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卫桓公

卫国第十三位国君

卫桓公[春秋战国][?-前719年,卫国第十三任国君]: 河南鹤壁市淇县人物
卫桓公卫完,姬姓卫氏,卫前庄公之子,卫前废公、卫宣公之兄。卫国第13任国君,公元前734年—公元前719年在位。
公子完的母亲名叫戴妫,是陈国女子。戴妫死后,卫庄公命正妻庄姜抚养公子完,并将其立为太子。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公元前733年,卫桓公因弟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其职务,州吁于是逃离卫国。
公元前719年,州吁聚集卫国流民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弑君成为惯例。
卫桓公(?-前719年):卫国第十三任国君的短暂执政与悲剧人生

卫桓公,姬姓,卫氏,名完,是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三任国君,其在位时期的卫国都城为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他是卫庄公之子,卫宣公之兄,公元前734年继位,公元前719年遭弟州吁弑杀,在位16年。作为卫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过渡性君主,卫桓公的生平虽未留下惊天动地的功业,却因统治末期的宫廷政变与自身的悲剧结局,成为春秋早期诸侯国内乱的典型案例,其生平折射出西周礼制崩溃后,诸侯国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

一、出身背景:庄公晚年的储位隐忧
卫桓公的父亲卫庄公(?-前735年)是卫武公之孙,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卫庄公在位期间,卫国虽延续了卫武公时期的余威,但内部已埋下分裂的隐患。庄公一生娶了三位夫人:正妻庄姜是齐国公主,貌美却无子;次妃厉妫生子孝伯,早夭;厉妫的妹妹戴妫生子完(即卫桓公),后戴妫去世,庄姜将完视为己出,悉心抚养。此外,庄公还宠爱一位“嬖人”(地位低下的妾室),生子州吁。

州吁自幼好武,喜欢玩弄兵器,卫庄公对其十分纵容,任其结交武士、操练私兵。大夫石碏(卫国贤臣,石姓始祖)曾劝谏庄公:“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左传·隐公三年》)他认为州吁若不加以约束,将来必成祸患,但庄公不听。这一纵容为日后的政变埋下伏笔。

相比之下,公子完性格温厚,因庄姜的缘故,自幼接受传统礼制教育,言行符合宗法规范,被庄公立为太子。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此时的卫国,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州吁凭借多年积累的势力,对兄长的继位心怀不满,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夺权。

二、执政初期:稳定局面与潜在危机
卫桓公继位之初,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政权。他延续了卫武公、卫庄公时期的基本国策,对内重视农业生产,对外保持与周王室及周边诸侯的友好关系。由于他性格温和,注重礼仪,朝中多数老臣对其表示支持,大夫石碏等贤臣也尽力辅佐,卫国在短期内维持了稳定。

然而,州吁的存在始终是隐患。州吁在桓公继位后,更加骄横,多次违反朝廷礼制,甚至公开拉拢对桓公不满的贵族与武士。卫桓公虽察觉到弟弟的威胁,但念及手足之情,最初只是加以训斥,并未采取强硬手段。直到州吁的行为越来越出格,桓公才于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732年)将其驱逐出卫国。

这一决策虽暂时消除了国内的直接威胁,却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州吁被逐后,逃往国外,与同样因内乱流亡的郑国公叔段(郑庄公之弟)结交。两人同病相怜,常在各国间游说,联络对本国君主不满的势力,形成了一个流亡贵族的反政府网络。州吁在流亡期间,始终关注卫国局势,等待反扑的机会。

三、外交困局:郑卫矛盾与州吁的契机
春秋早期,诸侯争霸的序幕已悄然拉开,郑国凭借郑庄公的雄才大略迅速崛起,成为中原强国,与周边诸侯摩擦不断。卫国与郑国接壤,两国关系复杂,时而结盟,时而对抗。卫桓公在位期间,郑庄公为扩张势力,多次侵扰卫国边境,卫桓公虽派兵抵御,却因国力有限,难以与郑国抗衡,两国矛盾逐渐加深。

公元前722年,郑国内部发生“郑伯克段于鄢”事件,公叔段兵败自杀,其残余势力逃往卫国。卫桓公出于对郑国的不满,接纳了这些流亡者,郑卫关系进一步恶化。公元前719年,郑庄公派兵攻打卫国南部边境,卫桓公被迫组织反击,双方陷入战事。

此时,流亡在外的州吁认为时机已到。他利用卫郑交战、国内人心浮动的机会,潜回卫国,联络旧部与对桓公不满的贵族,并得到了部分军中将领的支持。州吁的核心策略是:以“报复郑国”为号召,拉拢渴望战功的武士阶层;以“改革桓公软弱政策”为名,争取对现状不满的贵族支持。

四、宫廷政变:桓公之死与卫国动荡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十六年),州吁率领私兵发动政变。关于政变的具体过程,《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左传·隐公四年》则补充了细节:州吁在一次宴会上,趁桓公不备,命武士刺杀了他。

桓公的死,是春秋时期较早的“弟弑兄”案例,标志着卫国礼崩乐坏的开始。州吁弑君篡位后,为稳定人心,立刻以“报郑仇”为名,联合陈国、蔡国、宋国(因宋殇公与郑国有隙)共同出兵伐郑,包围了郑国都城东门,史称“东门之役”。然而,这场战争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联军虽一度取胜,却未能动摇郑国根基,反而因军费消耗加剧了卫国内部矛盾。

更重要的是,州吁的篡位行为违背了宗法制度,遭到诸侯列国的谴责。石碏虽已退休,仍心系卫国,他看透了州吁的本质,认为“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左传·隐公四年》)。为除掉州吁,石碏设计了一条计策:他先假意支持州吁,建议其通过朝见周天子来巩固地位,又暗中联络陈国国君,让其在州吁途经陈国时将其逮捕。

公元前719年九月,州吁果然前往陈国,被陈国人擒获。石碏随后派人到陈国,处死了州吁及其同党石厚(石碏之子,参与政变),史称“石碏大义灭亲”。此后,石碏从邢国迎回卫桓公之弟公子晋,拥立其继位,是为卫宣公。

五、历史评价:悲剧君主的时代意义
卫桓公的一生,是春秋早期诸侯国权力斗争的缩影。他并非昏君,而是一位试图维护传统秩序的守成之君,但性格中的温和与优柔寡断,使其未能及时清除州吁这一隐患,最终导致身死国乱。他的悲剧,既有个人性格的因素,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西周以来的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弑君”“篡位”开始频繁出现。

对于卫桓公的评价,史书多持同情态度。《左传》虽未直接赞美其政绩,却通过对比州吁的残暴,反衬出桓公的温和。他的执政时期,虽无重大建树,却维持了卫国的基本稳定,若不是州吁的叛乱,或许能成为一位守成明君。

从历史影响来看,卫桓公之死揭开了卫国长期内乱的序幕。此后,卫国经历了卫宣公(桓公弟,以荒淫著称)、卫惠公、卫懿公等多位君主的动荡统治,国力逐渐衰落。而石碏平定州吁之乱的过程,被后世视为“忠君爱国”“大义灭亲”的典范,石碏也因此成为卫国历史上的重要贤臣。

六、遗迹与纪念
卫桓公的陵墓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卫国都城朝歌遗址附近),具体位置有待考古确认。淇县作为卫国故都,留存了大量与卫桓公时期相关的历史遗迹,如朝歌古城墙、摘星台(传为卫宣公时期所建,与桓公时期的政治格局相关)等,这些遗迹见证了卫国从强盛到动荡的转折。

在淇县的地方文化中,卫桓公的故事常被作为“兄弟相残”的警示案例,与卫武公的贤明、端木赐的贤能共同构成了淇县早期历史的多元记忆。尽管他的生平短暂而悲剧,但作为卫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结语
卫桓公的一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春秋早期诸侯国的政治生态:宗法制度开始松动,权力欲望超越血缘伦理,贤臣的劝谏难以抵挡君主的失察,而一次微小的纵容,可能引发致命的危机。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一个时代转型期的必然——旧秩序的崩塌与新规则的建立,往往伴随着血与火的代价。

作为河南鹤壁淇县的历史人物,卫桓公的故事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政治教训:治国者不仅需要仁德,更需要决断;维护稳定,既要守礼,也要防患于未然。这一教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2 15:33
上一篇:卫武公下一篇:卫懿公
秦国名将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战国时期纵横家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兵家圣手
齐国发展的稳健推动者、承前启后的守成之君
志大才疏的扩张主义者
晋国魏氏第四位宗主
齐国的复国之君、艰难时局下的守成者
赵国开国国君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卫国商人
拨乱反正,开启燕国振兴之路的关键君主
跌宕半生,见证魏国兴衰
魏国第二位国君
秦国崛起的变革先锋
战国新锐
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七任国君
战国乱世中艰难求存的魏国君主
飘摇岁月中奋力周旋的魏国君主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艰难维系魏国的守土之君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
商朝末代君主
卫国第6代国君
卫国第十四任国君
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商朝君主,郝姓的始祖
卫国第三代国君
卫国第二代国君
卫国第十六任国君
卫国第十三位国君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卫国第4代国君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