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谢朏

南朝梁大臣,文学家

谢朏[南北朝][公元441年-506年,南朝梁大臣,文学家] 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人物
谢朏[fěi],字敬冲,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梁大臣,文学家,东晋太保谢安族孙,西中郎将谢万后人。
幼而聪慧,十岁文章,孝武帝刘骏誉为神童。起家抚军法曹参军,历任太子舍人、中书郎、临川内史。萧道成辅政,引为长史,进侍中,领秘书监,掌管文化典籍、诏令奏议等。萧衍践阼,征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改授中书监、司徒、卫将军,固让不受。遣谒者敦授,乃拜受焉。天监五年,薨于府中,时年六十六。诏给东园秘器,赠侍中、司徒,谥号靖孝。
谢朏(441年-506年):南朝梁重臣与文坛巨匠

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人,是南朝宋齐梁三朝重臣,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他出身于赫赫有名的陈郡谢氏,家族累世簪缨,文学底蕴深厚,谢朏自幼便浸润于书香门第的熏陶中,最终成长为兼具政治远见与文学才华的一代名臣。其生平跨越宋、齐、梁三朝,亲历政权更迭与社会动荡,却始终以清正立身、以文名传世,堪称南朝士大夫的典范。


一、显赫家世与早年聪慧
陈郡谢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顶级门阀士族,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家族中人才辈出,如东晋名相谢安、淝水之战的统帅谢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等,均是史册留名的人物。谢朏的祖父谢弘微是宋文帝时期的名臣,以品行高洁、治家严谨著称;父亲谢庄更是南朝宋的文坛领袖,官至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擅长诗赋与散文,曾撰写《赤鹦鹉赋》等传世名篇。

生于这样的家族,谢朏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史载其“幼聪慧,庄器之”,即谢庄对这个儿子极为器重。谢朏四岁时便能背诵《论语》,七岁时已能写文章,且思路清晰、辞藻典雅,远超同龄孩童。一次,谢庄带他拜见当时的重臣袁粲,袁粲见其应对得体,不禁赞叹:“此儿神采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东晋名臣王承)。”

十岁时,谢朏随父亲谢庄游览土山,谢庄命他作一篇游记,他援笔立就,文辞清丽,在场众人无不惊叹。谢庄曾抚摸着他的背说:“此吾家之明珠也。”可见其早慧之名,已在士族圈子中传开。

青年时期的谢朏不仅在文学上崭露头角,更继承了家族的政治基因,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儒家经典与历史,为日后的仕途与著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仕宋时期:初入仕途与政治抉择
南朝宋孝武帝时期,谢朏以门荫入仕,初任抚军法曹行参军,时年未满二十。因其才名远播,很快便得到朝廷重用,历任太子舍人、中书郎等职。宋明帝在位时,谢朏升任临川内史,负责地方治理,他为政宽和,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史载其在临川任上“清严有惠政,吏民畏爱之”,展现出与家族中父辈相似的治政风格。

然而,南朝宋末期,政权动荡加剧。宋后废帝刘昱暴虐无道,朝政被权臣萧道成(即后来的齐高帝)逐渐掌控。谢朏此时担任侍中,身处权力中枢,却始终保持清醒。他看透了刘昱的昏庸与萧道成的野心,既不愿依附暴政,也不愿过早卷入篡权之争,于是以“母老求归”为由,请求外放,出任吴兴太守。

在吴兴任上,谢朏专注于地方治理,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使当地民生得以恢复。同时,他远离朝堂纷争,潜心于文学创作,与当地文人雅士交游,写下了不少反映江南风光的诗篇。这段经历不仅让他避开了宋齐交替之际的政治漩涡,更使其文学造诣进一步提升。


三、仕齐时期:坚守气节与归隐之志
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建齐,是为齐高帝。齐高帝素闻谢朏之名,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授以侍中、左户尚书等要职。谢朏虽接受任命,但始终保持着士大夫的独立气节,不攀附权贵,不参与派系斗争。

齐武帝萧赜在位时,谢朏升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他秉持公正,不避亲疏,唯才是举,史载其“铨衡有序,朝野称之”。当时,齐武帝宠信权臣王晏,王晏多次想拉拢谢朏,却被他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婉拒。谢朏的清正,虽赢得了士人的尊重,却也得罪了不少权贵,为日后的归隐埋下伏笔。

齐明帝萧鸾时期,朝政日益混乱,萧鸾为巩固权力,大肆诛杀宗室与异己,朝堂人人自危。谢朏对这种残酷的政治斗争深感厌恶,于是再次请求外放,出任冠军将军、会稽太守。在会稽,他依旧以宽政安民,同时与当地名士如孔稚珪、江淹等交游唱和,写下了《游山》《逸民》等诗篇,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齐东昏侯萧宝卷继位后,荒淫无道,滥杀大臣,谢朏见时局已不可为,遂称病辞官,回到故乡陈郡阳夏,隐居于田园之中,“筑室于郡西,悠游自适”。他每日读书、著述、会友,过上了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其《思归赋》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文中“悟樊笼之或累,怅林壑以怀归”一句,道出了他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


四、仕梁时期:辅政重臣与晚年终老
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是为梁武帝。梁武帝深知谢朏的才德与声望,登基之初便遣使征召他入朝,授以侍中、司徒等职。起初,谢朏以年迈为由推辞,但梁武帝亲自写信劝说道:“公有佐命之才,当肩鸿翼之任,勿以丘园自逸。”最终,谢朏感于梁武帝的诚意,入朝为官。

梁武帝对谢朏极为敬重,让他参与朝政决策,凡军国大事,多咨询其意见。谢朏虽已年过六旬,却依旧思路清晰,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兴修学校,弘扬儒学”等,均被梁武帝采纳。他还主持修订了《梁律》,规范了法律条文,为梁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天监五年(506年),谢朏病逝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享年六十六岁。梁武帝闻讯后悲痛不已,追赠他为侍中、司徒,谥号“靖孝”,并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称赞他“清风峻节,文质彬彬,为三代之完人”。


五、文学成就与思想影响
谢朏不仅是政治家,更是南朝文坛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涵盖诗、赋、散文等多个领域,风格清新自然,兼具建安风骨与山水意趣,深受时人推崇。

诗歌方面:谢朏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如《游山》一诗:“积石乱巉岩,连峰郁相缪。白云飞朝来,青松鸣夜溜。”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山水的灵动,颇有谢灵运山水诗的遗风,但更为含蓄蕴藉。
赋作方面:其《思归赋》《逸民赋》是南朝抒情赋的代表作,文中将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相结合,文字流畅,情感真挚,被《文选》收录。
散文方面:谢朏的奏议与书信逻辑严谨,辞藻典雅,如《奏请崇儒学》一文,论述了儒学对治国的重要性,文辞恳切,说服力强。

在思想上,谢朏融合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与道家的“自然”观念。他为官时以儒家理念治政,强调“德主刑辅”;归隐时则崇尚道家的逍遥,追求精神自由。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正是南朝士大夫普遍的精神状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历史评价与后世地位
谢朏的一生,历经三朝,却始终坚守本心,在政治上清正廉明,在文学上成就斐然,被誉为“南朝第一完人”。《梁书》《南史》均为其立传,称赞他“体韵淹雅,风则清峻,虽屡经权变,而素志不移”。

从历史影响来看,谢朏不仅延续了陈郡谢氏的家族荣光,更在南朝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有一定启发;其“仕隐兼顾”的人生选择,也成为后世文人在官场与隐逸之间寻求平衡的典范。

如今,在谢朏的故乡河南太康,仍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与遗迹,当地文人时常以他为榜样,传承其“清正为文,高洁为人”的精神。谢朏的生平,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南朝士族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缩影,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缅怀。


谢朏以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在南朝动荡的时局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既是政治家,以治政安民为己任;又是文学家,以笔墨描绘时代风貌。他的一生,是魏晋风度的延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之精神的生动体现,其事迹与作品,至今仍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4 17:34
上一篇:袁克坚
开国上将
中国内地女主持人,歌手,演员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
孝勇双全
开国少将、昆明军区原政治委员
抗日英烈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国著名演员、导演
南宋文学家
五代十国高僧
北周宗室大臣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北周宗室大臣
北周宗室权臣
南朝文字训诂学家
南朝梁高凉郡太守、冼夫人之夫
铜山区人物
北周第二位皇帝
西魏权臣、北周奠基人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临川郡王、文学家
北周宗室大臣
北周第四位皇帝
南朝梁大臣,文学家
曹魏大臣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