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以岭[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像 河北衡水市故城县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心血管病专家、河北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以岭,1949年10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中医药大学终身名誉校长,以岭药业终身名誉董事长。
吴以岭从小跟随父亲行医。1977年,吴以岭进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攻读学士学位。1979年9月,吴以岭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从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被分配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1992年创办的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正式开业;2006年注册成立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被评为河北省“巨人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2019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凭“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以岭一直从事中医络病理论研究,擅长中医络病理论及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脑中风等各种心脑血管病诊治。吴以岭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及何梁何利奖。吴以岭主编《络病学》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在中国发表研究论文6000余篇,SCI论文300余篇。
吴以岭:从燕赵大地走出的中医泰斗
在河北衡水市故城县,悠悠岁月孕育了无数杰出人物,吴以岭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位。1949年10月,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激昂乐章,吴以岭呱呱坠地,自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医药事业紧紧相连,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人生旅程。

家学渊源,初窥岐黄之门
吴以岭出身于中医世家,家中弥漫着浓厚的中医药氛围。父亲作为当地颇有名望的医者,每日坐堂问诊、治病救人,其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年幼的吴以岭,常常穿梭于药柜与诊室之间,耳濡目染父亲行医的点滴。药材散发的独特气息,药方上飘逸的字迹,以及父亲为患者排忧解难后的欣慰神情,都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悄然种下了对中医药热爱的种子。

闲暇时光,父亲会翻开家中珍藏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为吴以岭逐字逐句讲解。从阴阳五行学说,到人体经络气血运行,晦涩的中医理论在父亲生动阐释下,变得妙趣横生。吴以岭聪慧好学,记忆力惊人,不仅能熟背各种药材名称、功效,对常见中医药方也能倒背如流。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与严格督促下,他早早便打下了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对中医的理解与感悟远超同龄人,一颗岐黄之心在心底悄然觉醒,立志传承发扬家族医术,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求学问道,勇攀医学高峰
1977年,中断多年的高考制度恢复,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无数有志青年的求学之路,吴以岭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对医学的满腔热忱,他成功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正式踏上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征程。大学课堂上,吴以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还是中药学、方剂学,每一门课程他都全身心投入,成绩在班级中始终名列前茅。

彼时,国内学术氛围渐趋活跃,中医界对经典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吴以岭不满足于课堂所学,课余时间常泡在图书馆,查阅各类学术期刊、古籍善本,与老师、同学热烈探讨学术问题,思维愈发开阔,对中医药的认知也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思考阶段。1978年,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吴以岭的班主任看中他扎实的基本功,鼓励他报考。面对这一挑战,吴以岭毅然决定拼搏一把。仅有大学一年级知识储备的他,用短短3个月时间,日夜苦读,补完了大学5年的课程。凭借深厚积累与顽强毅力,1979年,他成功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与糖尿病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开启了更为深入的学术钻研之路。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的三年,是吴以岭学术生涯的关键时期。在这里,他接触到前沿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学术交流活动,为他提供了广阔视野。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络脉、络病课题。络病,一个在中医领域古老却又常被忽视的概念,长久以来,谈经者多,论络者少。尽管《黄帝内经》对络病已有提及,但自汉代张仲景之后,直至清代叶天士才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这一络病重要病机概念,然而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吴以岭敏锐察觉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价值与潜力,仿佛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曙光,他毅然确立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攻克络病理论难题,为中医发展开辟新路径。

此后,吴以岭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旅。他重新研读中医经典,将古籍中关于络病学的点滴论述一一摘录,做了满满一箱子卡片。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医家著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深入临床一线,观察各类络病患者症状、体征,分析病情演变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中,他逐渐对络病有了更深刻理解,脑海中一个关于络病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开始雏形初现,为后续创立络病学学科奠定了基石。

临床深耕,创新络病理论
1982年,吴以岭以优异成绩从南京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正式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他接触到大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目睹患者被病痛折磨的痛苦模样,深感责任重大。此时,他脑海中时常浮现出络病理论,思考能否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心脑血管病治疗找到新突破口。

一次,在给一名冠心病患者开具的方剂中,吴以岭加入了全蝎。两天后,患者匆忙跑来告知,熬药时不小心将四付药的全蝎都吃了,询问是否会有问题。吴以岭连忙询问患者身体感受,患者称胸闷和胸痛的感觉消失了。这次意外让吴以岭深受启发,体会到虫类药在治疗血管疾病方面的独特价值。此后,他以此为切入点,结合络病理论,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与调整,初步拟定了一个治疗冠心病的处方,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通心络胶囊前身。

然而,在当时中医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新理论、新处方的推广面临重重阻力。吴以岭深知,要想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创新中药,必须拿出科学依据。于是,他带领团队采用国际公认的随机、双盲、多中心的临床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对通心络胶囊进行严格临床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团队遭遇诸多困难,从患者招募、数据收集,到结果分析,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吴以岭凭借坚定信念与卓越领导能力,带领团队逐一克服。最终,通心络胶囊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高质量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使其在医学界得到广泛认可。1996年,通心络胶囊获批新药,正式推向市场,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通心络胶囊的成功,并未让吴以岭停下探索脚步。他深知,络病理论涵盖范围广泛,心脑血管病只是其中一部分。此后,他将目光投向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领域。在研究心律失常时,他发现传统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吴以岭再次从络病理论出发,深入研究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提出“整合调节”治疗新理念,研制出参松养心胶囊。经临床验证,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效果显著,既能有效控制症状,又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心律失常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领域,吴以岭同样取得重大突破。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结合络病理论与现代医学成果,提出“气血水同治分消”治疗原则,研发出芪苈强心胶囊。临床研究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福音。

创业征程,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吴以岭意识到,要想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创新中药,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1992年,在众人不解与质疑声中,吴以岭毅然辞掉公职,创立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这便是以岭药业的前身。创业初期,条件艰苦,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设备简陋,但吴以岭凭借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四处奔波筹措资金,招揽优秀人才,逐步搭建起研发、生产、销售团队。

在研发方面,吴以岭始终坚持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先后建立了多个研发平台,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加盟。团队围绕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临床多发、重大疾病领域,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以岭药业成功研发出连花清瘟胶囊、津力达颗粒等一系列创新专利中药,这些药物在各自治疗领域均取得显著疗效,得到临床医生与患者广泛认可。

在生产环节,以岭药业严格遵循GMP标准,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技术,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批药品质量稳定、安全有效。公司不断加大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提升生产规模与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在销售方面,以岭药业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远销50余个国家和地区,让中国创新中药走向世界舞台。

2011年7月28日,对于以岭药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以岭药业成功登陆深交所,正式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不仅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大资金动力,也提升了公司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后,以岭药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国际交流,逐步成长为国内知名的现代化中医药企业。

学术引领,传承创新并举
在繁忙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之余,吴以岭始终心系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他深知,中医药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此,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担任河北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等职务,悉心指导学生开展科研与临床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他常对学生说:“学术创新不能光停留在纸上,要实际解决临床看病的问题。”在他言传身教下,一批批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吴以岭积极推动络病学学科建设与发展。2004年,他主编的系统论述络病理论的专著《络病学》出版发行,该书一经问世,便在中医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医络病学的经典著作。此后,《脉络论》《气络论》等专著相继出版,进一步完善了络病理论体系。这些专著均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在国内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及新加坡中医学院开课,其英文版向海外发行,繁体版在台湾地区发行,极大推动了络病学理论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应用。

在吴以岭的不懈努力下,中医络病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009年12月,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在中医络病学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此后,他带领团队不断深入研究络病理论,在抑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治急性心梗无再流、急性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2019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荣获该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973计划专家组评价:“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除了理论研究,吴以岭还积极推动络病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他多次举办络病学学术会议、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络病学发展前沿问题,推广络病理论与创新药物临床应用经验。在他的带动下,国内掀起一股络病研究热潮,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开始关注并应用络病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社会责任,彰显医者担当
作为一名医者与企业家,吴以岭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以岭药业都冲在抗疫一线。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吴以岭带领团队紧急研发连花清瘟胶囊。在研发过程中,团队争分夺秒,查阅大量古籍资料,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经过多次临床试验,成功研制出连花清瘟胶囊。该药物在非典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治愈率,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认可。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席卷全球。吴以岭再次带领团队迅速行动,开展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研究表明,连花清瘟胶囊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疫情期间,以岭药业加班加点生产连花清瘟胶囊,向国内外疫情严重地区捐赠大量药品,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

除了抗疫,吴以岭还积极参与健康扶贫、义诊等公益活动。以岭药业在全国各地开展健康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捐赠药品,改善当地医疗条件。吴以岭本人也经常深入贫困地区、偏远山区,为当地群众义诊,普及健康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

从燕赵大地的中医世家走出,吴以岭凭借坚定信念、卓越智慧与不懈努力,在中医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创立的中医络病学学科,为中医药发展开辟了新方向;研发的一系列创新药物,造福了无数患者;创办的以岭药业,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吴以岭从未停下脚步,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名中医人的使命与担当,成为当代中医药界的杰出典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奋勇前行 。 
上一篇:李建华下一篇:周世选
落马官员
香港思捷环球控股董事主席
作家
原工信部担任副部长
何鸿燊的长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主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
李大钊之孙、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
李大钊的孙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明清小说四大家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公元1900年-1985年] 江苏省南京人物
落马官员
明末清初名将、清朝开国功臣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开国大校
著名的数学家
北宋时期贤能官员
北京大学校长
明朝官员,军事家、诗人
明代文学家
冀东抗日民族英雄、烈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