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1929年2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是我国著名的临床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燕京大学学习:1947年至1951年,孙燕在燕京大学学习医学,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协和医学院深造:1951年至1956年,孙燕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深造,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他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医学教育,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和理念,为他日后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2年,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职业生涯
下放锻炼与起步:1958年5月,孙燕下放到昌平上苑乡麦庄一边参加劳动一边给当地农民看病。1959年2月,调到医学科学院西山造林队做医生。10月,被摘去“右派”帽子,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在肿瘤领域的职业生涯。当时,肿瘤医院的条件艰苦,但孙燕凭借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肿瘤内科的开创与发展:1959年,孙燕被调到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负责开创新的学科——肿瘤内科。在当时只有5张病床、2位医生,抗癌药只有4种的情况下,他和周际昌医师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边学习边实践,开展医疗和科研工作。1965年,病床增加到了30多张,科里也有了5位青年医生,2位进修医生和8位护士,肿瘤内科已初具规模。
国内国际交流学习:1979年12月,孙燕作为第一批访问学者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美国休斯敦在M.D.Anderson肿瘤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在美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肿瘤治疗理念和技术,开阔了视野,为回国后推动我国肿瘤内科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1982年初,孙燕回到肿瘤医院担起发展学科的任务。1983年,他晋升为主任医师,成为协和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教授。1984—1992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
持续的科研与临床工作:几十年来,孙燕一直奋战在肿瘤临床治疗、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他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积极推动肿瘤内科专业的发展,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不懈努力。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坚持每周参加内科大查房,关心全国内科肿瘤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肿瘤学专业人才。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抗肿瘤新药研究:从1960年起,孙燕和同事试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发的抗肿瘤新药N-甲酰溶肉瘤素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取得成果,该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参与了多种国内外开发的新抗肿瘤药的临床试验,为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肿瘤综合治疗探索:孙燕与同事开创了乳腺癌晚期术前化疗、胸壁复发的局部治疗、肺转移的治疗等,使一部分病人存活期长达10 - 30年。他对肿瘤治疗中应用“祛邪一扶正一强化治疗一扶正”的模式作了研究和新的阐述,并在淋巴瘤和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治愈率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扶正中药研究:孙燕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的效果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证实传统中药黄芪、女贞子等可促进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相关研究获得第一届国际自然免疫与生物反应调节剂大会奖。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和扶正女贞素等,获得4项专利,其中贞芪扶正胶囊和颗粒进入我国基本药品目录,出口东南亚和欧美国家。
人才培养:孙燕培养了博士生45名、硕士生4名。他经常通过学习班、专题会议等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如今他们大多成为我国内科肿瘤学的骨干力量,促进了全国肿瘤内科治疗水平的同质化发展。
学术任职:孙燕担任过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十年(1991年—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元老委员会委员(2000年),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副主席和主席(2001年—2005年)等众多重要学术职务,在国际肿瘤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获奖荣誉:他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靶向新药埃克替尼)、二等奖2次(癌症靶向治疗和新药榄香烯注射液)、发明奖1次(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等多项国家级奖项,以及省部级奖多项。在国际上获得过国际自然免疫及生物反应调节剂大会奖(1985年)、亚洲临床肿瘤学会George Wu纪念奖(1999年)和木村喜代二纪念奖(2001年)等。
孙燕院士一生致力于肿瘤防治事业,他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推动了我国肿瘤学的发展,他所开创的肿瘤内科治疗专业和“祛邪—扶正—强化治疗—扶正”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为无数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也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