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明][公元1351年-1408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次子] 湖北省仙桃人物 陈理(1351年-1408年),湖广省黄州府蕲水县(今湖北省浠水县)人,原籍湖广省承天府沔阳州(今湖北省仙桃市),陈汉皇帝陈友谅的次子。 龙凤九年(1363年)七至八月,陈友谅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中流矢而死。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理称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封为归德侯。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归德侯陈理、归义侯明升郁郁不乐,颇出怨言,明太祖闻之曰:“此童孺辈,言语小过,不足问,但恐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终,宜处之远方,则衅隙无自生,可始终保全矣。”于是将其送往高丽,赐高丽国王纱罗文绮四十八匹,俾善待之。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去世。 陈理(1351年-1408年),原籍湖广省承天府沔阳州(今湖北省仙桃市),出生于湖广省黄州府蕲水县(今湖北省浠水县),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的次子。 陈理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大战,不幸身中流矢而死。陈友谅死后,其部将张定边等人趁夜挟持陈理,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往武昌。随后,年仅12岁的陈理被拥立为帝,改年号为德寿,成为陈汉政权的第二任皇帝。 然而,陈理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热乎,朱元璋的大军就已经兵临武昌城下。龙凤十年(1364年)二月十七日,朱元璋御驾亲征,至武昌督战攻城。陈理的太尉张定边派人向丞相张必先求救,张必先在洪山驻扎,却被常遇春率领的精锐五千人袭击,援军大败,张必先也被生擒。朱元璋将张必先捆绑到城下示众,城内守军人心惶惶。武昌城东南的高冠山被傅友德带领一百人夺得,城中士气更加低迷。朱元璋见时机成熟,派遣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进城招降。二月十九日,陈理自知残兵不敌,于是脱去龙袍,反绑双手,出城投降。 陈理投降后,朱元璋并没有为难他,而是将他扶起,好言安慰,并封他为归德侯。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被封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仁伯,二哥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关官员立庙祭祀,并将五弟陈友贵附祭。 陈理在南京的生活起初还算安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产生了一些怨言。朱元璋担心他会被小人蛊惑,生出二心,于是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决定将陈理一家人迁徙到高丽去居住。朱元璋赏赐高丽国王纱罗文绮四十八匹,希望高丽可以善待他们。 1372年秋,陈理踏上了前往高丽的路途。五月十七日,高丽国王出迎于迎宾馆,中书省下诏将陈理一族送到高丽王京,不做军士也不做百姓,让他自己生活。五月十九日,陈理及家族亲眷共二十七人进入高丽王京,随后陈理赶赴宫内,拜见高丽恭愍王。六月初六日,高丽国王赐陈理苎布九匹。 陈理到达高丽后,被封为“陈王”,赐庄园良田,但实际上是被软禁在江华岛。史载陈理的居所“山水清幽”,实则“外似华屋,内如囚笼”。随行明使每隔三月便“慰问”,实为监视。陈理曾多次上书乞归故土,皆石沉大海。 在朝鲜,陈理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学会了耕田种稻,甚至亲自下地劳作。高丽王室为其娶贵族之女,生育子嗣。他的长子陈明善出生时,陈理含泪道:“此子当为朝鲜人矣。”。陈理在高丽期间,也结识了不少当地的贵族和文人,他施药济贫、修桥铺路,逐渐赢得当地人的敬重。《高丽史》记载:“陈王仁厚,乡民有疾必亲往视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丽王对陈理的态度逐渐冷淡,陈理的生活也变得艰难起来,他不得不依靠朝鲜王室赏赐的米、豆、酒等物资艰难度日。建文三年(1401年)闰三月十八日,朝鲜国王李芳远听闻陈理生活艰苦,赐给了陈理一些田地。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陈理奴婢各一口及米豆。二年(1404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又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在朝鲜去世,终年57岁。他的死没有激起任何波澜,就像一片落叶飘入水中,悄无声息。陈理死后,他的子孙在朝鲜半岛上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梁山陈氏”家族,如今陈氏家族在韩国各地都有分布,他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家族传统,虽然大多数族人已经完全韩国化,但依然保留着对中国祖先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