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许穆夫人

世界文学史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春秋战国][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河南鹤壁市淇县人物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前610年),春秋时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卫国公族卫昭伯与宣姜所生次女,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声誉。 
代表作《载驰》、《竹竿》等。
许穆夫人: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姬姓,名不详,春秋时期卫国公主,后嫁于许国君主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其诗作《载驰》被收录于《诗经》,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作为河南鹤壁市淇县(古卫国都城朝歌所在地)人,许穆夫人的生平与卫国的兴衰紧密相连,其爱国情怀与文学才华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出身背景:卫国公主的成长岁月

许穆夫人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其父亲是卫惠公(姬朔),母亲为宣姜。卫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都城位于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曾是中原地区的强国之一。许穆夫人的出身背景颇为复杂,其母宣姜本是卫宣公为太子伋所娶之妻,后被卫宣公强占,生下公子寿与公子朔(即卫惠公)。这种混乱的宫廷关系,为卫国的动荡埋下伏笔,也间接影响了许穆夫人的人生轨迹。

作为卫国公主,许穆夫人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教育虽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核心,但卫国地处中原文化腹地,受礼乐文明熏陶深厚,许穆夫人得以接触诗歌、历史与政治。据《列女传》记载,她“聪惠而有德行,初许嫁于许,后嫁于许穆公”,可见其不仅聪慧,更以品德出众闻名。

值得注意的是,许穆夫人的成长时期,卫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边缘。卫惠公在位时,因早年篡位引发国内贵族不满,曾一度被驱逐,后在齐桓公支持下复位,国力已大不如前。这种动荡的政治环境,让许穆夫人自幼便对国家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为其后来的爱国行为埋下了思想根基。


二、婚姻抉择: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远见

成年后,许穆夫人面临婚姻抉择,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她的政治远见。当时,向卫国求婚的有两个诸侯国:许国(今河南许昌一带)和齐国(今山东北部)。许国君主许穆公派使者前来求婚,而齐国君主齐桓公也表达了联姻意愿。

在春秋时期,贵族女子的婚姻往往是政治联盟的工具。许穆夫人清醒地认识到,卫国国力衰弱,周边强国环伺,急需强大的盟友支持。她力主嫁给齐桓公,理由是“齐大,近于卫,若今有难,赴告齐,齐必救卫”(《列女传·仁智传》)。也就是说,齐国国力强盛,且与卫国距离较近,若卫国遭遇危机,齐国能迅速出兵救援;而许国弱小,且距离卫国较远,难以提供有效支持。

然而,卫国的执政大臣们目光短浅,更看重许国的聘礼,最终否决了许穆夫人的提议,将她嫁往许国。尽管未能如愿嫁入齐国,许穆夫人仍心系卫国,在许国期间始终关注母国的安危,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她日后创作的核心情感。


三、卫国之难:从宫廷内乱到外敌入侵

许穆夫人嫁往许国后,卫国的局势愈发危急。公元前669年,卫惠公去世,其子卫懿公继位。卫懿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左传》记载他“好鹤,鹤有乘轩者”——痴迷养鹤,甚至给鹤配备大夫级别的车马,不理朝政,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贵族离心。

公元前660年,北方的狄人趁卫国内部空虚,大举入侵卫国。面对狄人的进攻,卫国军民不愿为卫懿公卖命,纷纷抱怨:“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被迫亲自率军迎战,结果在荧泽(今河南淇县东北)大败, himself 被杀,狄人攻入卫国都城朝歌,卫国几乎灭亡。

卫国灭亡的消息传到许国,许穆夫人悲痛欲绝。她请求许穆公出兵救援卫国,但许国大臣惧怕狄人势力,坚决反对,许穆公也犹豫不决。在求援无果的情况下,许穆夫人不顾许国的禁令,毅然带着随嫁的侍女和家臣,驱车赶往卫国,试图为重建国家贡献力量。她的这一行为,在“男女有别”“妇人无外事”的春秋时期,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大胆挑战,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四、《载驰》明志: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

在前往卫国的途中,许穆夫人目睹了卫国都城的残破、百姓的流离失所,内心悲愤交加,创作了千古名篇《载驰》。这首诗被收录于《诗经·鄘风》,共五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国的深切忧虑、对许国君臣的失望,以及重建国家的坚定信念。

诗的开篇“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描绘了她驱车疾驰、奔赴卫国漕邑(卫国遗民的临时聚集地)的情景,“悠悠”二字既写路途遥远,也暗含心急如焚的心情。第二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刻画了许国大夫赶来劝阻的场景,面对阻挠,她坚定地表示“既不我嘉,不能旋反”——即使你们不赞成,我也不会回头。

第三章“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以登山采草药的比喻,表明自己虽为女子,却有正当的行事理由,驳斥了“妇人不应干预国事”的偏见。第四章“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则直接表达了向大国求援的愿望,希望能借助齐国等强国的力量,拯救卫国。最后一章“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更是以坚定的语气宣告:你们再多的谋划,也不如我亲自行动来得有效。

《载驰》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女性创作的爱国诗歌,更开创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风。诗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独立意识与担当精神,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后世爱国文人的精神标杆。


五、重建卫国:从漕邑复兴到延续宗祀

许穆夫人抵达漕邑后,与卫国的残存贵族(如公子申、公子毁等)会合,共同致力于复国大业。她首先安抚流民,稳定人心,同时积极奔走,联络各国诸侯求援。

此时,齐桓公终于意识到狄人扩张的威胁,决定出兵救援卫国。公元前659年,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军击退狄人,帮助卫国收复部分失地,并将卫国遗民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东),立公子毁为卫文公。

在卫国重建过程中,许穆夫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不仅以诗歌鼓舞国人斗志,还积极参与政务,提出“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左传·闵公二年》)的治国方略,推动卫国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复兴教育。在她的辅佐与卫文公的努力下,卫国逐渐恢复元气,史称“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左传·闵公二年》),从最初的三十辆战车发展到三百辆,国力显著提升。

许穆夫人的贡献得到了卫国上下的认可,她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卫国复兴的精神象征。尽管史料未明确记载她的具体卒年,但可以确定的是,她见证了卫国从灭亡边缘到重新站稳脚跟的全过程,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为母国的延续立下了不朽功勋。


六、历史评价与文化影响

许穆夫人作为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其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深远而持久。

在史学领域,《左传》《史记》《列女传》等典籍均记载了她的事迹,高度评价她的爱国精神与政治远见。《列女传》称她“聪惠而有德行,知卫之将亡,忧之,作《载驰》之诗以明其意”,将其归入“仁智传”,肯定了她的智慧与品德。

在文学领域,《载驰》作为《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历代备受推崇。汉代《毛诗序》认为“《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明确了其作者与主题;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称赞此诗“忧国忧民之情,形于言表”;现代学者则将其视为中国女性文学的源头,认为它打破了“女不言外”的桎梏,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文化象征层面,许穆夫人成为爱国精神的代名词。她身处异国却心系母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诗歌与行动践行家国大义,这种精神在后世不断被传颂。无论是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还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能看到与《载驰》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

作为河南鹤壁淇县的历史名人,许穆夫人的事迹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淇县作为古朝歌所在地,至今仍流传着关于她的传说,她的爱国精神也成为淇县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文化符号,激励着后人热爱家乡、报效国家。


结语

许穆夫人的一生,是一部交织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史诗。她以贵族女子的身份,突破时代的局限,用诗歌表达爱国情怀,用行动参与国家重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她不仅为中国女性文学开辟了道路,更以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在今天,重新审视许穆夫人的生平与作品,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年的力量——对家国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对命运的抗争。这种力量,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2 15:17
上一篇:卫前废公州吁下一篇:卫靖伯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初唐奇谲诗人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朝宰相,中国六大政治家,唐朝诗人
元朝著名女诗人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南宋末诗人、画家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唐代诗人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红岩英烈,革命烈士
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开国上将、军事家
黑龙江省委书记
杰出邮票设计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翁源人物
革命烈士
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
秦国名将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战国时期纵横家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兵家圣手
齐国发展的稳健推动者、承前启后的守成之君
志大才疏的扩张主义者
晋国魏氏第四位宗主
齐国的复国之君、艰难时局下的守成者
赵国开国国君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卫国商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