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湖北省仙桃人物 罗俊,1956年11月生于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引力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山大学原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天琴计划发起人。 罗俊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由中山大学代为授予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8年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5年至2021年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罗俊,1956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理学博士,中国著名引力物理学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5年6月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罗俊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因当时华中工学院还没有相关硕士学位授予权,获中山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罗俊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特聘教授。2008年5月,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2010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5年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17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21年11月不再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 罗俊长期从事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在多个重要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他开展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基本物理常数任务组收录。从1983年开始,罗俊就在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人防山洞里带领团队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最初10年,他尝试了机械共振法、电磁引力静平衡法等多种方法,最终选择了扭秤周期法。1998年,在解决精密扭秤特性研究、实验背景场监测等关键问题后,他采用精密扭秤周期法取得了105ppm相对精度的测G结果,随后通过研究吸引质量圆柱体的偏心对结果进行修正,测量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推荐的万有引力常数值所采纳。又经过10年努力,2009年,罗俊团队采用精细加工的圆球作为吸引质量,解决了球面间距高精度测量等问题,将G的测量精度提高到26ppm,这是国际上精度优于50ppm的六个结果之一,也是采用扭秤周期法测得的最高精度G值。 他还开展了光子静止质量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收录。同时,进行了亚毫米范围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并且与他人合作开展了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的实验检验等基础科学研究。 罗俊十分重视科研规范,他为引力实验中心定下了“十要十不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实验状态记录要详实、实验输入条件要验证、实验流程安排要论证等。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团队的每一篇学术论文投稿前他都仔细审查,有学生的论文曾被他要求修改了17次。 在人才培养方面,罗俊也成绩斐然。他指导的博士生胡忠坤、涂良成的论文分别获评2003、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不仅精心指导学生,还站在实验室未来发展的高度,为学生们开辟新的发展研究方向,周泽兵的精密重力测量、胡忠坤的冷原子物理、涂良成的重力梯度测量等,都是在他的扶持下,这些学生快速成长为中心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 罗俊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前主席James E.Faller教授称赞罗俊团队的工作非常杰出,为获得准确G值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拥有罗俊、他的团队和这样一个出色的实验室是中国的骄傲。 除了科研和教育工作,罗俊还担任了多个社会职务,他是第二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Frontiers of Physics in China》《空间科学学报》《物理学进展》《深空探测研究》编委等。 罗俊院士以其坚定的科研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的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物理研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进步,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