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骏,1928年3月生,湖北仙桃人,我国著名金融学专家。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后)导师。曾长期担任中国金融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研究会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等职,在我国金融界享有较高威望。 周骏教授为我国金融理论发展、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获得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周骏,1928年3月生,湖北仙桃人,是中国著名金融学专家。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教育与职业经历 - 1953年,周骏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随后开始在中南财经学院从事金融专业教学工作。 - 1955年至1980年,他先后担任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湖北财经学院讲师。 - 1980年,周骏晋升为湖北财经学院副教授,1983年起担任中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 1978年,他被批准为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8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 他还曾长期担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研究会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等职。 ### 学术研究成就 - **早期理论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对于货币本质等问题认识不一。周骏在《经济研究》1964年12期发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本质问题探讨》,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本质有特殊性但仍为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而非“劳动券”或“计划工具”。1964年7月21日,他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货币贮藏与货币流通》,探讨了纸币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贮藏手段。1995年9月,他在《经济研究》发表《如何计算货币需要量》,提出要根据商品交易规模和货币流通速度计算货币需要量,政府应依客观规律供应货币。 - **金融体制改革理论贡献**:改革开放后,周骏在1982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货币与货币流通》中,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主张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国家应通过调控价值影响使用价值运动,发挥银行宏观调控作用,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过渡到间接。1983年,他在《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中主张以银行信用为主,发展多种信用形式,实行二级银行制度,提出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这些思想在1987年的《社会主义金融学》中进一步深化。 - **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研究**:周骏围绕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发表多篇论文并出版《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专著,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选择、货币量层次划分、货币需求因素及计量模型、货币供应模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分析。 - **马克思主义货币金融理论研究**:1989年,周骏出版《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与四化建设》,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作的专著。2001年,他在此基础上修改补充出版《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此外,他还针对价值理论分歧,于1998年、2002年发表关于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观的文章。 ### 教学成果 周骏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要求严格。他已完成对24届硕士研究生讲授有关课程和指导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学位者30人,指导在读博士生10人,指导博士后3人,其中1人已出站。他的学生中多人成为多省/部政府机关和国企主要领导,其事迹收录在《中国金融博导》一书。 ### 获得荣誉 - 1988年,《社会主义金融学》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二等奖,《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 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1993年,被评为财政部优秀教师。 - 1995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01年,《论货币政策》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 - 2006年,《保险业与资本市场》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2008年,《投资与资本市场》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10年,当选首届“荆楚社科名家”。 - 2012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周骏教授为中国金融理论发展、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金融界享有较高威望。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对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