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幼松[公元1898年-1930年]+像 湖北省仙桃市人物 胡幼松(1898-1930),亦名先铭,化名慎之、赤工,字荷山,沔阳(今仙桃市)坡段场人。192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沔阳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于汉口《民国日报》上撰稿,揭发沔西头号劣绅“西霸天”刘昌驷的十大罪状,又带领农民自卫军,奇袭刘昌团防,并将其处决。1927年2月27日率农民自卫军两百余人,配合国民革命军设伏歼“硬肚会”会徒两百余。同年3月赴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6月任省农协潜(江)沔(阳)地区特派员。大革命失败后,率沔西农民暴动队参加戴家场暴动,旋又组织和领导坡子场暴动,并参加奇袭沔城、营救县委主要负责人娄敏修的战斗;1928年元月领导建立沔西区苏维埃政府,任主席,并率农民暴动队在监利、潜江、沔阳3县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战。暴动队改编为游击大队,任党代表。1929年元月任中共潜江县委书记。次年2月率游击队、赤卫队配合红六军段德昌部攻占潜江城。同年4月24日,为掩护群众和游击队突围而被捕,旋即牺牲。 ### 胡幼松:江汉平原上的革命火种 胡幼松(1898年—1930年),原名胡先铭,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坡段场一个农民家庭。他是鄂中地区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中国共产党在江汉平原的重要开拓者,以“为工农谋解放,虽死不辞”的革命信念,在腥风血雨的年代点燃了鄂中大地的革命烽火,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一、早年求学与思想觉醒 1898年,胡幼松诞生于沔阳坡段场一个较为殷实的农民家庭。其父胡绪榜是当地有名的塾师,为人正直,注重子女教育。胡幼松自幼随父读书,先后就读于家乡私塾和沔阳高等小学堂,深受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思想的熏陶。少年时期的他,亲眼目睹了清末民初沔阳地区苛捐杂税繁重、地主豪绅欺压百姓的社会现实,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世道的愤懑与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此时正在武汉求学的胡幼松,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参与街头演讲、散发传单,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他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才能让广大农民真正摆脱苦难。1924年,胡幼松从武汉中学毕业,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家乡沔阳,决心以教育为武器,唤醒民众觉悟。 回乡后,胡幼松在坡段场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不仅教授文化知识,更向学生和村民传播革命思想,讲述“耕者有其田”的道理。他常说:“农民辛辛苦苦种庄稼,却吃不饱饭;地主不劳而获,却粮仓满盈,这世道必须变!”他的言行触动了当地地主豪绅的利益,遭到多次威胁与阻挠,但他始终未曾退缩。 #### 二、投身农民运动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湖北地区的农民运动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逐渐兴起。胡幼松敏锐地意识到,单靠教育无法彻底改变农民的命运,必须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斗争。他主动与中共沔阳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与农民协会的筹备工作。在他的发动下,坡段场及周边乡村的农民纷纷加入农会,抗租抗税、反对高利贷的斗争此起彼伏。 1926年,经中共沔阳县委书记娄敏修介绍,胡幼松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全身心投入农民运动。他深入沔阳、潜江、监利交界的农村,走村串户,发动群众,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的口号,迅速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到1927年初,他已在鄂中地区组建了数十个农民协会,会员达数万人,成为江汉平原农民运动的核心领导人之一。 1927年春,胡幼松当选为沔阳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他带领农会会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粜”运动,迫使地主豪绅开仓放粮,救济饥民;同时建立农民自卫军,打击恶霸势力,维护农民利益。他的革命活动让沔阳的地主阶级惶惶不可终日,称他为“胡老虎”,并勾结反动武装企图镇压,但均被组织起来的农民群众挫败。 #### 三、大革命失败后的武装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随后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陷入低潮。鄂中地区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地主豪绅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及农会会员进行疯狂屠杀。在白色恐怖笼罩下,胡幼松临危受命,担任中共沔阳县委委员,负责领导全县的武装斗争。 为保存革命力量,胡幼松将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在沔阳、潜江交界的湖区建立秘密根据地。他利用湖区芦苇丛生、水道纵横的地理优势,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反动民团和地主武装。1928年1月,胡幼松参与领导了著名的“沔阳年关暴动”,率领农民武装袭击了坡段场、张家场等地的土豪劣绅,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极大地鼓舞了鄂中人民的革命斗志。 暴动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清剿”湖区。胡幼松带领部队化整为零,与敌人展开周旋。在一次突围中,他不幸负伤,但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部队安全转移。由于环境恶劣,他的伤口感染化脓,却拒绝脱离前线,仅靠草药简单处理后继续投身斗争。他常对战士们说:“革命就像打擂,越是艰难,越要挺住,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 四、创建红色政权与根据地建设 1929年,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好转,鄂中地区的武装斗争再度兴起。胡幼松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着手创建苏维埃政权。他首先在沔阳西南部的拖船埠建立了鄂中地区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工农利益的政策。 为巩固根据地,胡幼松大力发展生产,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创办红军医院和军械所,解决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建立列宁小学,让根据地的儿童接受免费教育。在他的治理下,拖船埠成为鄂中地区的红色堡垒,周边群众纷纷前来投奔,根据地面积不断扩大。 同年秋,胡幼松当选为中共鄂西特委委员、沔阳县委书记,统一领导沔阳、潜江、监利三县的革命斗争。他提出“以湖区为依托,向平原发展”的战略,率领红军游击队多次击溃国民党军的“围剿”,先后攻克了沔阳县城、潜江熊口等重镇,缴获了大量物资,壮大了革命武装。到1930年,鄂中根据地已拥有数万军民,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五、英勇就义与精神传承 1930年4月,国民党军对鄂中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胡幼松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主动承担起阻击任务。在激战中,他不幸被俘,关押在沔阳县城监狱。 敌人对胡幼松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企图让他交出党组织和红军的秘密。面对敌人的酷刑,胡幼松坚贞不屈,怒斥道:“我胡幼松生是共产党人,死是共产党鬼!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想让我叛变革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敌人见硬的不行,又以高官厚禄引诱,他冷笑一声:“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推翻你们这群吸血鬼!休想让我动摇!” 1930年4月26日,胡幼松被敌人押赴沔阳县城西门外刑场。临刑前,他昂首挺胸,向围观群众高呼:“乡亲们,不要怕!反动派的日子长不了,工农红军一定会回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刽子手残忍地将他杀害,年仅32岁。 胡幼松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坡段场。他的革命精神激励着鄂中人民继续斗争,他创建的根据地后来成为红二军团的重要活动区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纪念胡幼松,将他的家乡命名为“幼松乡”,修建了胡幼松烈士纪念馆,其事迹被载入《湖北革命烈士传》。如今,在仙桃市坡段场,胡幼松的雕像巍然矗立,他“为工农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精神,仍在激励着家乡人民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奋斗。 胡幼松的一生,是为农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对人民的赤诚,在江汉平原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成为鄂中地区永远的革命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