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洋[中国工程院院士、钻地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领域专家]+像 湖北省仙桃市人物 王明洋,男,湖北仙桃人,1966年1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钻地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王明洋:国防科技领域的地下防护工程守护者 王明洋,1966年1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镇,是我国钻地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以30余年如一日的科研坚守,构建了我国高技术钻地武器工程防护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国防核心设施安全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 一、荆楚才俊:从仙桃中学到军事学府的蜕变 1984年,18岁的王明洋以优异成绩从仙桃中学(原沔阳中学)毕业,带着“科技报国”的理想考入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护工程专业。在军校期间,他系统学习岩土力学、爆炸力学等核心课程,以全优成绩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工程力学基础。1988年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开启了长达35年的军事科研与教学生涯。 为突破防护工程领域的国际技术壁垒,王明洋先后赴同济大学攻读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高应力岩体力学研究。在同济求学期间,他参与了上海地铁早期防护设计项目,首次将流体力学理论引入地下结构抗爆分析,相关成果被纳入《城市地下工程防护设计规范》。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防护工程不仅是军事课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 #### 二、科研攻坚:构建钻地武器防护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面对军事强国研发的常规钻地弹、超高速动能弹等新型威胁,王明洋敏锐意识到我国战略防护工程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带领团队开展“钻地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系统性研究,逐步攻克三大核心难题: 1. **毁伤机理揭示** 针对超高速动能武器(速度>1700m/s)侵彻岩石时出现的“拟流体状态”这一国际前沿难题,王明洋提出“流体-拟流体-固体内摩擦统一理论模型”,首次揭示了弹靶近区应力演化规律,界定了固体侵彻、拟流体侵彻和流体侵彻的最小动能阈值。这一理论突破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评价为“开启了超高速侵彻研究的新范式”。 2. **实验手段创新** 他自主研发了深部“一高两扰动”(高应力、高温、动载扰动)模拟试验装置,实现了1700m/s以上弹速的动态力学行为测试,填补了国内超高速侵彻实验空白。该装置已为我国新型防护材料研发提供关键参数,支撑了30余项国防工程设计。 3. **防护技术突破** 提出“软硬结合、分层配置”的复合遮弹技术,建立最小安全防护层厚度计算方法,指导我国多个战略级防护工程建设。其成果应用于某重要地下指挥中心后,抗打击能力提升3倍以上,被军委装备发展部列为“新一代防护工程标准配置”。 30余年来,王明洋主持国家973、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等50余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11件,出版《超高速动能武器钻地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等专著3部,主编国军标4部。他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防护工程设计从“经验试错”转向“理论指导”,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 三、领军之路:打造国防科研创新高地 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明洋以“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为目标,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三位一体的科研生态。他带领的“爆炸冲击效应与工程防护”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培养军队高层次人才10余名,其中3人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在他的推动下,实验室建成国际一流的深部岩体动力学实验平台,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超2亿元,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被《中国工程科学》列为“国防科技十大进展”之一。 #### 四、家国情怀:从沔阳学子到院士的赤子之心 尽管常年奋战在军事科研一线,王明洋始终心系家乡发展。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第一时间致信仙桃中学,深情表示:“母校是我成长的摇篮,愿为家乡科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推动陆军工程大学与仙桃市共建“军民融合防护技术研究院”,助力地方地下管廊、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学术交流中,他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3年,他在浙江大学作《钻地爆炸效应与工程防护》报告时指出:“防护工程不仅要守护国防安全,更要服务于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其团队研发的地冲击监测技术已应用于三峡工程、川藏铁路等项目,有效降低了爆炸施工对周边岩体的损伤。 #### 五、荣誉丰碑:见证国防科技的崛起之路 王明洋的科研生涯与我国国防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他个人获得的荣誉正是中国防护工程从弱到强的缩影: - 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为军队系统首位获此殊荣的防护工程专家; - 2013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领衔的创新团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 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评审专家评价他“解决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 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2022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军队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2025年,他领衔编写的《超高速动能武器钻地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专著入选“国防科技经典著作”,成为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书中提出的“动力硬度”“冲击能量因子”等参数,正指导我国下一代防护工程智能化升级。 从江汉平原走出的农家子弟,到国防科技领军人物,王明洋用半生心血诠释了“科技强军”的誓言。正如他在院士感言中所说:“地下防护工程是看不见的战场,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敌人的‘钻地弹’变成‘哑火弹’。”在未来的国防科研征程中,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向更深、更硬、更智能的防护技术高峰攀登,为守护国家安全铸就永恒的地下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