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岭[清][公元1935年-1988年]+像 河南周口市项城市人物 张勋岭,1935年8月出生,原籍河南省项城县丁集乡张小楼村,三门峡军分区原政委。 个人经历 1949年8月在原籍参加革命工作。 1951年1月,由地方转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项城县、郸城县、夏邑县、商丘市、宁陵县、永城县人民武装部工作,历任政工科科员、副科长、科长、副政委、政委和商丘军分区政委等职。 1984年2月,调任洛阳市人武部政委。 1985年1月,洛阳市人武部改称洛阳市军分区。 l986年4月,洛阳市军分区改为三门峡军分区,张勋岭仍任政委之职。 1988年9月病逝。 张勋岭(1935年-1988年)是河南周口项城市一位在当地颇具影响的民间人物,其一生虽未身居高位,却以勤劳质朴的品格、对乡土的深厚情怀以及在地方事务中的积极作为,被乡邻所铭记。他的生平轨迹,折射出豫东平原上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图景与精神风貌。 出生与成长:动荡年代的乡土印记 1935年,张勋岭出生于项城县(今项城市)南部一个名为张庄的村落。当时的豫东地区,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余波与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暗流涌动之中,农村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张勋岭的家庭是典型的农民家庭,祖辈世代以耕种为生,家中仅有几亩薄田,勉强维持温饱。 童年时期的张勋岭,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6岁时便跟随父母下地劳作,放牛、割草、拾麦穗,这些农活成了他童年生活的主旋律。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仍坚持送他去村里的私塾读了两年书,识了些常用字,这也成为他日后能在乡邻中充当“文化人”的基础。私塾先生曾评价他“聪慧懂事,虽言语不多,却有股韧劲”,这股韧劲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1944年,日军侵占项城,张庄一带饱受战乱之苦。年仅9岁的张勋岭曾目睹日军抢掠粮食、烧毁房屋的暴行,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和平的珍视与对乡土的守护之情。为躲避战乱,他随家人逃至附近的亲戚家,在荒野中躲藏数月,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直到抗战胜利后,一家人方才重返家园,重建被战火毁坏的房屋,重新耕耘荒芜的土地。 青年时期:从田间走向集体,成为生产骨干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张勋岭家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他终于能在安稳的环境中全力投入农业生产。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展开,张勋岭积极响应号召,率先加入了村里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他熟悉农活、肯卖力气,且为人正直,被社员们推选为生产队的记工员,负责记录社员们的劳动工时。 在记工员岗位上,张勋岭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无论亲疏远近,都按实际劳动量记工分,从未徇私舞弊。有一次,他的堂兄因偷懒少干了活,却想让他多记工分,被他严词拒绝:“这工分是大家的血汗钱,我不能坏了规矩。”这件事让他在社员中树立了威信。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他被选为生产队副队长,协助队长组织生产、安排农活,成了村里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1958年“大跃进”时期,项城各地掀起了大炼钢铁、深翻土地的热潮。张勋岭虽对一些脱离实际的做法心存疑虑,但仍坚守岗位,尽力保护社员的劳动成果。他利用自己熟悉土壤特性的优势,建议深翻土地应根据不同地块的土质调整深度,避免盲目深耕导致地力浪费,这一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损失。在粮食紧张的困难时期,他带领社员开垦村边的荒地,种植红薯、南瓜等高产作物,帮助村民度过了饥荒。 中年担当:守护乡土的“实干家” 1960年代,张勋岭担任了张庄村的党支部委员,分管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当时,项城南部多为沙质土壤,灌溉不便,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四处奔走,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1965年,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村里启动了引汾灌渠支渠的修建工程。他主动请缨担任工程总指挥,带领村民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施工期间,张勋岭始终坚守在一线,白天与村民一起挖渠、运土,晚上则住在工地的窝棚里,规划次日的工程进度。有一次,他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工地上,被村民抬回家中休息,醒来后不顾家人劝阻,又立刻返回工地。经过半年的努力,长达5公里的支渠顺利完工,使村里80%的耕地实现了灌溉自流,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村民们都说:“没有勋岭,就没有咱村的好收成。” 除了水利建设,张勋岭还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1970年代,县里推广杂交玉米种植技术,许多村民因担心产量不稳定而不愿尝试。他率先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邀请农技人员前来指导,精心管理。秋收时,他种植的杂交玉米亩产比传统品种高出近200斤,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迅速推广了杂交玉米、小麦优良品种,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在处理村务时,张勋岭始终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1975年,项城遭遇特大洪水,张庄所在的低洼地带被淹,村民的房屋和农田面临威胁。他连夜组织青壮年加固河堤,同时安排老人、妇女和儿童向高处转移。在洪水最危急的时刻,他带头跳入齐腰深的水中,用身体堵住河堤的缺口,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保住了村庄。洪水退后,他又带领村民清理淤泥、修复房屋、补种庄稼,帮助大家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家庭与乡邻:重情重义的“热心人” 张勋岭的家庭生活简单而温馨。1956年,他与邻村的姑娘李秀莲结婚,婚后育有两子一女。尽管工作繁忙,他始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他们勤劳、正直、乐于助人。在子女眼中,父亲虽严厉却充满关爱,他常说:“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能帮别人一把就别袖手旁观。” 在乡邻眼中,张勋岭是出了名的热心人。村里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主动帮忙张罗;哪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村民张某因妻子重病欠下外债,无力供孩子上学,张勋岭不仅拿出自家的积蓄相助,还多次到学校说明情况,为孩子争取减免学费。这样的事例在村里不胜枚举。 他还十分重视村里的公益事业。1978年,村里决定修建一所小学,他主动承担起筹措物料、组织施工的任务。为了节省开支,他带领村民们自己动手烧砖、运沙,甚至把自家准备盖房的木料先用到了学校建设上。经过一年的努力,崭新的小学建成,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远的问题。 晚年岁月:坚守初心,余热生辉 进入19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张勋岭虽已年过五十,仍积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鼓励村民们搞多种经营。他自己率先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果树,并引进优良品种,邀请农技专家前来指导。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里不少农户走上了种植经济作物的致富路。 1984年,张勋岭从村党支部委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依然关心村里的发展,经常向村干部建言献策。他还主动承担起村里调解纠纷的工作,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公道正派的作风,化解了许多邻里矛盾、家庭纠纷,被村民们称为“村里的润滑剂”。 晚年的张勋岭身体日渐衰弱,却始终保持着劳动的习惯,每天都会到田埂上走走看看,帮邻居们指点一下农活。他常对年轻人说:“土地是咱农民的根,啥时候都不能忘了本。”1988年秋,在一场持续多日的秋雨过后,张勋岭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他守护了一辈子的田埂上,享年53岁。 乡土铭记:平凡中的精神丰碑 张勋岭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用勤劳的双手耕耘土地,用公正的品格服务乡邻,用执着的坚守守护乡土,成为豫东平原上无数普通劳动者的缩影。 他去世后,全村人自发为他送行,许多受过他帮助的村民泣不成声。为了纪念他,村民们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张公勋岭之德,惠及乡邻,世代不忘”。如今,虽然岁月流逝,但张勋岭的故事仍在项城的这片土地上传颂,他所代表的勤劳、正直、奉献、担当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当地的人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张勋岭这样的普通人或许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他们用一生的坚守与付出,构筑了社会的根基,滋养了乡土的文明。他们的生命如同田野上的麦浪,平凡却充满力量,在时代的风中,永远传递着最质朴也最动人的精神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