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袁克坚

袁世凯十子

袁克坚

袁克坚[公元1904年-1960年,袁世凯十子] 河南周口市项城市人物
袁克坚,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冀察政务委员会英文秘书、袁世凯的第十子。
生于1904年,死于1960年,其母是二姨太吴氏(朝鲜)。1935年,31岁的袁克坚曾在宋哲元领导下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任英文秘书,后辞职回津赋闲。吴氏给袁世凯生四子、二女共六个孩子,他们是:五子袁克权、七子袁克齐、十子袁克坚、十二子袁克度和长女袁伯祯、六女袁篆祯。
袁克坚:袁世凯十子的跌宕人生

袁克坚(1904年-1960年),字介眉,河南项城人,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的第十子。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争议政治家族的成员,袁克坚的一生始终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与阴影之下,其个人命运与清末民初的剧烈社会动荡紧密交织,既经历过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也品尝过政权更迭后的落魄与困顿。

一、生于权倾朝野之时:显赫的出身与早年教育
1904年,袁克坚出生于河南项城袁氏家族。此时的袁世凯正值仕途巅峰,历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要职,手握重兵,是清末新政的核心推动者。作为袁世凯与五姨太杨氏所生之子,袁克坚自幼便生活在等级森严却又奢华优渥的环境中。

袁氏家族子嗣众多,袁世凯共有17子、15女,袁克坚在诸子中排行第十。五姨太杨氏是袁世凯最宠爱的妾室之一,精明能干,持家有道,深得袁世凯信任,甚至一度掌管袁府中馈。受母亲地位的影响,袁克坚自幼便得到较好的资源倾斜,与同母兄长袁克捷(十一子)、妹妹袁奇祯(十五女)关系密切。

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浪潮中,袁氏家族的教育理念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袁克坚幼年时先在家中接受传统儒学启蒙,诵读《四书》《五经》,同时学习书法与礼仪;稍长后,又被送入天津的新式学堂,接触西学知识,包括英语、算术与近代自然科学。这种教育模式既延续了封建士大夫的文化根基,又融入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元素,反映了清末官僚阶层对子女教育的矛盾心态。

1912年,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于1913年正式就任大总统,袁府迁至北京中南海。年仅8岁的袁克坚随家人入住中南海,亲历了父亲权力巅峰的辉煌。据记载,少年时期的袁克坚性格活泼,擅长骑射与网球,常随兄长们参与府内的社交活动,与当时的军政要员子女多有往来,如徐世昌之子、段祺瑞之女等,初步展现出社交能力。

二、帝制梦碎后的家族变故:从云端跌落凡尘
1915年,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护国战争”。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同年6月病逝。这一重大变故彻底改变了袁氏家族的命运,也成为袁克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袁世凯死后,袁氏家族迅速失去政治依托,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长子袁克定意图继承父位未果,家族财产被各方势力觊觎,甚至出现“树倒猢狲散”的局面。年仅12岁的袁克坚虽尚未成年,却已感受到从权力中心跌落的冲击:府中佣人四散,开销锐减,昔日门庭若市的袁府变得冷清。

1917年,在母亲杨氏的安排下,袁克坚与兄长袁克捷一同赴美国留学,入读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杨氏此举既是为了让儿子远离国内政治纷争,也是希望他们能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为未来家族复兴铺路。在美国期间,袁克坚系统学习了近代政治学与经济学理论,对西方民主制度产生兴趣,但同时也因“袁世凯之子”的身份受到特殊关注,甚至遭遇歧视。据记载,他曾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被问及“如何看待父亲的帝制行为”,当场陷入尴尬,最终以“历史功过自有公论”搪塞而过。

留美期间,袁克坚与同在纽约的宋子文之女宋曼颐相识,两人一度萌生情愫,但因家族背景差异(宋家是反袁势力的重要支持者),最终未能走到一起。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政治立场对个人关系的影响,也使其对家族身份产生复杂的情感。

三、归国后的挣扎:在时代夹缝中求存
1925年,袁克坚学成归国,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直系、皖系、奉系军阀割据一方,国民革命军已开始筹备北伐。袁克坚回到天津,与母亲杨氏同住(此时袁府已从北京迁至天津英租界),试图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

凭借父亲旧部的关照,袁克坚曾短暂担任北洋政府外交部翻译处科员,主要负责英文文件翻译。但他对官场应酬毫无兴趣,且因“袁世凯之子”的身份受到排挤,仅任职半年便主动辞职。此后,他尝试涉足商业,在天津投资开设了一家小型面粉厂,却因缺乏经营经验、市场竞争激烈而亏损倒闭。

1930年,袁克坚与天津富商陈调甫之女陈徵结婚。陈家是天津实业界的望族,陈调甫被誉为“中国制碱工业之父”,创办了永利碱厂(今天津碱厂)。这场联姻被视为袁氏家族试图通过商业合作重振声望的努力,而陈徵的嫁妆(包括房产、股票等)也暂时缓解了袁克坚的经济压力。婚后两人育有两子一女:长子袁家禧、次子袁家诚、女儿袁家蕴。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沦陷,日伪政权曾多次拉拢袁克坚出任伪职,利用其“袁世凯之子”的身份进行政治宣传。据袁克坚之子袁家诚回忆,日伪官员曾亲自登门拜访,许以“天津市商会会长”等职位,但袁克坚以“体弱多病”为由坚决拒绝,甚至一度避居北京,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气节。这一时期,袁克坚的生活日益困顿,仅靠变卖家中古董、字画维持生计,昔日的贵族公子逐渐沦为普通市民。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平凡中的坚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袁克坚的生活迎来新的转折。由于历史背景特殊,他被列为“旧官僚家属”,但因未参与任何反动活动,且在抗战期间拒绝与日伪合作,未受到严重冲击。

建国初期,袁克坚一家居住在天津英租界(今和平区)的一处老宅中,靠出租部分房屋的租金度日。他主动将家中保存的部分袁世凯遗物(如书信、印章等)捐赠给天津市博物馆,以示支持新政权的文物保护工作。据邻居回忆,此时的袁克坚衣着朴素,沉默寡言,常独自在街头散步,偶尔与老友下象棋,生活低调而平静。

1955年,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袁克坚名下的房产被纳入公私合营范围,家庭收入进一步减少。为贴补家用,他曾在街道办的工厂做过临时工,负责抄写文件与收发信件,尽管工作琐碎,却始终认真负责。这段经历让他彻底褪去了贵族光环,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60年,袁克坚因长期积劳与营养不良,患上严重的肝病,经多方医治无效,于同年11月在天津逝世,享年56岁。他的葬礼十分简朴,仅有家人与几位老友出席,骨灰被安葬在天津北仓公墓,未立墓碑。

五、历史评价与家族遗产
袁克坚的一生,是近代中国贵族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命运沉浮的缩影。作为袁世凯之子,他既未像长子袁克定那样醉心权力,也未像六子袁克桓那样成为实业巨子,而是在时代浪潮中选择了一条相对低调的道路。

从历史资料来看,袁克坚的性格中既有封建贵族的清高,也有对现实的妥协。他拒绝日伪拉拢的行为,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民族气节;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又显示出其务实的一面。尽管一生未能摆脱“袁世凯之子”的标签,但他始终努力以个人方式在动荡中守护家庭,维持尊严。

袁克坚的子女后来多融入普通生活:长子袁家禧成为天津某中学的物理教师,次子袁家诚是天津医院的主任医师,女儿袁家蕴则定居美国,从事文化交流工作。他们很少提及家族历史,却始终铭记父亲“清白做人、踏实做事”的教诲。

如今,关于袁克坚的史料记载相对有限,主要散见于《袁世凯家族史料》《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及家族口述回忆中。这些碎片化的记录,不仅还原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折射出近代中国从帝制到共和、从战乱到稳定的剧烈转型中,个体命运的无奈与坚韧。袁克坚的一生或许平凡,却为后人理解那个复杂的时代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4 17:32
上一篇:李鸣钟下一篇:谢朏
实业发展、地方建设杰出人物
红岩双枪老太婆的原型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中央研究院院士
民国十大军阀
原延郡师范学堂教务长兼文史教员
我国地磁学奠基人
原福州市政协委员
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吕剧创始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中将
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烈士
翁源人物
广州市政协原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少将
经济学家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开国中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隋末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
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文学创作的深耕者
(1955 年 - 2018 年)
山西省委原书记
唐代诗人
明朝末年名将
唐朝的忠义诤臣
版画界的传奇人物
中国国家一级作家
明代思想家
袁世凯十子
袁世凯的第九子、黎元洪女婿
门峡军分区原政委
袁世凯第十七子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