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符存审

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后唐名将

符存审

符存审[五代十国][公元862年-924年,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后唐名将]+像 河南周口市淮阳
符存审,原名存,字德详,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唐末至五代时期前晋、后唐名将。前秦宣昭帝苻坚后裔 ,后唐武帝李克用义子,北宋魏王符彦卿之父。
符存审谨慎笃厚,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精通军略。初为光州刺史李罕之的部将,屡立战功,后转投晋王李克用的麾下,被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氏,受命统领义儿军。符存审忠心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屡破后梁,大败契丹,大小百余战,几无败绩,战功赫赫,威震天下,官至检校太师、中书令、幽州卢龙节度使,镇守幽州。 
同光二年(924年),符存审被内调为宣武军节度使,但未接到诏命便在幽州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后唐朝廷追赠尚书令、秦王(符彦能墓志记载为齐王)。长兴二年(931年),符存审配享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太庙。北宋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符存审:五代十国的“百战名将”,乱世中的忠勇传奇

符存审(公元862年-924年),原名符存,字德祥,陈州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人,是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后唐的著名将领。他出身寒微,却凭借过人的勇武与智谋,在乱世中从一介士卒成长为开国功勋,一生历经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被誉为“五代第一猛将”。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称其“大小百余战,未尝败衄”,其生平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折射出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火纷飞的时代图景。


一、出身寒微,乱世投军:从草莽到晋军核心

符存审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出身贫寒,自幼便目睹唐末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乱象。当时的中原大地,黄巢起义席卷半壁江山,各地藩镇拥兵自重,战火连绵不绝。符存审年轻时“负气任侠”,因得罪当地豪强,被迫流亡他乡,后投身军旅,开启了他的征战生涯。

**早期辗转与崭露头角**  
符存审最初加入黄巢起义军,后见黄巢部众残暴无序,遂转而投奔河阳节度使诸葛爽。诸葛爽死后,其部将张言(后改名李罕之)割据河阳,符存审随之效力。但李罕之为人残暴,符存审不愿同流合污,又转投晋王李克用麾下——这一决定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李克用是唐末沙陀族领袖,以骁勇善战著称,麾下“十三太保”皆是一时豪杰。符存审投奔李克用时,正值李克用与朱温(后梁太祖)争夺中原霸权的关键时期。他凭借“骁勇绝伦,善设奇谋”的特点,很快得到李克用赏识,被收为养子(非十三太保之列,但受信任程度不亚于亲将),并赐名“李存审”(后唐建立后恢复本姓)。

**追随李克用,屡建奇功**  
在李克用麾下,符存审参与了无数次与朱温的梁晋争霸战。他不仅勇猛过人,更擅长用兵,尤其善设埋伏、出奇制胜。  
邢州之战(899年):朱温派大将葛从周率军攻打邢州,符存审奉命救援。他深知梁军势大,正面硬拼难胜,于是亲率数百骑兵,绕至梁军后方,突袭其粮道,烧毁粮草无数。梁军因缺粮大乱,符存审趁机与城内守军夹击,大败葛从周,解邢州之围。  
太原保卫战(901年):朱温亲率大军围攻晋阳(今太原),晋军兵力悬殊,形势危急。符存审献策,建议李克用坚守城池,自己则率精锐夜袭梁军营寨,“扰其军心,疲其体力”。他连续数日深夜突袭,梁军疲惫不堪,朱温无奈退兵,晋阳得以保全。  

此战后,符存审因功被封为忻州刺史,成为晋军重要将领。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冲锋陷阵,更在于战略布局,李克用曾赞其“虽古之名将,不过如此”。


二、辅佐李存勖,决战中原:奠定后唐基业

908年,李克用病逝,其子李存勖继位(后唐庄宗)。符存审作为元老,全力辅佐新主,继续与后梁展开决战,成为李存勖统一北方的核心战力。

**柏乡之战(910年):大破梁军主力**  
朱温派王景仁率十万大军进攻成德,李存勖亲率晋军迎击,符存审为前锋。梁军以“黑云长剑都”(精锐部队)为先锋,装备精良,气势嚣张。符存审观察地形后,建议李存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他亲率骑兵佯败,将梁军引入柏乡附近的狭窄地带,然后伏兵四起,晋军主力从两翼包抄。此战中,符存审身先士卒,斩杀梁军数员大将,梁军十万主力几乎全军覆没,“自汴(开封)至洛(洛阳),人心震恐”。柏乡之战是梁晋争霸的转折点,后梁从此由盛转衰,符存审因功被封为安国节度使。

**幽州解围战(917年):击退契丹铁骑**  
917年,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趁晋军主力在南方作战,亲率三十万大军围攻幽州(今北京)。幽州守将周德威告急,李存勖命符存审率援军北上。当时契丹军势浩大,诸将皆惧,符存审却认为“契丹虽众,然不习攻城,且粮草难继”。他采取“疲敌战术”,沿途设伏,袭扰契丹军,同时派轻骑破坏其粮道。待契丹军疲惫之际,符存审在幽州城外摆下“偃月阵”,正面以步兵列阵,两翼埋伏骑兵。决战中,他先以弱兵诱敌,待契丹军进入阵中,突然下令两翼骑兵冲锋,同时让士兵点燃柴草,制造烟雾,契丹军陷入混乱。此战,符存审大破契丹军,斩杀数万人,耶律阿保机狼狈逃回草原,幽州之围解除。这是中原军队对契丹的一次重大胜利,符存审“破契丹三十万”的战绩震动北方。

**灭梁决战(923年):功成封王**  
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同年发动灭梁之战。符存审被任命为招讨使,率军奇袭郓州(今山东东平),打开后梁腹地缺口。随后,他与李存勖会师,在中都(今山东汶上)大败梁军主力,斩杀梁军名将王彦章。最终,后唐军攻入开封,后梁灭亡。灭梁后,符存审因功被封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检校太师、中书令,食邑千户,成为后唐开国元勋。


三、治军严明,忠勇传家:五代难得的“儒将”

符存审虽出身行伍,却并非一介武夫。他治军严明,体恤士卒,且注重家风传承,是五代时期少有的“有勇有谋、有德有节”的将领。

**治军之道:赏罚分明,爱兵如子**  
符存审带兵,强调“令行禁止”,但从不克扣军饷,甚至常将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他曾说:“兵者,国之利器,亦民之骨肉。若不爱之,何以用之?”在幽州解围战后,他将缴获的契丹物资全部分给士兵,自己分文不取,因此部下皆愿为其效死。此外,他注重军队纪律,严禁士兵扰民,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这在五代乱世中极为难得。

**家训传家:“镂骨铭肌”的警示**  
符存审一生历经百战,身上伤痕累累。据《旧五代史》记载,他“身被数十创,箭痕入骨者凡百余处”。晚年时,他将诸子召至榻前,取出自己身上取出的箭头,对他们说:“汝曹生于富贵,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他告诫儿子们,家族的荣耀并非来自世袭,而是用鲜血换来的,要“勤学修德,勿恃功而骄”。这一“镂骨铭肌”的家训,成为符氏家族的传承之本。他的儿子符彦卿(宋初名将)后来成为五代至北宋的重要将领,延续了家族的忠勇之名。

**忠君爱国:不恋权位,尽瘁国事**  
后唐建立后,符存审虽身居高位,却从不干预朝政,只专注于边防事务。当时李存勖晚年沉迷享乐,宠信伶人,朝政混乱,有人劝符存审“入朝辅政,以正君心”,但他认为“武将干政,非国之福”,始终坚守边疆。924年,符存审病重,李存勖召他入朝,想亲自探望,他却上书说:“幽州乃北疆重镇,臣若离此,契丹必乘虚而入。愿陛下以国事为重,勿念臣之微躯。”其忠君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四、病逝与身后:五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924年,符存审在幽州病逝,享年63岁。消息传到洛阳,李存勖痛哭流涕,追赠他为尚书令、秦王,谥号“忠烈”。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他:“存审为将,大小百余战,未尝败衄,与周德威齐名,皆晋之良将也。”

符存审的一生,见证了唐末五代的乱世风云。他从草莽之中崛起,凭借勇武与智谋,在梁晋争霸、抗击契丹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为后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奇才,更以忠勇、严明、低调的品格,在五代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树立了武将的典范。

**历史影响**  
- 军事上,他的“疲敌战术”“埋伏战”等战术思想,被后世兵家借鉴,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家族上,他的子孙后代(如符彦卿)在宋初仍居高位,符氏家族成为五代至北宋的名门望族。  
- 文化上,他“镂骨铭肌”的家训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经典案例。

如今,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仍有纪念符存审的遗迹(如“符王庙”),当地百姓视其为“乡贤典范”。他的生平,不仅是一段个人的传奇,更是五代乱世中“忠勇”二字的生动诠释。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4 17:18
上一篇:袁克玖下一篇:元稹
初唐奇谲诗人
五代宋初堪舆家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
唐末将领、李德成之子
五代至宋初的著名将领
后梁最后一位皇帝
唐末将领、李德成之子
五代十国高僧
五代南唐画家
后梁第二位皇帝
五代后汉、后周大臣
五代时期后梁名将
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名将、军事家
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后唐名将
后唐将领
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名将、军事家
五代时期的后唐军事将领
北宋初金吾上将军
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名将、军事家
唐末五代时期前晋、后唐名将
后唐将领
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名将、军事家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五代时期的后唐军事将领
国民革命军少将,师参谋长
北宋初金吾上将军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