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仙甫[公元1888年-1946年,革命烈士] 河南鹤壁市浚县人物 常仙甫,名玉堂,字仙甫,号老仙,浚县屯子乡裴庄村人,他幼读诗书,追求真理;他一生关心贫苦百姓,仗义疏财,为乡里称道;他仇恨土豪劣绅、国民党反动派及日本侵略者,同他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虽历经艰险,毫不畏惧。 常仙甫:浚县大地上的抗日忠魂 在河南鹤壁市浚县的革命史册中,常仙甫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镌刻着一位爱国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赤诚与担当。这位生于1888年、牺牲于1946年的革命烈士,用生命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其生平事迹至今仍在浚县大地广为传颂。 一、早年岁月与乡梓情怀 1888年,常仙甫出生于浚县屯子镇裴庄村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户家庭。清末的中原大地,正值内忧外患交织之际,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常仙甫的父亲是村里少有的识字人,虽以务农为生,却始终教导子女“读书明志,救国救民”。受家庭影响,常仙甫自幼聪慧,7岁入私塾就读,13岁便能熟背《论语》《孟子》,尤爱读岳飞、文天祥等忠臣义士的传记,心中早早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16岁时,因家境贫寒,常仙甫辍学务农,但他并未放弃学习,劳作之余仍坚持研读经史,兼习武术。青年时期的他身材魁梧,为人正直,见乡邻受地主豪强欺压,常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渐渐成为村里有威望的“公道人”。1920年,浚县遭遇大旱,颗粒无收,官府却依旧催缴赋税。常仙甫串联周边村庄的百姓,组成“抗税会”,亲赴县衙请愿,最终迫使官府减免了部分赋税。此次事件让他深刻认识到:百姓团结起来的力量,足以对抗强权。 此后,常仙甫更注重联络乡邻,他牵头修缮村里的学堂,邀请进步知识分子任教,让贫困子弟免费入学;又组织村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裴庄村在灾年仍能维持基本生计。他常对人说:“保一方平安,护百姓周全,才是大丈夫所为。”这种朴素的乡梓情怀,为他后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抗日烽火中的奋起与担当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侵华,华北大地迅速沦陷。1938年2月,浚县被日军占领,烧杀抢掠的暴行接踵而至。目睹日军在浚县县城屠杀无辜百姓、焚烧村庄的惨状,时年50岁的常仙甫悲愤交加,他在家中召集族人说:“日寇豺狼成性,亡国灭种就在眼前,我辈岂能苟活?” 他当即变卖家中粮食和牲畜,购置枪支弹药,联络附近村庄的爱国志士、拳师和贫苦农民,组建了一支抗日自卫队,自任队长。这支队伍起初只有30余人,武器简陋,多为土枪、大刀,但在常仙甫的带领下,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多次在浚县北部山区伏击小股日军和汉奸队。1938年5月,他们在裴庄村外设伏,一举歼灭日军巡逻队12人,缴获步枪8支,打响了浚县民间抗日的第一枪,极大鼓舞了当地百姓的抗战士气。 1939年,八路军一二九师派工作组进驻浚县,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常仙甫得知八路军是“真心打鬼子、为百姓”的队伍,主动前往接洽,请求接受改编。同年秋,他的自卫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浚县抗日游击大队,常仙甫任副大队长。加入八路军后,他严格遵守军纪,学习游击战术,队伍战斗力显著提升。他常教育队员:“我们不是为自己打仗,是为国家、为子孙后代打仗,宁可战死,不可投降!” 在1940年的“浚北反扫荡”中,常仙甫带领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在太行山脉与日军周旋。他利用山高林密的地形,组织“麻雀战”,白天袭扰日军补给线,夜晚摸营劫寨,迫使日军不得不撤回县城。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曾在一次突围中肩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全员安全转移。当地百姓称赞他:“常队长虽年过半百,却比小伙子还勇猛,有他在,我们就有主心骨。” 除了军事斗争,常仙甫还积极参与根据地建设。他协助八路军发动群众,建立农救会、妇救会,动员青年参军,筹集粮草支援前线。他的长子常文祥、次子常文举都在他的鼓励下加入了抗日队伍,1942年常文举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常仙甫强忍悲痛,对战友说:“儿子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我还要送更多青年上战场!”这种舍家为国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军民。 三、坚守根据地与智斗顽敌 1941年,日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浚县抗日游击大队被迫转入地下斗争。常仙甫根据上级指示,回到裴庄村,以务农为掩护,秘密开展抗日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威望,建立起覆盖浚县北部10余村的情报网,为八路军传递日军动向、输送物资、掩护伤员。 当时,浚县汉奸队头目王凤山(外号“王老虎”)为讨好日军,多次带人围剿裴庄村,悬赏捉拿常仙甫。常仙甫沉着应对,时而隐蔽于山洞,时而乔装成老农,与敌人周旋。1942年冬,王凤山率队包围裴庄村,威逼村民交出常仙甫。常仙甫为保护百姓,主动走出藏身之处,厉声斥责王凤山:“你身为中国人,却助纣为虐,迟早会遭天谴!”王凤山恼羞成怒,将他严刑拷打,逼他说出八路军的下落,但常仙甫始终骂不绝口:“我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要杀要剐随便!” 由于百姓联名担保,加上日军需要利用王凤山维持地方统治,常仙甫被关押一个月后获释。出狱时,他已是遍体鳞伤,却依旧挺直腰杆对乡亲们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跟鬼子汉奸斗到底!”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念,也让更多人看清了汉奸的真面目,纷纷加入抗日阵营。 1943年,浚县遭遇严重旱灾和蝗灾,日军趁机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军民面临断粮危机。常仙甫带领村民开垦日军废弃的据点土地,种植耐旱作物,同时组织游击队截获日军粮车,将粮食分给百姓和八路军。他自己则与家人一起以野菜、树皮充饥,始终坚守“先军民后自家”的原则。有一次,儿子饿得晕厥过去,他才从缴获的粮食中取出一小把小米熬粥,含泪说:“等打跑了鬼子,爹让你天天吃白馍。” 四、内战阴云下的坚守与牺牲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浚县百姓欢欣鼓舞。常仙甫带领村民在村里搭起戏台,庆祝抗战胜利,他激动地说:“我们熬过来了,国家有希望了!”然而,没过多久,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派军队进攻冀鲁豫解放区,浚县再次陷入战火。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占据浚县县城,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常仙甫因在抗战中声名远扬,被列为“首要分子”。当时,组织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劝他转移到太行山区避险,但他拒绝了:“我是本地人,群众信任我,我若走了,敌人会更猖狂,百姓怎么办?”他选择留下,继续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斗争,保护解放区政权。 同年10月,国民党军一个团包围了裴庄村,声称“不交出常仙甫,就火烧全村”。为保护村民,常仙甫再次挺身而出。国民党军将他押往浚县县城,途中对他进行威逼利诱,许以“县参议员”“自卫团长”等官职,被他严词拒绝:“我常仙甫一生只认一个理:跟着共产党,为百姓办事。你们背叛革命,不得人心,迟早会垮台!” 1946年10月23日,常仙甫被关押在浚县县城大牢,国民党县长亲自提审,见劝降无效,下令将他公开处决。临刑前,他被绑在县城十字街的柱子上,面对围观的百姓,他昂首高呼:“乡亲们,别怕!国民党反动派长不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打倒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刽子手用刺刀刺向他,他仍奋力挣扎着呐喊,直至壮烈牺牲,时年58岁。 常仙甫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运回裴庄村安葬。1947年浚县解放后,冀鲁豫军区为他追授“抗日民族英雄”称号,将裴庄村改名为“仙甫村”以作纪念。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他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收录入《浚县革命史》《河南英烈传》。 五、精神传承与历史回响 常仙甫的一生,是平凡农民在时代洪流中奋起抗争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体现。他没有显赫的官职,没有高深的学问,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与忠诚。 如今,在浚县屯子镇仙甫村,常仙甫烈士纪念馆常年对外开放,馆内陈列着他用过的步枪、大刀,以及记载其事迹的史料。每年清明节,当地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前来祭扫,听老人讲述他抗日救国的故事。村民们说:“常队长的精神就像村后的太行山,永远立在我们心里。” 从乡邻眼中的“公道人”,到抗日战场上的勇士,再到为信仰献身的烈士,常仙甫用一生践行了“保家卫国、护佑百姓”的誓言。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平凡者的坚守,终将汇聚成改变历史的力量;民族危亡之际,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捍卫正义的长城。 常仙甫,这位浚县大地上的抗日忠魂,其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后人——爱国,不在空谈,而在担当;英雄,未必惊天动地,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