实验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58年7月,印象初从山东农学院毕业,随后被分配至青海农学院任教。青海,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为他的科研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青海农学院任教期间,印象初不仅认真履行教学职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业人才,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当地的生物资源。他发现,青海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昆虫种类,尤其是蝗虫,其种类和数量都十分可观。这一发现激发了他对蝗虫研究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蝗虫研究之路。1962年,印象初调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蝗虫分类研究中。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蝗虫的生存和演化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印象初深入青藏高原的各个角落,开展艰苦的野外考察工作。他不畏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不惧恶劣的自然环境,背着沉重的行囊,手持捕虫网,穿梭于高山、草原、峡谷之间,寻找各种蝗虫样本。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印象初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高原地区气候多变,时而狂风暴雨,时而烈日炎炎,他常常要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坚持工作。由于交通不便,他需要徒步前往一些偏远地区,行程十分艰苦。而且,在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他时常会感到呼吸困难、头晕目眩,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在采集的标本中,印象初敏锐地发现,高原上的蝗虫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有的翅膀很短,有的甚至没有翅膀。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深入思考,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和分析,他提出了蝗虫类在高原上的适应性、演化途径和高原缺翅型等新见解。他认为,高原上风大不适于蝗虫飞行,导致翅的退化;翅是蝗虫的发音器官构造之一,翅的退化导致发音器的退化;发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导致听觉器官的退化和消失。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缺翅、缺发音器、缺听器的种类是最进化的种类,也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类。这一理论的提出,立即引起了世界同行的瞩目,为蝗虫演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975年,印象初发表了《白边痂蝗在青藏高原上的地理变异》一文,揭示了一个物种由于海拔升高,其形态特征出现梯度变异为种内(亚种内)变异。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他对蝗虫在高原环境下演化的认识,也为他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印象初在《高原生物学集刊》上发表了《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一文,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以一种全新理论为依据建构于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蝗总科分类系统诞生。该分类系统突破了国内外传统的蝗虫分类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以触角构造、发音和听觉器官为区分蝗虫类别的依据。这一创新的分类系统,把蝗总科分类学科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为科学的时代,后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印象初分类系统”。1984年,印象初以该分类系统为理论基架的学术专著《青藏高原的蝗虫》出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上蝗虫的种类、分布、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演化规律等内容,引起了国内外昆虫学界的极大关注。国外著名学者拉格教授赞誉其为“研究欧亚蝗虫不可缺少的资料”。“印象初分类系统”的建立以及《青藏高原的蝗虫》的出版,使中国在蝗虫分类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科研道路上,印象初不断追求卓越,他的研究视野逐渐从青藏高原拓展至全国,乃至全世界。1987年,受美国科学院邀请,印象初前往华盛顿作了专题报告,向世界展示了他在蝗虫研究方面的成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昆虫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年,他开始着手撰写《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这项工作任务艰巨,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全世界已知的蝗虫种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印象初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从1758年至1990年期间几乎所有关于蝗虫的研究文献,对每一个蝗虫种类的信息进行仔细核实和记录。经过长达5年的艰苦努力,1996年,这本用英文写成的巨著终于出版。《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共1266页,200余万字,记录了从1758年至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虫类2261属、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它被世界直翅目学会网站引用,成为全世界蝗虫分类研究者公认的权威工具书。上一本同类型书籍是外国人在1910年编纂的,时隔80多年,印象初的这本著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蝗虫研究方面的实力,正如他所说:“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而且某些方面还超过了他们。”

印象初的科研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1995年6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挑选为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同年10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青海省首位中科院院士。此外,他还获得了众多奖项,如《青藏高原的蝗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7年《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在科研之余,印象初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培养昆虫学领域的后继人才贡献力量。他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昆虫学研究人才。1996年2月,他被河北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1年,又被山东农业大学聘为特聘教授。他经常走进课堂,为学生们传授昆虫学知识,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心得,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成为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榜样。

如今,虽已年近九旬,但印象初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对蝗虫的研究热情丝毫未减。他依然会坐在电脑前,整理和分析最新的研究资料,思考着蝗虫研究领域的新问题。他心中还有一个未完成的目标,那就是花两到三年时间,增订《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将1990年以后发表的蝗虫新属、新种补充其中,并增加模式标本产地和模式标本保存地点等新内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资料。印象初的一生,是为科研事业奉献的一生。他扎根青藏高原38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探索,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蝗虫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昆虫学领域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上一篇:蒋琏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台湾学者、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重庆市委书记
首任乌克兰总统
四川省委原书记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江苏省委原书记
湖南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謇之孙,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