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荣:从长征硬汉到北大荒拓荒先驱的传奇人生
一、革命火种:从西北军到红军的信仰蜕变
黄振荣(1915—1968),西安市长安区人,中国工农红军与北大荒开发的杰出功臣。1928年加入国民革命军西北军,任冯玉祥贴身警卫;1931年12月随江西宁都起义部队加入红军,历任红军湘赣军区电台副台长、红六军团六十一团参谋,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他随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突围西征,成为红军长征的首批践行者,历经九死一生,于1936年10月胜利抵达陕北。
二、抗战烽火:从决死队到战俘营的不屈抗争
太原兵变与敌后斗争: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黄振荣奉调太原,任七人小组负责人,参与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投身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关家垴战役与被俘经历:1940年在关家垴战斗中,时任晋军营长的他率部抗击日军,身负重伤后被俘入狱。1941年冒死逃回八路军总部,经审查恢复工作。
护送文化名人与南泥湾开荒:1942年,他成功护送丁玲等文化名人穿越日军封锁线至延安,获朱德总司令嘉奖;同年参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用双手开垦出陕北粮仓。
三、解放战争:铁道线上的钢铁先锋
抗战胜利后,黄振荣随359旅开赴东北,历任东北中部护路军第一团团长、铁道兵团第四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在抢修山海关铁路枢纽、保障第四野战军入关作战中功勋卓著,荣立大功一次,成为铁道兵序列中的攻坚骨干。
四、援朝壮举:大同江畔的抢修传奇
1950年入朝参战,任铁道兵三师副师长,率部抢修大同江铁桥,在美军狂轰滥炸下奇迹般完成任务,荣立大功并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其指挥的大宁江桥抢修事迹被改编为电影《激战无名川》,成为志愿军铁道兵精神的象征。1952年任三师代师长,1954年率部回国参与鹰厦铁路建设,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展现卓越工程指挥能力。
五、拓荒北大荒:从铁道兵到农垦英雄的身份跨越
(一)响应号召,扎根荒原
1955年,黄振荣听从王震司令员号召,放弃军队高职,举家迁入冰封雪盖的北大荒。1956年3月,他率铁道兵转业官兵踏雪勘查完达山北麓,发现300多万亩可垦土地,向中央发报请求“大军北上”,拉开开发“完北荒原”的序幕。
(二)艰苦创业,铸就丰碑
创建八五二农场:1956年6月,王震亲自为“铁道兵团8502部农场”(后更名八五二农场)破土奠基,黄振荣当年开荒20万亩,1958年扩至60万亩,1959年建成拥有74.5万亩耕地、近300台拖拉机的大型现代化农场,总产值跃居全国农垦前列,获朱德副主席“全国费用最低单位”赞誉。
铁血拓荒精神:他拖着二等乙级伤残之躯,徒步踏勘荒原,数九寒冬冻掉九个脚趾甲,遇暴雨高烧晕倒仍坚持检查开荒质量,面对黑熊、土豹等野兽威胁毫不退缩,留下“死在北大荒,革命就成功”的豪言壮语。
(三)蒙冤与平反
1966年“文革”中,黄振荣被诬陷为“三反”分子,1968年1月26日含冤去世,年仅53岁。1979年农场为其举行千人追悼会;1983年王震亲自过问历史问题,1985年中央军委正式平反,同年王震为其墓碑题词,深情缅怀这位“把一生献给荒原”的拓荒者。
六、精神传承:北大仓里的永恒丰碑
黄振荣率领的七千铁道兵将士,用青春和热血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如今这片2.1亿亩的沃土,年产全国30%的大豆、45%的玉米、25%的水稻,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19年其垦荒事迹登上央视清明特别节目,让世人铭记:这片黑土地的每一粒粮食,都浸透着拓荒者的汗水与热血。
从长征路上的铁血战士,到抗美援朝的铁道英豪,再到北大荒的拓荒先驱,黄振荣用生命诠释了“忠诚、担当、奉献”的共产党员本色。他的足迹印刻在雪山草地、朝鲜战场和荒原泥沼,他的精神如同完达山巅的青松,永远矗立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