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褒[汉][西汉谏议大夫、辞赋鼻祖]+像 四川资阳市雁江区人物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一生留下《洞箫赋》等辞赋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 1卷,明末收集有《王谏议集》11篇。 王褒,字子渊,约生于公元前90年,是蜀地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王褒出身贫苦,自幼以耕读为业。他勤奋刻苦,农闲时专心治学,常用竹简、树皮和枯叶练字。家门外的大小两个水池,是他常年洗笔涤砚的地方,久而久之,池水尽墨,人称墨池。他还在县城南的书台山攻书,那里浓荫滴翠、环境清幽,山麓的涓涓泉流汇成碧潭,成为他天然的涤砚池。王褒博览群书,精通六艺,对《楚辞》尤为娴熟,追悯屈原而著《九怀》,初露才华。 崭露头角 公元前70年左右,王褒靠朋友资助在县治中城街建德星堂,还在青龙街口掘井,在井底以石砌八卦图,井侧石勒“八卦井”三字,相传是他的手迹。公元前59年,王褒游历成都,在寡妇杨惠家遇到家僮便了不愿买酒的事情,他一气之下用一万五千钱买下便了,并应便了的要求,用口语写了一篇戏谑性的赋体《僮约》。这是汉代唯一传至今天的俗文学作品,反映了奴仆的遭遇,具有史料价值,其中“武阳买茶”的记载,更是将中国茶叶贸易史提前了五个世纪,表明当时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今四川彭山)是著名的茶叶市场。 当时的汉宣帝喜爱文学与音乐,自己也会创作,经常征召各地有文学、音乐造诣的文士到长安担任“待诏”。益州刺史王襄得知王褒有才学,就请他到成都写诗,并将诗配上音乐歌唱。王褒又为王襄作传,深得王襄赏识,王襄上奏推荐王褒有过人之才。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应益州刺史王襄之请,写下《中和》《乐职》《宣布》诗三首,王襄挑选蜀中少年编成僮子队,依照《鹿呜》曲调演唱。僮子队到长安太学府献演,受到宣帝诏见。王襄趁机奏荐王褒,说这三首诗是王褒所写,王褒因此声名远播。 入朝为官 约公元前59年秋,王褒入朝,汉宣帝令他写一篇《圣主得贤臣颂》。王褒构思时想到马,以良御御骏马比喻圣主得贤臣,对巩固封建政权提出见解,道尽励精图治的宏愿。文章描述生动,音乐急促,深得汉宣帝好感,王褒被任命为待诏,不久升为谏议大夫。 此后,王褒跟随宣帝四处游猎,又写了《甘泉赋》《甘泉宫颂》等作品,完成了从散体大赋向抒情咏物小赋的转变。他的《洞箫赋》更是别具一格,先写竹林中的景物,后写箫声的动人,细腻有致,扣人心扉,被《文心雕龙》称道“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太子刘奭(后为汉元帝)患病时,王褒奉旨到东宫娱乐侍读,为刘奭朗诵奇绝篇章,将《洞箫赋》和《甘泉赋》念给他听,刘奭大喜,命宫人都来诵读,文人也艳羡不已,太子痊愈后,王褒回任谏议大夫。 奉使去世 约公元前51年秋,一方士诡称益州(今云南大姚县禺同山)有金马碧鸡,诚心祭祀就能获得。王褒奉命随往迎取宝物,在路上写完《移金马碧鸡文》后就病死了,时年四十岁左右。宣帝闻奏痛惜,王褒的遗体被运回墨池坝安葬,墓冢至今犹存。 文学成就 王褒是汉代写咏物小赋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他把辞赋的题材从游猎、女色转变为细小物件,风格从规模壮阔转变为纤弱沉湎,手法从堆积夸张转变为密巧细致。他的《洞箫赋》对后世描写音乐的作品有很大影响;《僮约》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为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咏物为主,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所描绘的事物的美妙和神韵。在语言方面,王褒注重音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他较多地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和叠音词,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他与司马相如等齐名,成为西汉时期蜀中著名的大文豪,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褒一生留下《洞箫赋》等辞赋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1卷,明末收集有《王谏议集》11篇。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西汉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由于年代久远,目前没有确凿的王褒画像流传下来。不过,在一些历史文献的插图或者地方文化的相关资料中,可能会有后人根据想象绘制的王褒形象,这些画像通常会将他描绘成一位身着汉代服饰、气质儒雅的文人,以体现他作为辞赋大家的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