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赐[春秋战国][公元前520年-前456年,孔门十哲,子贡,孔门七十二贤] 河南鹤壁市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前456年):孔门十哲之“子贡”的传奇一生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人(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一带),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56年,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位列“孔门十哲”,以卓越的辩才、经商才能和政治智慧闻名于世。他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者,更是春秋末期兼具学者、外交家与实业家三重身份的标志性人物,其生平事迹散见于《论语》《史记》《孔子家语》等典籍,展现出跨越两千余年仍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 一、早年求学:从卫国少年到孔门高徒 端木赐出身于卫国端木氏家族,其家族在卫国虽非顶级贵族,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孔子家语·弟子解》记载,子贡年少时便显露过人聪慧,尤其在言语表达与逻辑思辨上天赋异禀。公元前501年,19岁的子贡听闻孔子在鲁国讲学,遂千里迢迢从卫国赶赴曲阜,拜师孔子门下,成为孔门中较为年轻的弟子之一。 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子贡以“言语”见长。《论语·先进》将其与宰我并列为“言语科”代表,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他并非死记硬背儒家典籍,而是善于结合现实提出疑问,甚至敢于与孔子辩论。例如,在“贫富与道德”的讨论中,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随即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回应,被孔子赞叹“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可见其对经典的灵活运用与深刻理解。 子贡在求学期间,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重视实践。他常随孔子周游列国,亲身经历了孔子与诸侯、大夫的周旋,目睹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这为他日后的外交与政治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在孔子“厄于陈蔡”时,子贡挺身而出,凭借辩才说服楚国出兵解围,成为孔门弟子中“以行动护持师道”的典范。 二、言语之才:纵横捭阖的外交实践 子贡的“言语”之能,绝非空谈,而是体现在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他最著名的“存鲁、乱齐、破吴、强晋”之举,堪称春秋末期最成功的外交案例之一。 公元前484年,齐国大夫田常欲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计划攻打鲁国。孔子得知后,忧心故乡安危,号召弟子挺身而出。子贡主动请缨,奉命出使列国。他首先抵达齐国,以“攻打弱小的鲁国不如攻打强大的吴国,更能削弱齐国国内对手”为由,说服田常放弃攻鲁,转而伐吴;随后赴吴国,向吴王夫差描绘“击败齐国可称霸中原”的蓝图,同时以“保存鲁国可彰显仁义”为由,劝其出兵救鲁;又担心吴国战胜齐国后威胁鲁国,再赴晋国,提醒晋君“吴若胜齐,必转而攻晋”,建议晋国提前备战。 最终,子贡的连环外交完全按计划实现:吴国出兵击败齐国,却在返程中被早有准备的晋国击溃,越国趁机偷袭吴国,最终灭吴。鲁国则在列国纷争中安然无恙。这一事件中,子贡仅凭言辞便搅动天下格局,《史记》称其“存鲁、乱齐、破吴、强晋,使越称霸”,足见其外交智慧之深。 此外,子贡多次代表孔子与诸侯对话,维护儒家立场。例如,他曾面见卫灵公、鲁哀公等国君,阐释孔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周游列国“厄于匡”“困于陈蔡”等困境中,始终以辩才化解危机,被孔子评价为“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赞赏其举一反三的思辨能力。 三、经商奇才:儒商鼻祖的财富之道 子贡不仅是杰出的学者与外交家,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典范。他突破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认知,将道德修养与商业经营完美结合,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即通过观察市场供需变化,在曹国、鲁国等地往返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他的经商之道有三大特点:一是“与时转货”,善于把握市场时机,《论语·先进》称其“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即不固守陈规,预测市场趋势几乎从未失误;二是“义中取利”,坚持以诚信为原则,《孔子家语》记载他“货殖不苟,故能殖焉”,强调在商业活动中坚守道德底线;三是“富而好礼”,将财富用于支持孔子的周游列国与学术活动,《史记》载“孔子之所以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正是子贡以财力资助,才使孔子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子贡的“儒商”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提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观点,成为中国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准则。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均以子贡为精神偶像,将“义利兼顾”作为经商信条,足见其商业思想的生命力。 四、尊师重道:孔子思想的坚定守护者 子贡对孔子的尊崇与维护,在孔门弟子中尤为突出。他始终将传播孔子思想视为己任,甚至不惜与他人辩论,捍卫孔子的地位。 当有人质疑孔子的学问不如子贡时,子贡反驳道:“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以“宫墙”为喻,强调孔子的学问深不可测。当叔孙武叔诋毁孔子时,子贡怒斥:“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将孔子比作日月,无人能及。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为其守墓三年,而子贡独自再守三年,共计六年,足见其师徒情谊之深。他还主持编纂了部分孔子言行录,为《论语》的成书奠定了基础;在孔子故里曲阜修建孔庙,成为最早祭祀孔子的重要推动者。可以说,孔子身后能被尊为“至圣先师”,子贡的极力推崇与传播功不可没。 五、思想传承:儒家学说的重要阐释者 作为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与发展有着独特贡献。他不仅继承了孔子的“仁”“礼”核心思想,更在实践中丰富了儒家的“义利观”“外交观”等内涵。 在“仁”的理解上,子贡提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指出孔子思想中既有可见的“文章”(礼仪制度),也有深层的“性与天道”(哲学本质),推动了儒家思想从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的深化。在“义利关系”上,他主张“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即利益获取必须符合道义,这一观点成为儒家经济伦理的重要原则。 此外,子贡注重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结合。他在卫国为官期间,推行“以德治国”,减轻赋税,受到百姓爱戴;在经商中践行“诚信为本”,开创了“儒商”文化的先河。这种“经世致用”的精神,对后世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六、晚年与影响: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 子贡晚年主要活动于卫国与鲁国,继续传播儒家思想,并致力于整理孔子遗著。据《史记》记载,他卒于公元前456年,享年64岁,葬于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一带),其墓冢至今仍被当地视为文化地标。 子贡的影响跨越两千余年,在多个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思想领域:他是儒家“言语科”的代表,其辩才与思辨能力为儒家思想注入了灵活性,使儒家学说更易被统治者与大众接受。 商业领域:作为“儒商鼻祖”,他的“义利兼顾”理念成为中国商业伦理的核心,现代“儒商”精神仍以其为源头。 文化领域:他对孔子的尊崇与传播,直接推动了孔子地位的提升,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础。 地域影响:作为鹤壁浚县人,子贡被视为当地文化符号,浚县至今保留“子贡故里”“端木书院”等遗迹,其故事被载入地方史志,成为鹤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端木赐的一生,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的完美融合。他以辩才纵横天下,以智慧守护师门,以诚信富甲一方,更以深情传播圣道。在他身上,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全部内涵,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子贡的故事仍在启迪后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极致,而是德行、智慧与实践的和谐统一。他的故里鹤壁,也因这位“孔门十哲”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原大地上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