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勋岭

门峡军分区原政委

张勋岭[清][公元1935年-1988年]+像 河南周口市项城市人物
张勋岭,1935年8月出生,原籍河南省项城县丁集乡张小楼村,三门峡军分区原政委。
个人经历
1949年8月在原籍参加革命工作。
1951年1月,由地方转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项城县、郸城县、夏邑县、商丘市、宁陵县、永城县人民武装部工作,历任政工科科员、副科长、科长、副政委、政委和商丘军分区政委等职。
1984年2月,调任洛阳市人武部政委。
1985年1月,洛阳市人武部改称洛阳市军分区。
l986年4月,洛阳市军分区改为三门峡军分区,张勋岭仍任政委之职。
1988年9月病逝。
张勋岭(1935年-1988年)是河南周口项城市一位在当地颇具影响的民间人物,其一生虽未身居高位,却以勤劳质朴的品格、对乡土的深厚情怀以及在地方事务中的积极作为,被乡邻所铭记。他的生平轨迹,折射出豫东平原上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图景与精神风貌。

出生与成长:动荡年代的乡土印记
1935年,张勋岭出生于项城县(今项城市)南部一个名为张庄的村落。当时的豫东地区,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余波与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暗流涌动之中,农村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张勋岭的家庭是典型的农民家庭,祖辈世代以耕种为生,家中仅有几亩薄田,勉强维持温饱。

童年时期的张勋岭,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6岁时便跟随父母下地劳作,放牛、割草、拾麦穗,这些农活成了他童年生活的主旋律。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仍坚持送他去村里的私塾读了两年书,识了些常用字,这也成为他日后能在乡邻中充当“文化人”的基础。私塾先生曾评价他“聪慧懂事,虽言语不多,却有股韧劲”,这股韧劲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1944年,日军侵占项城,张庄一带饱受战乱之苦。年仅9岁的张勋岭曾目睹日军抢掠粮食、烧毁房屋的暴行,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和平的珍视与对乡土的守护之情。为躲避战乱,他随家人逃至附近的亲戚家,在荒野中躲藏数月,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直到抗战胜利后,一家人方才重返家园,重建被战火毁坏的房屋,重新耕耘荒芜的土地。

青年时期:从田间走向集体,成为生产骨干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张勋岭家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他终于能在安稳的环境中全力投入农业生产。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展开,张勋岭积极响应号召,率先加入了村里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他熟悉农活、肯卖力气,且为人正直,被社员们推选为生产队的记工员,负责记录社员们的劳动工时。

在记工员岗位上,张勋岭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无论亲疏远近,都按实际劳动量记工分,从未徇私舞弊。有一次,他的堂兄因偷懒少干了活,却想让他多记工分,被他严词拒绝:“这工分是大家的血汗钱,我不能坏了规矩。”这件事让他在社员中树立了威信。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他被选为生产队副队长,协助队长组织生产、安排农活,成了村里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1958年“大跃进”时期,项城各地掀起了大炼钢铁、深翻土地的热潮。张勋岭虽对一些脱离实际的做法心存疑虑,但仍坚守岗位,尽力保护社员的劳动成果。他利用自己熟悉土壤特性的优势,建议深翻土地应根据不同地块的土质调整深度,避免盲目深耕导致地力浪费,这一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损失。在粮食紧张的困难时期,他带领社员开垦村边的荒地,种植红薯、南瓜等高产作物,帮助村民度过了饥荒。

中年担当:守护乡土的“实干家”
1960年代,张勋岭担任了张庄村的党支部委员,分管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当时,项城南部多为沙质土壤,灌溉不便,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四处奔走,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1965年,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村里启动了引汾灌渠支渠的修建工程。他主动请缨担任工程总指挥,带领村民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施工期间,张勋岭始终坚守在一线,白天与村民一起挖渠、运土,晚上则住在工地的窝棚里,规划次日的工程进度。有一次,他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工地上,被村民抬回家中休息,醒来后不顾家人劝阻,又立刻返回工地。经过半年的努力,长达5公里的支渠顺利完工,使村里80%的耕地实现了灌溉自流,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村民们都说:“没有勋岭,就没有咱村的好收成。”

除了水利建设,张勋岭还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1970年代,县里推广杂交玉米种植技术,许多村民因担心产量不稳定而不愿尝试。他率先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邀请农技人员前来指导,精心管理。秋收时,他种植的杂交玉米亩产比传统品种高出近200斤,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迅速推广了杂交玉米、小麦优良品种,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在处理村务时,张勋岭始终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1975年,项城遭遇特大洪水,张庄所在的低洼地带被淹,村民的房屋和农田面临威胁。他连夜组织青壮年加固河堤,同时安排老人、妇女和儿童向高处转移。在洪水最危急的时刻,他带头跳入齐腰深的水中,用身体堵住河堤的缺口,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保住了村庄。洪水退后,他又带领村民清理淤泥、修复房屋、补种庄稼,帮助大家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家庭与乡邻:重情重义的“热心人”
张勋岭的家庭生活简单而温馨。1956年,他与邻村的姑娘李秀莲结婚,婚后育有两子一女。尽管工作繁忙,他始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他们勤劳、正直、乐于助人。在子女眼中,父亲虽严厉却充满关爱,他常说:“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能帮别人一把就别袖手旁观。”

在乡邻眼中,张勋岭是出了名的热心人。村里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主动帮忙张罗;哪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村民张某因妻子重病欠下外债,无力供孩子上学,张勋岭不仅拿出自家的积蓄相助,还多次到学校说明情况,为孩子争取减免学费。这样的事例在村里不胜枚举。

他还十分重视村里的公益事业。1978年,村里决定修建一所小学,他主动承担起筹措物料、组织施工的任务。为了节省开支,他带领村民们自己动手烧砖、运沙,甚至把自家准备盖房的木料先用到了学校建设上。经过一年的努力,崭新的小学建成,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远的问题。

晚年岁月:坚守初心,余热生辉
进入19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张勋岭虽已年过五十,仍积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鼓励村民们搞多种经营。他自己率先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果树,并引进优良品种,邀请农技专家前来指导。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里不少农户走上了种植经济作物的致富路。

1984年,张勋岭从村党支部委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依然关心村里的发展,经常向村干部建言献策。他还主动承担起村里调解纠纷的工作,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公道正派的作风,化解了许多邻里矛盾、家庭纠纷,被村民们称为“村里的润滑剂”。

晚年的张勋岭身体日渐衰弱,却始终保持着劳动的习惯,每天都会到田埂上走走看看,帮邻居们指点一下农活。他常对年轻人说:“土地是咱农民的根,啥时候都不能忘了本。”1988年秋,在一场持续多日的秋雨过后,张勋岭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他守护了一辈子的田埂上,享年53岁。

乡土铭记:平凡中的精神丰碑
张勋岭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用勤劳的双手耕耘土地,用公正的品格服务乡邻,用执着的坚守守护乡土,成为豫东平原上无数普通劳动者的缩影。

他去世后,全村人自发为他送行,许多受过他帮助的村民泣不成声。为了纪念他,村民们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张公勋岭之德,惠及乡邻,世代不忘”。如今,虽然岁月流逝,但张勋岭的故事仍在项城的这片土地上传颂,他所代表的勤劳、正直、奉献、担当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当地的人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张勋岭这样的普通人或许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他们用一生的坚守与付出,构筑了社会的根基,滋养了乡土的文明。他们的生命如同田野上的麦浪,平凡却充满力量,在时代的风中,永远传递着最质朴也最动人的精神回响。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4 17:10
上一篇:胡晓初下一篇:符彦卿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西汉开国智囊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中国哲学史家
民国十大才女
著名爱国将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杰出作家
杰出外交家、国际法泰斗
京剧荀派艺术家
成就斐然的无党派人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湖北省委原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宝安区人物
澳大利亚议会原纪录部长
开国少将
蒋介石之长子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袁世凯的第九子、黎元洪女婿
袁世凯十子
门峡军分区原政委
袁世凯第十七子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