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常仙甫

革命烈士

常仙甫

常仙甫[公元1888年-1946年,革命烈士] 河南鹤壁市浚县人物
常仙甫,名玉堂,字仙甫,号老仙,浚县屯子乡裴庄村人,他幼读诗书,追求真理;他一生关心贫苦百姓,仗义疏财,为乡里称道;他仇恨土豪劣绅、国民党反动派及日本侵略者,同他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虽历经艰险,毫不畏惧。
常仙甫:浚县大地上的抗日忠魂

在河南鹤壁市浚县的革命史册中,常仙甫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镌刻着一位爱国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赤诚与担当。这位生于1888年、牺牲于1946年的革命烈士,用生命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其生平事迹至今仍在浚县大地广为传颂。

一、早年岁月与乡梓情怀
1888年,常仙甫出生于浚县屯子镇裴庄村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户家庭。清末的中原大地,正值内忧外患交织之际,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常仙甫的父亲是村里少有的识字人,虽以务农为生,却始终教导子女“读书明志,救国救民”。受家庭影响,常仙甫自幼聪慧,7岁入私塾就读,13岁便能熟背《论语》《孟子》,尤爱读岳飞、文天祥等忠臣义士的传记,心中早早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16岁时,因家境贫寒,常仙甫辍学务农,但他并未放弃学习,劳作之余仍坚持研读经史,兼习武术。青年时期的他身材魁梧,为人正直,见乡邻受地主豪强欺压,常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渐渐成为村里有威望的“公道人”。1920年,浚县遭遇大旱,颗粒无收,官府却依旧催缴赋税。常仙甫串联周边村庄的百姓,组成“抗税会”,亲赴县衙请愿,最终迫使官府减免了部分赋税。此次事件让他深刻认识到:百姓团结起来的力量,足以对抗强权。

此后,常仙甫更注重联络乡邻,他牵头修缮村里的学堂,邀请进步知识分子任教,让贫困子弟免费入学;又组织村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裴庄村在灾年仍能维持基本生计。他常对人说:“保一方平安,护百姓周全,才是大丈夫所为。”这种朴素的乡梓情怀,为他后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抗日烽火中的奋起与担当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侵华,华北大地迅速沦陷。1938年2月,浚县被日军占领,烧杀抢掠的暴行接踵而至。目睹日军在浚县县城屠杀无辜百姓、焚烧村庄的惨状,时年50岁的常仙甫悲愤交加,他在家中召集族人说:“日寇豺狼成性,亡国灭种就在眼前,我辈岂能苟活?”

他当即变卖家中粮食和牲畜,购置枪支弹药,联络附近村庄的爱国志士、拳师和贫苦农民,组建了一支抗日自卫队,自任队长。这支队伍起初只有30余人,武器简陋,多为土枪、大刀,但在常仙甫的带领下,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多次在浚县北部山区伏击小股日军和汉奸队。1938年5月,他们在裴庄村外设伏,一举歼灭日军巡逻队12人,缴获步枪8支,打响了浚县民间抗日的第一枪,极大鼓舞了当地百姓的抗战士气。

1939年,八路军一二九师派工作组进驻浚县,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常仙甫得知八路军是“真心打鬼子、为百姓”的队伍,主动前往接洽,请求接受改编。同年秋,他的自卫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浚县抗日游击大队,常仙甫任副大队长。加入八路军后,他严格遵守军纪,学习游击战术,队伍战斗力显著提升。他常教育队员:“我们不是为自己打仗,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打仗,宁可战死,不可投降!”

在1940年的“浚北反扫荡”中,常仙甫带领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在太行山脉与日军周旋。他利用山高林密的地形,组织“麻雀战”,白天袭扰日军补给线,夜晚摸营劫寨,迫使日军不得不撤回县城。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曾在一次突围中肩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全员安全转移。当地百姓称赞他:“常队长虽年过半百,却比小伙子还勇猛,有他在,我们就有主心骨。”

除了军事斗争,常仙甫还积极参与根据地建设。他协助八路军发动群众,建立农救会、妇救会,动员青年参军,筹集粮草支援前线。他的长子常文祥、次子常文举都在他的鼓励下加入了抗日队伍,1942年常文举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常仙甫强忍悲痛,对战友说:“儿子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我还要送更多青年上战场!”这种舍家为国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军民。

三、坚守根据地与智斗顽敌
1941年,日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浚县抗日游击大队被迫转入地下斗争。常仙甫根据上级指示,回到裴庄村,以务农为掩护,秘密开展抗日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威望,建立起覆盖浚县北部10余村的情报网,为八路军传递日军动向、输送物资、掩护伤员。

当时,浚县汉奸队头目王凤山(外号“王老虎”)为讨好日军,多次带人围剿裴庄村,悬赏捉拿常仙甫。常仙甫沉着应对,时而隐蔽于山洞,时而乔装成老农,与敌人周旋。1942年冬,王凤山率队包围裴庄村,威逼村民交出常仙甫。常仙甫为保护百姓,主动走出藏身之处,厉声斥责王凤山:“你身为中国人,却助纣为虐,迟早会遭天谴!”王凤山恼羞成怒,将他严刑拷打,逼他说出八路军的下落,但常仙甫始终骂不绝口:“我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要杀要剐随便!”

由于百姓联名担保,加上日军需要利用王凤山维持地方统治,常仙甫被关押一个月后获释。出狱时,他已是遍体鳞伤,却依旧挺直腰杆对乡亲们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跟鬼子汉奸斗到底!”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念,也让更多人看清了汉奸的真面目,纷纷加入抗日阵营。

1943年,浚县遭遇严重旱灾和蝗灾,日军趁机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军民面临断粮危机。常仙甫带领村民开垦日军废弃的据点土地,种植耐旱作物,同时组织游击队截获日军粮车,将粮食分给百姓和八路军。他自己则与家人一起以野菜、树皮充饥,始终坚守“先军民后自家”的原则。有一次,儿子饿得晕厥过去,他才从缴获的粮食中取出一小把小米熬粥,含泪说:“等打跑了鬼子,爹让你天天吃白馍。”

四、内战阴云下的坚守与牺牲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浚县百姓欢欣鼓舞。常仙甫带领村民在村里搭起戏台,庆祝抗战胜利,他激动地说:“我们熬过来了,国家有希望了!”然而,没过多久,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派军队进攻冀鲁豫解放区,浚县再次陷入战火。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占据浚县县城,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常仙甫因在抗战中声名远扬,被列为“首要分子”。当时,组织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劝他转移到太行山区避险,但他拒绝了:“我是本地人,群众信任我,我若走了,敌人会更猖狂,百姓怎么办?”他选择留下,继续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斗争,保护解放区政权。

同年10月,国民党军一个团包围了裴庄村,声称“不交出常仙甫,就火烧全村”。为保护村民,常仙甫再次挺身而出。国民党军将他押往浚县县城,途中对他进行威逼利诱,许以“县参议员”“自卫团长”等官职,被他严词拒绝:“我常仙甫一生只认一个理:跟着共产党,为百姓办事。你们背叛革命,不得人心,迟早会垮台!”

1946年10月23日,常仙甫被关押在浚县县城大牢,国民党县长亲自提审,见劝降无效,下令将他公开处决。临刑前,他被绑在县城十字街的柱子上,面对围观的百姓,他昂首高呼:“乡亲们,别怕!国民党反动派长不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打倒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刽子手用刺刀刺向他,他仍奋力挣扎着呐喊,直至壮烈牺牲,时年58岁。

常仙甫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运回裴庄村安葬。1947年浚县解放后,冀鲁豫军区为他追授“抗日民族英雄”称号,将裴庄村改名为“仙甫村”以作纪念。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他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收录入《浚县革命史》《河南英烈传》。

五、精神传承与历史回响
常仙甫的一生,是平凡农民在时代洪流中奋起抗争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体现。他没有显赫的官职,没有高深的学问,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与忠诚。

如今,在浚县屯子镇仙甫村,常仙甫烈士纪念馆常年对外开放,馆内陈列着他用过的步枪、大刀,以及记载其事迹的史料。每年清明节,当地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前来祭扫,听老人讲述他抗日救国的故事。村民们说:“常队长的精神就像村后的太行山,永远立在我们心里。”

从乡邻眼中的“公道人”,到抗日战场上的勇士,再到为信仰献身的烈士,常仙甫用一生践行了“保家卫国、护佑百姓”的誓言。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平凡者的坚守,终将汇聚成改变历史的力量;民族危亡之际,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捍卫正义的长城。

常仙甫,这位浚县大地上的抗日忠魂,其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后人——爱国,不在空谈,而在担当;英雄,未必惊天动地,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2 15:24
上一篇:赵玉芬下一篇:卫宣公
仁寿医院医生
民国陆军中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中国近现代最卓越的外交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独秀第二任夫人
湖北省教育会原会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贺县第二届人大代表
民国时期军事将领
著名古典文学和历史研究家
开国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明代著名的散曲家
中国内地男演员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西汉杰出之外交家
常遇春长女、朱标嫡妻
明朝开国六王
豫剧表演艺术家
革命烈士
江苏铜山革命烈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著名的军事家
我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之一
民国藏书家、文献学家
革命烈士
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
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
原盘山县县志馆馆长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革命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卫国第十五任国君
著名环境学家
革命烈士
春秋末年卫国鲁国丞相儒商始祖
卫国第十一任国君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