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哲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湖北省仙桃人物 万哲先(1927年11月7日—2023年5月30日),男,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8年万哲先从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历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5年获得第二届华罗庚数学奖;2017年出资在山东理工大学设立“万哲先院士教育奖励基金”;2023年5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万哲先主要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 万哲先,1927年11月7日出生于山东淄川,原籍湖北沔阳(后称仙桃),是中国著名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万哲先的父亲万承珪19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土木系,终身在国内铁路系统任工程师,母亲周维金。他3岁起由母亲授识字和算术,不满5岁即被胶济铁路张店小学录取。由于父亲工作不断调动,他读过多所小学和中学。1938年夏,万哲先以同等学力考入迁到贵阳的中央大学实验中学,1942年进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试时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也是云南省会考第一名。 1944年,万哲先进入西南联大数学系学习,后随校回迁并入清华大学,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50年,他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此后在数学研究所工作了30余年,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万哲先调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曾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万哲先的研究领域为代数学和组合理论,包括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域、有限几何、编码理论和密码学、区组设计、图论、格论等。1950年初,华罗庚从美国归来,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创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万哲先在华罗庚的指导下从事典型群的研究。1963年,他与华罗庚合著《典型群》一书,该书对典型群的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他们关于典型群的工作被法国Bourbaki学派创始人之一、国际著名数学家J. Dieudonné在《典型群的几何学》一书中多次引用,国外称之为典型群的中国学派,万哲先是继华罗庚以后这一学派的领袖。 1958年,万哲先从事运筹学的研究,对中国粮食部粮食调运人员根据多年经验摸索出的物资调运工作中的“图上作业法”给出了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1963年起,他带领戴宗锋、冯绪宁、阳本傅等对有限域上辛几何、正交几何及酉几何中的计数定理进行了全面研究,获得了系统的成果,并用这些几何构作了许多部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这些成果总结在1966年他与其他三人合著的《有限几何与不完全区组设计的一些研究》一书中。 20世纪70年代起,万哲先把代数理论应用到编码领域,在理论和应用上均做出了许多成绩。他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卷积码,澄清了一系列疑问,证明了对称矩阵几何及哈密尔顿矩阵几何的基本定理。1979年,他与戴宗锋、刘木兰、冯绪宁合著《非线性移位寄存器》一书。 万哲先在科研生涯中成果丰硕,截至2014年,他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科普文章150多篇,出版23部书籍,其中学术专著18部。他的著作《李代数》于1964年出版,1975年在英国出版英译本。 万哲先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1978年,他因“典型群”“图上作业法及其应用”等成果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凭借“典型群的同构理论”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5年,获得第二届华罗庚数学奖;1996年,获得光华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97年,凭借“有限域上典型群的几何学及其应用”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作为中国第一批博士导师之一,万哲先培养了数十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中国数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还担任了多个学术职务,是《代数集刊》杂志主编及多个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如《有限域及其应用》《组合年刊》等,同时被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等校聘为兼任教授,还曾是瑞典LURD大学客座教授。 2017年,万哲先出资在山东理工大学设立“万哲先院士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师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2023年5月30日,万哲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万哲先是继华罗庚、段学复之后中国代数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他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编码与密码、图论与组合数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他的逝世是中国数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数学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