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凡,1936年5月出生于安徽凤阳,籍贯是河北安平。他是电力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教育背景与早期经历
求学生涯:王锡凡在学生时代就展现出了对电气工程的浓厚兴趣和卓越天赋。1957年,他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当时的西安交通大学在电气工程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他的学术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留校任教:毕业后,王锡凡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他在西安交通大学长达数十年的教育科研生涯。留校初期,他主要致力于教学工作,同时也积极参与一些基础的科研项目,为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术深造与国际交流
美国访学:1981年9月至1983年9月,王锡凡应邀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访问科学家两年。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上最前沿的电力系统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与国际顶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段经历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为他回国后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日本讲学: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他又应邀到日本九州工业大学担任客员教授。在日本期间,他不仅分享了自己在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深入了解了日本在电力工程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进一步促进了他在学术上的融合与创新。
科研成就与学术贡献
理论创新:
综合阻抗矩阵理论:王锡凡创立了复杂故障的综合阻抗矩阵理论,将短路综合阻抗推广为可以分析复杂故障的综合阻抗矩阵,为电力系统复杂故障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稀疏矩阵算法:发展了电力网络线性方程的稀疏矩阵算法,提高了电力系统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使得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分析计算成为可能。
暂态稳定分析模型:建立了大型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模型,计及动态调节器及复杂故障,应用于西北和华东等系统的计算,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等效电量函数理论:在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评估研究中,提出了等效电量函数理论和状态空间分析中的“增量频率”概念,以及可靠性分析中元件串并联递归卷积公式,为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新型输电方式研究:1994年,王锡凡首次在国际上公开提出一种全新的输电方式——分频输电。2005年,他在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分频输电实验装置,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分频输电实验。分频输电技术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科研项目与成果应用:王锡凡承担并完成了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电力市场的电价理论、交易机制及其模拟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电力市场对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研究”等。他还完成了三峡系统动能经济论证、20余个大型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的主系统可靠性论证等重大电力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论著:他共出版著作10本(其中英文著作4本),如《电力系统计算》是本领域的经典之作,《电力系统优化规划》填补了国内空白,《现代电力系统分析》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著述被国内外期刊论文引用3500多次,对我国乃至世界电力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才培养与教育贡献
教学工作:王锡凡长期在西安交通大学主讲《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他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的教学风格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能够将复杂的电力系统理论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学术团队建设: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王锡凡注重学术团队的建设和培养。他以身作则,用“羽毛球精神”凝聚和带动了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学术团队。在他的感召和提携下,大批优秀人才汇聚到电力系统研究领域,为构建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研究的学术梯队夯实了基础,并带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人才培养成果:他培养了近百位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学生如今已充实在我国电力系统领域的重要岗位,成为我国电力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的学生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实际工作中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任职与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王锡凡担任过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攻关项目电力系统规划专题专家组专家、国家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顾问委员等职务,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荣誉表彰:他在电力系统领域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2008年当选为IEEE Fellow,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他还以第一获奖者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等。
王锡凡院士以其对电力系统领域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不仅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电力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力学子和科研工作者,为实现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