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燮[公元1941年-1962年,战斗英雄] 四川资阳市乐至县人物 罗光燮,四川乐至人,中共党员。1960年8月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新疆军区某部工兵连战士。曾被评为“技术能手”。1962年10月18日,在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中,在配合步兵连消灭敌人据点的战斗中,用身躯滚雷,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英勇牺牲。部队党委根据烈士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 战斗英雄罗光燮的壮丽人生 在四川资阳乐至县的土地上,诞生过一位英勇无畏的战斗英雄 —— 罗光燮。他的一生短暂却无比绚烂,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壮丽赞歌。 苦难童年,萌起义志 1941 年 12 月 3 日,罗光燮出生于乐至县新建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那黑暗的旧社会,贫困如影随形,生活的苦难早早地压在了这个幼小的生命肩头。7 岁时,父母好不容易凑够学费送他上学,然而在学校,他却饱受地主家孩子的欺凌。那些孩子肆意地朝他头上撒尿,用尿和泥巴糊他的眉眼,甚至唤狗将他咬伤,无奈之下,罗光燮被迫退学。此后,他只能上山捡柴补贴家用,却又遭到地主汪协堂的毒打,遍体鳞伤。这些悲惨的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旧社会和地主阶级的仇恨种子。 1949 年 12 月,乐至县迎来解放,阳光终于照进了罗光燮的生活。在征粮剿匪行动中,他看到解放军战士们英姿飒爽,勇敢地剿灭土匪、抓捕坏蛋,心中充满了羡慕与向往,他对妈妈坚定地说:“我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抓坏蛋。”1951 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已经入学读书的罗光燮积极投身其中,加入儿童团。他认真负责地站岗放哨,密切监视地主的一举一动,并成功押回两个企图逃跑的地主,受到了土改工作团的表扬。在学校里,他最爱听战斗故事,尤其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一颗想要成为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建设岁月,崭露头角 1955 年,农村掀起合作化运动高潮,罗光燮离开学校,投身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担任起社里的饲养员。他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爱社如家,一门心思扑在如何把牛喂好上。有一天,他干活收工很晚,顾不上吃晚饭就摸黑去割牛草,不料不小心从数丈高的悬崖上跌落,当场昏迷。刚一苏醒,他第一句话就问:“我的牛草呢?” 当母亲告知他牛已喂饱,他才放下心来。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原本瘦弱的丙级牛,很快被喂成了肥壮的甲级牛,他也因此被评为农业社模范饲养员,县委还号召全县饲养员向他学习。同时,罗光燮还担任社里的宣传员,无论天晴下雨、刮风飘雪,他都坚持起早摸黑到乡政府领取宣传材料,及时向社员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958 年,罗光燮被调到区供销社染房做学工。在这里,他发现染房负责人存在对熟人染布不记账、买柴多报钱、贪污钱财的行为。面对负责人企图用金钱收买他的诱惑,罗光燮立场坚定,不为所动,果断向组织反映情况,并在大会上与该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最终为集体追回赃款 400 余元。由于他一贯表现优秀,多次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县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受到团县委的表扬。同年 11 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参军报国,热血满腔 罗光燮一心想要成为解放军战士,为此他曾两次报名参军。第一次因为年龄尚小,第二次则因体检不合格,均未被录取。但他并未气馁,在公社党委书记的鼓励下,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努力增强体质。1960 年 8 月,他第三次报名参军,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兴奋得欢呼雀跃。 罗光燮入伍的部队在新疆。初入新疆,坐在卡车上的他望着漫无边际的沙漠,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后悔没有选到一个 “好地方”。然而,在新兵连训练期间,指导员粟志良详细介绍了新疆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重要的国防意义,这让他很快转变了想法。他深刻认识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哪怕是这广袤的戈壁和一草一木,都无比珍贵。他牢记指导员 “好男儿志在边疆” 的教诲,下定决心扎根边疆,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在部队中,罗光燮训练刻苦,一心想要尽快掌握保卫祖国的本领。射击训练时,他遇到了不少困难,练习瞄准怎么也过不了关,但他没有放弃,反复苦练,最终成功闯过难关。然而,实弹射击时他只取得了 “良好” 的成绩,对此他很不满意,正准备总结经验再次努力时,新兵训练结束,上级将他分配到了工兵连。起初,罗光燮对这个分配不太理解,他认为工兵不过是修桥开路盖房子,与自己心目中直接冲锋陷阵保卫祖国的形象不符,因此一直不愿佩戴工兵的符号。直到工兵连指导员李文清给他上了一堂介绍工兵光荣传统的课,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对加强工兵建设的指示,以及历次革命战争时期工兵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淮海战役 “十人桥” 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当晚,指导员又与他促膝长谈,以桌子的四条腿作比喻,生动地向他解释了部队各个兵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罗光燮这才彻底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在工兵连好好干的决心。 边境烽火,英勇无畏 1959 年西藏发生叛乱后,印军趁机侵入争议地区,不仅越过 “麦克马洪线”,还在中国境内增设侵略据点,甚至出动飞机在中国领空挑衅。为了防范印军的侵略,罗光燮所在的工兵连奉命开赴喀喇昆仑边防前哨。在一次往车上装运修防御工事石头的任务中,由于大家为了加快速度围着车厢往里扔石头,把车厢底板砸得砰砰响,罗光燮心疼车,赶忙劝阻大家,可没人听他的。于是,他自己翻上车去接石头,再轻轻放在车上。由于下边人多速度快,车上只有他一人,忙不过来,他的左手中指被挤破了,可他依然坚持,直到石头盖满车厢底板才下来。 工兵连还承担了给驻守前方哨卡的兄弟部队送给养的任务。考虑到山高路险,连党支部规定每人背白面一次不许超过一袋,背其他东西不许超过 50 斤。但罗光燮出发时硬是背起两袋面粉,还带上一壶水。山路陡峭湿滑,不一会儿他就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可即便如此,他想到山上兄弟部队的战友们比自己更需要水,便强忍着口渴,一滴水都舍不得喝。 1962 年 9 月,印军非法向 “麦克马洪线” 以北推进,中国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倡议遭到印方拒绝,最终印军发动了大规模武装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忍无可忍,奋起自卫反击。罗光燮得知消息后,立刻跑到连部,坚决要求参战,直到连长答应他才罢休。 在第一次战斗中,上级命令工兵连派十名工兵随同步兵执行爆破任务。罗光燮所在的二班在排长带领下进入阵地隐蔽。炮击开始后,为了行动方便,罗光燮不顾零下 40 多度的严寒,脱下毛皮鞋换上胶鞋,又甩掉手套,赤手紧握爆破筒,时刻准备冲锋。信号弹升起,二班长的 “前进” 口令刚落,罗光燮就端起爆破筒第一个冲了出去。战斗结束后,他的双手因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严重冻伤,红肿得连碗都端不稳。 两天后,工兵连接受第二次战斗任务。连长考虑到罗光燮的伤情,宣布让他留下。罗光燮得知后,埋怨排长向连长汇报了自己的情况。出发前,连长怕他偷偷跟去,让排长把他的枪和子弹交给司务长保管。部队集合时,罗光燮找不到枪,排长告知实情,可他不死心,背起手袋就站到了队列里。排长无奈,只得代表连长命令他留下,可罗光燮软磨硬泡,坚决要参加战斗。 舍身滚雷,不朽功勋 1962 年 11 月 18 日,罗光燮所在的工兵排奉命配合边防某部,清除侵华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西段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这个据点是印军指挥中心和重要供应基地的门哨,印军在山顶修筑了坚固的环形工事,工事内有十多个碉堡、战壕、坑道等,工事外还布设了纵深 600 米的雷区,可谓戒备森严。 战斗打响后,工兵战士们前赴后继地冲向雷区,然而上去几个都不幸牺牲了。在这危急关头,罗光燮挺身而出,双手紧握爆破筒,脖子上围着毛巾,背着枪和标志旗,毫不犹豫地冲进雷区。他灵活地卧倒、跃起,成功闯过两道炮火封锁线,将一面标志旗插在一块大石头后,继续奋勇前行。就在他刚迈过大石头,快要接近雷区时,一颗被积雪覆盖的地雷突然在他脚下爆炸,他的左腿瞬间被炸断,爆破筒也滚到了山坡下面,罗光燮身负重伤,陷入昏迷。 一阵猛烈的炮声将罗光燮震醒,他艰难地睁开双眼,望向被困在雷区外的部队。此时,他想挣扎着起身,却发现自己已无法站立,而且手边没有任何可以扫除地雷的工具。但为了部队能够顺利前进,为了战斗的胜利,他没有丝毫犹豫,咬紧牙关,猛地向雷区纵深滚去。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罗光燮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引爆了一颗颗地雷,为大部队和战友们开辟出了一条生命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又一颗地雷爆炸,炸断了他的左臂,可他依然没有停下,顽强地继续向前滚动。最终,一条六米宽的无雷区被成功炸开,而罗光燮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年仅 21 岁。 战友们目睹罗光燮舍身滚雷的英勇壮举,心中涌起无尽的力量,他们含着热泪,踏着罗光燮开辟的通道,如猛虎般勇猛地冲向印军的碉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歼灭了敌军大部兵力,胜利完成了拔除入侵印军据点的光荣任务。之后不久,我军又彻底清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 罗光燮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军,他被广大指战员称为 “伟大的战士”“黄继光式的英雄”。部队党委根据罗光燮生前的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新疆军区党委作出了向罗光燮同志学习的决定。1963 年 3 月 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他 “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共青团中央将罗光燮与董存瑞、黄继光等并列为 “十大青年英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罗光燮烈士被安葬在新疆喀什叶城县烈士陵园。他那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精神,永远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尊严、人民的幸福,勇往直前,无畏无惧。罗光燮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