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卢弼

晚清民国藏书家

卢弼

卢弼[公元1876年-1967年,现代著名藏书家,学者]+像 湖北省仙桃人物
卢弼(1876年—1967年),字慎之,号慎园,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现代著名藏书家、学者。直隶提学使卢靖弟。早岁肄业湖北经心、两湖书院,受教于杨守敬、邹代钧。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学成归国后曾任国务院秘书等要职。以91岁高龄在津门病逝。
### 卢弼:淹博经史的藏书家与《三国志》研究大家  

卢弼(1876—1967),字慎之,号慎园,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近代著名藏书家、文献学家、历史学家。他出身书香世家,兄长卢木斋是清末民初教育家、藏书家,兄弟二人并称“沔阳二卢”,以藏书之富、治学之精享誉南北。卢弼一生沉潜古籍,尤精于《三国志》校注,其巨著《三国志集解》被誉为“《三国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他以“慎园”为号的藏书楼积书数万卷,多有宋元善本与明清孤本,是近代南方重要的私家藏书中心之一。他的学术与藏书活动,横跨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见证了百年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 一、家世与早年:书香浸润的求学生涯  

1876年,卢弼生于沔阳卢氏家族。卢氏是当地望族,自明代起便有耕读传统,至清末已出多位秀才、举人。其父卢赓扬是晚清廪生,虽未入仕,却以藏书和讲学闻名乡里,家中“知止堂”藏书千余卷,为卢弼兄弟奠定了最初的学术根基。  

卢弼自幼受家学熏陶,6岁入家塾,师从当地名儒李慈铭(非越缦堂主人,为同姓名学者),通读“四书五经”,10岁便能背诵《史记》选篇。据其晚年回忆,幼时最喜在父亲的“知止堂”翻检古籍,尤其对《三国志》中“诸葛亮传”“关羽传”反复诵读,常为陈寿“辞多劝诫,明乎得失”的笔法感叹,这为他日后专攻《三国志》埋下伏笔。  

1894年,18岁的卢弼考中秀才,次年入武昌经心书院深造。当时经心书院已增设西学课程,卢弼在此接触到严复译《天演论》、梁启超《变法通议》,思想渐趋开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兄长卢木斋已投身实业与教育,力劝卢弼“通中西之学,方为当世所需”。1902年,卢弼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与宋教仁、黄兴等革命党人有过交往,但他始终以“学术救国”为念,课余潜心研读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的中国史研究著作,尤其关注其对“三国志学”的考证方法。  


#### 二、仕与学:民国年间的学术深耕  

1908年,卢弼学成归国,时值清末“新政”,他应学部考试获“法政科举人”,授邮传部主事。但他对仕途兴趣淡薄,任职期间仍以读书为乐,常利用公务之余赴北京琉璃厂、隆福寺书肆搜求古籍,与藏书家傅增湘、张元济等结为书友。1912年民国成立后,卢弼历任司法部秘书、平政院评事等职,官至简任四级(相当于今厅局级),却始终“心在卷帙,不在官场”。据《慎园日记》(1915—1948)记载,他每日清晨处理公务,午后即闭户读书,深夜校勘古籍,“三十年如一日,未尝稍辍”。  

**学术重心的确立**:1917年,卢弼因不满官场应酬,托病辞官,专注于《三国志》校注与藏书。他认为,陈寿《三国志》“文简事略,时有脱误”,而裴松之注虽“网罗繁富”,却“取舍未精”,后世如刘昭、萧常等注本又多“穿凿附会”。因此,他立志“集历代校注之大成,补陈氏之阙,正裴氏之误”。  

为完成《三国志集解》,卢弼耗时近30年,遍访南北藏书楼,查阅了包括宋刻本《三国志》、元刻本《三国志裴注》、明汲古阁刻本《三国志》等善本20余种,以及清代顾炎武、钱大昕、王鸣盛等70余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他的校注方法兼具“考异”与“辨误”:对字词异同,必列诸本对照;对史实矛盾,必引《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旁证;对裴注得失,既肯定其“补阙之功”,也直言其“引书不注出处”之失。如对“赤壁之战”的兵力记载,他考证出陈寿“曹操军二十万”实为“号称”,而裴注引《江表传》“八万”为实际兵力,此说后被史学界广泛采纳。  


#### 三、慎园藏书:南北典籍的守护者  

卢弼的藏书事业与其兄卢木斋一脉相承,却又独具特色。卢木斋藏书侧重经部与方志,卢弼则以史部、子部为核心,尤重史籍校注本与名家手稿。1920年,他在北京东城购置宅院,筑“慎园”,取“慎思明辨”之意,藏书楼分“读史阁”“校经轩”“传抄室”三部分,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藏书已达5.6万卷,其中善本300余部,包括:  

- 宋刻本《三国志》(残本,存“魏书”10卷),为乾隆年间卢氏先祖从苏州书商处购得,钤有“沔阳卢氏知止堂藏书”印;  
- 元至正年间刻本《史记集解》,曾为钱谦益“绛云楼”旧藏,后流入日本,卢弼1926年托人以重金从东京书肆购回;  
- 清代学者何焯手校《后汉书》,朱笔批注达3000余条,是研究清代校勘学的重要文献;  
- 抄本《三国志异闻》(明人李贽撰,未刊行),为卢弼1930年从宁波范氏天一阁抄录,填补了《三国志》研究的文献空白。  

卢弼藏书并非“秘不示人”,而是主张“书为天下公器”。他常年为北平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善本抄录,与陈垣、陈寅恪等学者互换校本。1933年,陈寅恪研究“关陇集团”,需查阅《三国志·郭淮传》的罕见注文,卢弼连夜从慎园借出元刻本,助其完成考证,此事被载入《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  


#### 四、乱世坚守:抗战时期的典籍保护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卢弼的慎园藏书面临劫难。日军曾多次强索古籍,尤其觊觎宋刻《三国志》残本。据其子卢绳回忆(《慎园忆旧》,1980),卢弼为保护藏书,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将善本分装20箱,托友人转运至天津英租界,后又转至上海;二是将普通刻本留在北平,故意混杂部分伪书,应付日军“检查”;三是自己则抱病留平,以“老病缠身,无力迁徒”为由,拒绝与日伪合作。  

抗战期间,卢弼避居上海,在法租界继续校勘《三国志集解》。此时他已年近六旬,双目渐昏,仍每日伏案工作,常对人言:“国可破,史不可亡;身可死,书不可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法租界被日军占领,他藏于上海的部分典籍遭抢,其中包括何焯手校《后汉书》,卢弼为此痛哭数日,后辗转托人赎回残本,在卷末题“劫后余生,更当珍之”,今藏于上海图书馆。  


#### 五、晚年与遗产:从文献到精神  

1949年后,卢弼定居北京,虽年逾七旬,仍继续整理《三国志集解》。1957年,该书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凡65卷,约200万字,征引文献达300余种,被史学界评为“《三国志》研究的里程碑之作”。顾颉刚在《当代史学论丛》中称:“卢氏集解,网罗宏富,考辨精审,读《三国志》者,不可不读此编。”  

除《三国志集解》外,卢弼还著有《慎园文存》(收录其校勘札记、书序、碑传等)、《三国志注引书目考证》(考证裴注引书的存佚与版本)、《沔阳卢氏藏书题跋》(记录家藏善本的源流与特点)等,均为学界珍视。  

1958年,卢弼将慎园所藏5.6万卷古籍(含善本300余部)悉数捐赠给国家,其中大部分入藏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部分地方文献赠予湖北图书馆。他在捐赠信中写道:“书之传也,不在私藏,而在公阅。愿此数卷,能助后学,薪火不绝。”  

1967年,卢弼于北京病逝,享年91岁。临终前,他仍嘱咐家人:“《三国志集解》尚有疏漏,望后学续补之。”  

卢弼的学术与藏书事业,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守先待后”的文化担当。他以毕生精力校注《三国志》,守护古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遗产,更彰显了乱世中中国学者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正如学者周一良所言:“卢慎之先生,以一书而传千古,以一园而聚文脉,其功不在庙堂,而在史册与书林。”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18 10:43
上一篇:何晟铭下一篇:王明洋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
澳大利亚政治家
中国现代金石学家
淞沪警察厅厅长
23岁行医。撰成《疑难病症施治》
陈独秀的元配夫人
陶瓷艺术家
原奉天警务厅督察长
宜宾“五粮液”酒创始人
辛亥革命烈士
中国民主革命家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战士”荣誉称号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清朝末代皇帝,近现代政治人物
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澳大利亚第17任总理、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中国国民党财阀
清末秀才。法学家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澳大利亚政治家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泗阳人物
开国少将
连平人物
资深演员、喜剧大师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传承人
东北抗日的赫哲族英烈
中国古代十大奸相
大历十才子
广东省云浮市委书记
原安徽省政协主席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