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度:明代书法大家的生平与成就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出生在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家宅坐落于日河之畔。他自幼便展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刻苦力学,广泛涉猎经史典籍,在草隶行书方面亦早有钻研,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洪武年间,沈度凭借自身才学被举荐参加文学科,但他并未前往应举。后来,却因受到其他事情的牵连,不幸被谪戍到云南。好在岷王朱楩独具慧眼,以礼相待,聘请他担任幕僚。之后,沈度又跟随都督瞿能来到北京。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十分重视书法人才,下诏选拔优秀的书法家进入翰林院。沈度凭借深厚的书法功底,与吴县的滕用亨、长乐的陈登一同脱颖而出,被任命为翰林典籍。当时,解缙、胡广、梁潜、王琏等人皆擅长书法,然而沈度的书法最为成祖所青睐。无论是朝廷重要的金版玉册,还是秘府所藏之物,亦或是颁赐给属国的文书,上面的题字多出自沈度之手。此后,沈度一路升迁,从翰林检讨到翰林修撰。其弟沈粲也凭借才学累升至翰林侍读、大理寺少卿。兄弟二人皆蒙圣恩,获赐织金衣,名字被刻在象牙简片上并涂以金粉。朝廷还追赠他们父母官职,让他们回乡在父母墓前祭告这份荣耀。
明宣宗即位后,沈度晋升为翰林侍讲学士,阶官累加到奉政大夫。此时,沈度已年过七旬,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宣宗爱惜其才,没有应允,只让他留京享受俸禄,不必每日入朝参拜,若有诏书需要撰写时再入宫领旨。沈度一直患有痰疾,每到秋季便常常发作。宣德九年(1434年)秋天,他的病情愈发严重。同年十月二十二日(11月22日),沈度在北京家中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八岁。宣宗得知噩耗后,派遣使者前往赐祭,并赐归葬的舟车,还下诏让相关部门负责为他营造墓葬。
主要影响
沈度在书法领域堪称全才,篆、隶、楷、行等书体无一不精,尤其在楷书方面造诣极高。他的书法宗法晋唐,字体结构优美,端庄大方,笔画刚劲有力且美观,这种风格被称为“台阁体”。明成祖朱棣对他的书法赞赏有加,赞誉他为“我朝的王羲之”,沈度因此名重一时。明杨士奇在《东里集》中评价道:“沈度善篆、隶、真、行、八分书。洪武中举文学不就,成祖擢为翰林典籍。当时翰林中擅长书法的,像解大绅的真、行、草,胡广大的行、草,滕用亨的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的真,杨文遇的行,都闻名当世,然而胡广、解缙以及沈度的书法,唯独最受皇上喜爱。”还特别提到沈度的八分书“尤为高古,浑然汉意”。如今,他的墨迹《教斋箴》《四箴铭》等流传于世。他的弟弟沈粲擅长行、草书,儿子沈藻擅长楷书,都传承了沈度的家学。
历史评价
杨荣对沈度极为推崇,他曾写道:“吾友云间彦,湖海蟠心胸。挥洒出烟云,意气吐晴虹。一官列词林,名誉日以隆。荐历遂升迁,循序阶显融。华萼既联辉,椿桂亦笼葱。出入金马门,日觐明光宫。两朝承宠渥,雨露何其浓。”又有“云间自昔多才俊,二陆文章著西晋。君家兄弟际明时,袖然并以能书进。文皇在御涣纶音,双凤翩翩入翰林。东观校书延誉盛,西清应制沐恩深。从此超迁登要地,讲殿斋庐常入侍。久官庶子辅青宫,新拜亚卿居棘寺。四朝宠眷岂徒然,染翰今踰三十年。曾奉圣言方逸少,还同笔谏效公权。”还评价沈度“其心休休,其色怡怡。有确素行,有翼令仪。优游玉署,出入彤墀。仕历三朝,而恩渥逾厚。年踰七帙,而志节弗移。此所以享盛福于高年,而播芳声于明时也欤。”
张廷玉等在《明史》中评价:“(沈度)兄弟皆善书,度以婉丽胜,粲以遒逸胜。度博涉经史,为文章绝去浮靡。”“是时解缙、胡广、梁潜、王琏皆工书,度最为帝所赏,名出朝士右。”“度性敦实,谦以下人,严取与。”
轶事典故
沈度禀性敦厚老实,为人谦逊平和,与人交往从不过分索取。曾经有一位训导通过沈度的友人向他求字,并且要求他署名,沈度拒绝了。友人再三请求,沈度始终没有答应署名。平日里,沈度喜欢在闲暇之时闭上门户,焚香弹琴,赋诗为乐,因此人们称他为“自乐先生”。他风度潇洒,喜好收藏载籍、法书、名画、古器,还将自己的斋居命名为“乐琴书处”。
沈度对双亲极为孝顺,与弟弟沈粲手足情深。沈粲对兄长沈度也十分恭敬,但凡有朝廷赏赐之物,他都会立刻交给沈度处置。兄弟二人并称“大小学士”“云间二沈” ,在当时传为佳话。
人际关系
沈度的祖父沈德辉,号竹庭,曾担任郡史,任职期间平反冤狱,深受乡人敬重,被尊称为长者。祖母宗氏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沈易,在元末担任咨议参军,后来弃官回乡,专心教授学生,被称为“苦节先生”。母亲顾氏出身士族。
弟弟沈粲,字民望,号简庵,在书法方面同样造诣非凡,与沈度齐名,官至大理寺左少卿。沈度的原配妻子钟氏,早他二十二年去世,被追赠为宜人。继室为陈氏。长子沈芹,娶高氏,却先于沈度离世。次子沈藻,字凝清,一字仲藻,娶王氏,曾任大理寺副、礼部员外郎,也因擅长书法而闻名。在杨荣为沈度撰写墓志铭时,沈度有孙子二人,分别是沈潮、沈源;孙女三人;曾孙一人,名为沈寅生。
主要作品
沈度一生笔耕不辍,著有《西清余暇自乐稿》《自示编》《滇南稿》《随笔录》等。他流传至今的墨迹颇为珍贵,楷书《敬斋箴》书写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行笔多采用中锋,字体结构匀称,整体形貌丰润淳和,姿态端雅雍容,尽显晋唐古法,是“台阁体”书法的典型之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楷书《盘谷序》也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隶书《七律诗页》,字体结构方正,用笔较少有波磔与回转,体势笔法更趋近楷书,不过总体风格略显厚重呆板,缺乏质朴生动之感。行书《七律诗页》模仿米芾风格,字体结构欹斜,呈现出紧劲清健之势,但笔法仍以“台阁体”为基础,所以端妍有余,纵逸不足。楷书《四箴》所写为宋代程颐的《四箴》文,包括“视箴”“听箴”“言箴”“动箴”,阐述儒家正统礼教思想,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楷法紧劲道丽,极具唐人法度。楷书《不自弃说》轴,正书笔致圆润,结字工整,是“台阁体”的典型代表。此外,举世闻名的永乐大钟上的23万余字经文皆为沈度所书,这无疑是他书法成就的又一重要见证。
沈度作为明代初期杰出的官员与书法大家,其书法成就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对后世书法发展,尤其是“台阁体”风格的形成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生平事迹与艺术成就,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研究明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