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元稹

唐诗四大家,唐朝诗人

元稹

元稹[唐][公元779年-831年,唐诗四大家,唐朝诗人]+像 河南洛阳市西工区人物
元稹,字微之、威明。河南洛阳人, 出生于东都洛阳(一说长安万年县)鲜卑族。中国唐朝中期大臣、文学家、小说家,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 
元稹家境贫寒,九岁能文,于贞元九年(793年)以明经科及第,十年后登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在此期间结识白居易。元和元年(806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年),拜监察御史,旋即受命出使剑南东川,因劾奏不法官吏,获罪权贵,被排挤出朝,分司东台。其间惩治不法,得罪权幸,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一度被召回长安,不久后又被外贬,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才被召入朝中。因其才学出众,受到了宰相令狐楚、荆南监军崔潭峻等人的赏识,宫人争相与其结交,称为“元才子”。累官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长庆二年(822年),以工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深受唐穆宗眷顾。后罢相外放,历任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再入朝为尚书左丞。太和四年(830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翌年因暴病在武昌逝世,时年五十三岁,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元稹诗名早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创始人。其所作《连昌宫词》,夹叙夹议,今昔虚实结合,纵横跌宕,舒卷自如,抒发世事沧桑巨变之慨,影响颇大。在散文与小说领域,元稹亦颇有创获。他撰写的唐传奇《莺莺传》,文字优美,刻画细腻,为戏曲《西厢记》所本,是唐传奇中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他的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元稹:中唐文坛巨匠与宦海沉浮的传奇人生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人,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一生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既以深情绵邈的诗歌闻名于世,又在宦海中几度沉浮,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印记。


一、早年困顿:孤苦出身与科举成名
元稹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出身于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后裔,祖上曾显赫一时,北魏时为皇室宗亲,入唐后仍属官宦世家,但其父元宽仅任比部郎中(从五品上),且在元稹八岁时便去世,家道中落。母亲郑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在艰难的环境中亲自教导元稹读书识字,“亲授书传,每夜分常忍寒坐达旦”(《旧唐书·元稹传》),为其奠定了扎实的学识基础。

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经科及第(唐代科举中,明经科侧重经义背诵,难度低于进士科),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及第者之一。但他并未满足,深知明经出身在仕途上受限,遂继续苦读,于贞元十五年(799年)前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投奔名将严绶,担任其幕僚,期间结识了后来的挚友白居易。两人在贞元十六年(800年)同登进士科,结下“同年”之谊,此后一生诗文唱和,情谊深厚。

贞元十八年(802年),元稹通过吏部“书判拔萃科”考试,授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上),负责典籍校勘,这一职位虽低微,却为他接触朝廷文献、拓展学识提供了便利。在此期间,他与出身名门的韦丛成婚(韦丛为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女),这段婚姻虽带有一定的门阀联姻色彩,却成为他日后诗歌中深情回忆的对象(如《遣悲怀三首》)。


二、初入仕途:直言敢谏与政治锋芒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即位,锐意改革,元稹与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以策文直指时弊,获第一名,授左拾遗(从八品上),正式进入中央官场。左拾遗为谏官,职责是向皇帝进言献策,元稹上任后,屡次上书议论朝政,涉及吏治、军事、民生等多个方面,其言论切中要害,展现出强烈的政治抱负。

例如,他曾弹劾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贪赃枉法,迫使严砺下属官吏退还赃款,震动朝野;又针对藩镇割据问题,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兵权的主张。然而,他的直言敢谏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因弹劾宦官不法,被外贬为河南县尉,后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

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元稹依旧保持凌厉作风,查处了一批地方贪官污吏,如弹劾万州刺史苗积、山南西道节度使柳晟等,“所劾治,举不避贵势”(《新唐书·元稹传》)。但这也进一步激化了他与权贵的矛盾,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返回长安途中,被宦官刘士元鞭打羞辱,唐宪宗虽表面追责,却将元稹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是他仕途上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三、贬谪生涯:诗歌创作的黄金期
从元和五年(810年)到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度过了五年贬谪生活。这段时期,他远离政治中心,却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政治上的失意与生活的困顿,使其诗歌转向对个人情感、社会现实的深度挖掘,风格也从早期的昂扬激愤转为沉郁顿挫。

1. 爱情诗:深情与遗憾的交织
元稹的爱情诗尤为著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为纪念亡妻韦丛而作的《遣悲怀三首》。韦丛于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仅二十七岁,元稹在诗中回忆了与韦丛婚后的清贫生活(“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韦丛的贤淑品性,以及自己未能报答妻子恩情的悔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字字泣血,感人至深,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典范。

此外,他的《离思五首》更是流传千古,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比喻对亡妻的忠贞不渝,成为爱情诗中的绝唱。不过,后世对元稹的爱情观存在争议,有记载称他曾与才女薛涛有过一段恋情(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比元稹年长十岁),两人在成都相遇,诗文唱和,感情深厚,但最终因元稹调任而分手,这段经历也被写入他的《寄赠薛涛》等诗中。

2. 新乐府运动与社会讽喻诗
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诗歌革新的重要标志。他们主张诗歌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政治,具有教化功能。元稹创作了《乐府古题》十九首、《新题乐府》十二首等,以通俗的语言揭露社会矛盾,如《织妇词》反映了纺织女工的悲惨生活,《田家词》描绘了农民在赋税重压下的苦难,《估客乐》批判了商人的唯利是图。

这些诗歌与白居易的《新乐府》相呼应,形成了“元白体”,其特点是语言浅近易懂、主题明确、注重叙事,便于在民间流传,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宦海沉浮:从依附权贵到跻身中枢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被召回长安,任膳部员外郎,但不久后因与宰相裴度政见不合,再次外贬为通州司马。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去世,唐穆宗即位,元稹因曾为穆宗担任东宫属官,得以重新崛起,被召回任祠部郎中、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后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近臣。

这一时期,元稹的政治立场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了重返权力中心,他开始依附权贵,甚至与宦官勾结。例如,他曾与宦官魏弘简合作,排挤宰相裴度,一度担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因缺乏政治根基,仅在位三个月便被罢相,外放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等职。

在地方任上,元稹注重民生,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整顿吏治,如在浙东(今浙江绍兴)任上,他治理了镜湖,灌溉农田数千顷,深受百姓爱戴。同时,他依旧保持诗歌创作,与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频繁唱和,形成了中唐文坛的繁荣景象。


五、晚年岁月与文学成就
大和三年(829年),元稹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左丞(正四品上),负责监察百官,期间他整顿吏治,罢免了一批不称职的官员,但也因此再次得罪权贵,大和五年(831年)被外放为武昌军节度使。同年七月,元稹病逝于武昌任所,享年五十三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葬于洛阳。

元稹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上,其散文、传奇也颇具特色。他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文笔细腻,情感真挚,是唐代传奇的代表作之一,后世王实甫的《西厢记》便改编于此。不过,《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以及元稹对“忍情”的辩解,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

在诗歌理论上,元稹提出“刺美见事”的主张,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一脉相承,共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讽喻时政的“社会诗”,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语言通俗流畅,音律和谐,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元稹的一生,是中唐文人在政治与文学之间挣扎的缩影。他既有直言敢谏的政治勇气,也有依附权贵的现实无奈;既以深情诗歌打动世人,也因个人品行引发争议。但无论如何,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毋庸置疑,其诗歌与散文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宝库,更成为后世研究中唐社会与文化的重要资料。正如白居易在《元稹墓志铭》中所赞:“公之诗,李杜之流也”,元稹虽不及李白、杜甫的千古地位,却无疑是中唐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4 17:19
上一篇:符存审下一篇:王陵南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初唐奇谲诗人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朝宰相,中国六大政治家,唐朝诗人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南宋末诗人、画家
元朝著名女诗人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诗人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代风水大师
唐朝宰相
唐朝第二十任皇帝
刚正谏臣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朝开国皇帝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
唐朝宰相,中国六大政治家,唐朝诗人
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
元朝第三位皇帝
元朝第四位皇帝
唐诗四大家,唐朝诗人
唐诗四大家,唐朝诗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