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明][公元1320年-1363年,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像 湖北省仙桃市人物 陈友谅,湖北沔城人(今湖北仙桃)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汉”政权的建立者。 陈友谅出身于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以功升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以倪文俊谋害天完帝徐寿辉,杀文俊,遂并其军。自称宣慰使,旋改称平章政事,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安庆、瑞州、抚州、赣州、信州诸地。至正十九年(1359年),挟持徐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在采石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历龙湾、江州、鄱阳湖几次重大战役。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流矢身亡。 作为元末农民战争的重要领袖,陈友谅领导的农民战争打击了元朝在湖广、江西和江浙一带的统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 陈友谅:元末群雄中的江汉枭雄 陈友谅(1320 年-1363 年),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汉政权的建立者。他出身渔家,凭借过人的胆识与军事才能,在元末乱世中迅速崛起,成为与朱元璋、张士诚三足鼎立的割据势力。其短暂而激烈的一生,以 “敢战”“善谋” 著称,却也因猜忌多疑留下争议,最终在鄱阳湖大战中兵败身亡,成为中国历史上 “成王败寇” 叙事中令人唏嘘的注脚。 一、渔家子的崛起:从吏员到起义领袖 1320 年,陈友谅生于沔阳州洪湖岸边的一个渔民家庭。其父陈普才以捕鱼为业,家境贫寒,且因 “渔户” 身份被划入社会底层,备受官吏欺压。陈友谅自幼不甘平庸,曾入私塾读书,粗通文墨,后在县衙充当贴书(抄写文书的小吏),目睹了元朝官吏的腐败与百姓的苦难。他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且 “识文断字,有谋略”,在乡邻中渐有声望。 元末至正年间,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黄河决堤、蝗灾肆虐,加上元廷横征暴敛,百姓流离失所。1351 年,刘福通在颍州发动红巾军起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的民谣传遍南北,各地义军纷纷响应。1355 年,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建立 “天完政权”,派部将倪文俊攻取沔阳,陈友谅毅然辞去吏职,加入红巾军,在倪文俊麾下担任簿掾(掌管文书钱粮)。 他凭借 “娴于武艺,善抚士卒” 的优势,很快从文官转为武将。1357 年,倪文俊率军攻破沔阳、武昌等地,陈友谅在攻打武昌时身先士卒,亲手斩杀元军守将,因功升为元帅。此时的他已展现出与其他义军将领不同的特质:不仅勇猛善战,更擅长谋划,曾向倪文俊献计 “围点打援”,大败元军主力于汉阳,巩固了天完政权在湖北的统治。 二、权谋与扩张:从权臣到帝王 1357 年,天完政权内部发生分裂,丞相倪文俊企图谋杀徐寿辉自立,事败后逃往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表面接纳,暗中却早已觊觎最高权力,他以 “谋逆” 罪诛杀倪文俊,吞并其部众,一跃成为天完政权的核心将领,驻军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后三年,陈友谅展开了迅猛的扩张:1358 年攻陷安庆,斩杀元军名将余阙;1359 年夺取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控制江西大部;1360 年顺江而下,攻克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平(今安徽当涂),兵锋直指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今江苏南京)。在此过程中,他 “以威驭下”,对降将 “量才录用”,但对异己者则毫不留情 ——1360 年,他以 “迁都” 为名,将徐寿辉诱至江州,随即软禁,次年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将其杀害,彻底掌控天完政权。 1360 年闰五月,陈友谅在采石矶称帝,国号 “汉”,改元 “大义”,以江州为都城,建立大汉政权。此时的他拥军百万,战船数千艘,控制着长江中游至下游的广大地区,是元末群雄中实力最强的一支。他曾豪迈地对部将说:“江南半壁,已在吾掌握,若顺江而下,金陵可图也!” 三、鄱阳湖决战:枭雄的落幕 陈友谅称帝后,视占据应天的朱元璋为最大威胁,双方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1360 年,陈友谅率舰队东征,直逼应天,却中了朱元璋的 “诱敌深入” 之计,在龙湾(今江苏南京江宁区)遭伏击,损失战船数百艘,被迫退回江州。此战后,朱元璋乘胜收复太平、安庆,陈友谅的势力首次受挫。 1363 年,双方爆发决定性的鄱阳湖大战。这年四月,陈友谅以 60 万大军、数百艘巨型战船(最大者高十余丈,分三层,可载千人)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军死守 85 天,为朱元璋调兵争取了时间。七月,朱元璋亲率 20 万军队救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陈友谅的战船高大坚固,却机动性差;朱元璋的战船小巧灵活,却火力不足。起初,汉军凭借船坚炮利占据优势,朱元璋险些被流箭射中。但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改用火攻:黄昏时分,东北风起,朱元璋派敢死队驾驶七艘装满火药的渔船,冲向汉军舰队,火借风势,烧毁汉军战船数百艘,陈友谅之弟陈友仁等重要将领阵亡,汉军元气大伤。 此后,双方在湖中对峙月余,汉军粮草耗尽,陈友谅被迫突围。八月二十六日,当他率军从湖口突围时,头部中流箭身亡,时年 43 岁。其部众溃散,太子陈善儿被俘,次子陈理在张定边护送下逃回武昌,后继位为帝,1364 年投降朱元璋,大汉政权灭亡。 四、功过与遗产:历史长河中的争议身影 陈友谅的一生充满争议。他被后世一些史书描绘为 “弑主篡位”“猜忌嗜杀” 的枭雄 ——《明史》称他 “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诛杀倪文俊、徐寿辉等行为被视为背信弃义;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元末乱世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的权谋之举实为争夺天下的必然手段。 从历史影响来看,陈友谅的崛起加速了元朝的灭亡。他率领的红巾军多次重创元军主力,尤其在湖广、江西等地打击地主豪强,推行 “均田免赋” 政策,得到底层民众的支持。其建立的大汉政权虽仅存在三年,却在行政、军事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为后来明朝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在故乡仙桃,陈友谅的形象更为复杂。民间传说称他 “体恤渔民”,曾疏通洪湖水道,方便渔民捕鱼;当地至今留有 “陈友谅故里”“擂鼓台”(传为其练兵处)等遗迹。2011 年,仙桃市在沔阳公园修建陈友谅雕像,基座刻 “江汉枭雄” 四字,客观呈现其历史地位。 陈友谅的失败,常被归因于战略失误(如强攻洪都拖延时间)、性格缺陷(如不听张定边等谋士的劝阻),但也反映了元末群雄争霸中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规律 —— 相比朱元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稳健策略,陈友谅的急进与严苛最终失去了部分民心。 尽管如此,这位从沔阳渔家走出的枭雄,以其 “敢与天下争” 的气魄,在元末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历史学家吴晗所言:“陈友谅失败了,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那种敢于挑战强权的勇气,仍值得后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