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彦卿[宋][公元898年-975年,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像 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人物 符彦卿(898年~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五代至北宋时期名将、军事家,官至太师、凤翔节度使,封爵魏王。前秦宣昭帝苻坚后裔,后唐秦王符存审之子,后周世宗柴荣、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岳父。 符彦卿出身将门,为后唐宣武节度使符存审第四子,所以军中称其为“符第四”。符彦卿十三岁便精通骑射,侍奉晋王李存勖,深受李存勖的宠爱,有出入晋王内室的权利。符彦卿御下有方,谦恭礼士,深受部众的拥戴。同光四年(926年),兴教门之变爆发,符彦卿为保护李存勖,率领十余人力战叛军,后李存勖遇弑,符彦卿悲痛欲绝,率众离开洛阳。开运二年(945年),符彦卿于阳城之战大破契丹,收获战马铠甲不计其数,逼使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单骑奔逃。符彦卿先后入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历任散员指挥使、吉州刺史、忠武节度使、天雄节度使、守太师,封爵魏王,符彦卿晚年闲居于洛阳,不问世事。开宝八年(975年),符彦卿薨逝,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谥忠宣王,宋太祖赵匡胤为其辍朝三日。符彦卿著有《人事军律》、《五行阵图》,如今已全部失佚。 符彦卿爱护将士,勇而有谋,善于用兵。于嘉山、戚城、阳城、定州诸战役中多次与契丹交战,名震敌国,契丹太后述律平对其甚为忌惮。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分别为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史称“自(周)恭帝及(宋)太祖两朝,赐诏书不名”。《东都事略》亦称符氏“近代贵盛,无与为比”。 符彦卿(898年-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重要将领。他出身武将世家,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家族影响力,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出身名门,少年从军 符彦卿出身显赫,祖父是吴王符楚,父亲是唐末将领符存审(李克用养子,赐姓李,名李存审),曾任宣武节度使。其兄弟九人均为镇守一方的军事将领,他排行第四,军中称其为“符第四”。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符彦卿自幼习武,13岁便能骑马射箭,16岁正式从军。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骁勇之姿,臂力过人,同时又喜好读诗书,可谓文武双全。20岁时,符彦卿前往太原,追随后梁晋王李存勖,因办事谨慎、诚实,深得李存勖信任,成为其侍卫。 历仕多朝,屡任要职 后唐时期: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建立后唐,符彦卿被重用为侍卫指挥使。后唐明宗李亶即位后,天成三年(928年),符彦卿加封龙武都虞侯、吉州刺史、北面行营诸道左厢马军都指挥使。次年,加授耀州团练使,随后改任庆州刺史。应顺元年(934年),移任易州刺史,兼领北方骑军。 后晋时期: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建立后晋,符彦卿被授予同州节度使,之后又先后出任左羽林统军、右羽林军统领,加封鄜延节度使。天福七年(942年),后晋少帝石重贵即位,任命他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后移镇许州,任忠武军节度使,晋封祁国公。开运二年(945年),任武宁军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相)。 后汉时期: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符彦卿转任镇守兖州,授泰宁军节度使,加兼侍中一职。乾祐元年(948年),又加兼中书令,改封魏国公,再拜守太保衔,移镇青州,转任平卢军节度使。 后周时期: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建立,符彦卿被周太祖郭威封为淮阳王。广顺二年(952年),移镇郓州,任天平军节度使。广顺三年(953年),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王殷获罪被杀,符彦卿出任首任大名府尹及天雄军节度使,并晋封为卫王。此后,他长期镇守此地,成为后周国都开封的北大门守护者。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柴荣拜其为太傅,晋封为魏王。显德六年(959年),恭帝柴宗训即位后,又加封为守太尉。 北宋时期: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加封符彦卿为守太师。乾德元年(963年),因大名府租赋管理混乱,赵匡胤派官员到属县任知县负责收取租赋,并以剩余公粟赏赐符彦卿,以促使其整改。开宝二年(969年),符彦卿遭猜忌陷害,离开坐镇16年之久的大名府,调任凤翔节度使。后因滞留洛阳求取俸禄,被御史弹劾免职,此后在洛阳居住了七、八年。 战功赫赫,威震辽邦 符彦卿一生征战无数,多次与辽军交锋,战功卓著,其威名让辽军闻之胆寒。 后唐时期,他在担任吉州刺史时,曾率兵前往定州讨伐王都,于嘉山击败辽兵,初露军事才华。后晋开运年间,辽兵入侵,围困阳城,符彦卿率军前往解围,大破辽兵。此役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果敢的作战风格,以少胜多,重创辽军,使得辽军元气大伤。 阳城之战后,符彦卿的名声更是传遍辽邦。据《宋史》记载,辽人自阳城之败后,尤其畏惧符彦卿,有时马生病不饮食,他们必唾而咒曰:“此中岂有符王耶?”就连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母亲也曾问左右:“彦卿安在?”听闻其已被遣归徐州,感叹道:“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可见符彦卿在辽人心中的威慑力。 家族荣耀,三女为后 符彦卿家族荣耀无比,他有三个女儿先后成为皇后,母仪天下。其长女嫁给了周世宗柴荣,被册封为宣懿皇后。次女也嫁给了周世宗柴荣,为后周符太后。小女儿则嫁给了北宋宋太宗赵光义,成为懿德皇后。 由于女儿们的尊贵地位,符彦卿在朝中备受尊崇。从后周恭帝到北宋太祖两朝,皇帝赐诏书时都不直呼其名,以示敬重。这种特殊的待遇,不仅是对符彦卿个人地位的认可,也彰显了符氏家族在当时的显赫权势。 晚年境遇,病逝洛阳 符彦卿在军事上虽“勇而有谋,善于用兵”,但在政事治理方面却有所欠缺。他担任大名府尹期间,将政事轻率地交予牙校刘思遇管理,刘思遇贪婪狡黠,致使大名府及属县治理混乱,民心怨沸。 开宝二年(969年),符彦卿因遭猜忌陷害,离开了大名府,调任凤翔节度使。他抱病赴任,抵达洛阳时病情加重,便请假带俸停留洛阳医治。然而,在百日假期满后,因仍滞留洛阳求取俸禄,符彦卿被御史弹劾遭免职,此后一直居住在洛阳。 开宝八年六月十二日(975年7月23日),符彦卿因病逝世,享年78岁。赵匡胤为其辍朝三日,下诏由官府负责办理丧事,后追谥“忠宣”。符彦卿逝世后,宰相王旦在其墓道石碑上题刻《题符公魏忠宣王墓》一诗,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符彦卿历经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保境安民,凭借家族荣耀尊享尊荣,其一生波澜壮阔,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和家族势力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