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夫[公元1918年-1999年,开国大校] 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人物 李哲夫:从热血青年到革命功臣 李哲夫(1919—2000),原名刘振国,又名刘凯明,1919年1月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王城村,是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革命先辈,1955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政治部主任。 李哲夫的求学生涯始于1933年秋季,彼时他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这所学校大有来头,1918年由阎锡山出资兴办,最初是因五台中学条件不佳而另寻他处办学。“川至”之名,“川”取自阎锡山字百川,“至”意为来临,彰显着学校与阎锡山的渊源。1919年部分建成后,五台中学和定襄中学被取消,河边村两等小学也并入其中成为附属小学,徐向前元帅还曾在此执教。学校办学条件优越,阎锡山不仅投入资金设立基金保障经费,还不断增设学科、设立奖项,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能获发制服皮鞋,堪称当时设施完备、质量上乘的免费中学。校内有140余间教室与宿舍,配备大礼堂、实验室等各类先进设施,教育理念兼具现代与传统,既教授数理化等现代学科,也讲解“四书”。学校学风浓厚,学生对欧美名人多有了解,且信息灵通,报刊杂志丰富,教学仪器多从日本进口 。不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学校办学方针转向保守,禁止新思想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哲夫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1934年全县高毕业生会考,在约300名考生中,来自三高小13班的他荣获第二名。也是在这一时期,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川至中学党支部书记。 1936年10月,李哲夫前往山西太原军政训练班学习。1937年初,太原设立军政训练班和民训干部团,同年4月,军政训练班组成“民训七队”,即牺盟特派员训练班,旨在培养抗日救亡干部。李哲夫在此接受训练,期间通过听报告、讨论、实践等方式提升抗日工作能力,结业后被分配到山西各县担任牺盟特派员。此后,他在革命道路上稳步前行。1937年2月任山西教导团、民训团政治指导员;8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先后担任政委办公室秘书、政治部干事等职。决死队作为抗日新军,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配合八路军取得多次战斗胜利,1938年底还进行了“西林整军”,得到八路军总部大力支持。 1940年起,李哲夫在山西决死队一纵及太岳军区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组织部调查科科长、直工科科长、党总支书记等,积极参与巩固太岳区根据地的斗争。1947 - 1949年,他在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任职,不断积累丰富的军事政工经验。1950年3月,任第60军(兼川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1年3月,他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政治部副主任,参与第五次战役、东线阵地防御、夏季反击战役等,因其出色表现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回国后,李哲夫的工作领域有所转变,先后担任中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1954年7月 - 1958年3月,他两度出任第60军政治部主任,并于1956年8月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深造。1961年11月,李哲夫调任国家广播事业局副局长,1963年兼任政治部主任。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不幸遭受迫害。直到1973年1月,他重新担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1978年兼任北京广播学院院长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李哲夫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7年,他光荣离休。2000年5月22日,李哲夫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1岁。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其功绩与精神永远值得铭记与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