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宣公[春秋战国][?-前700年,卫国第十五任国君]: 河南鹤壁市淇县人物 卫宣公卫晋,姬姓卫氏,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卫国第15任国君,公元前718年—公元前700年在位。 公子晋早年在邢国作人质。公元前719年,公子晋另一兄弟公子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石碏平定州吁之乱后,从邢国迎公子晋回国即位,是为卫宣公。 卫宣公在位时,屡与郑、郕等国发生战争;曾在齐僖公调解下与宋国讲和,并和齐僖公在蒲地会谈;同齐、郑、宋三国在恶曹举行会盟。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 卫宣公:春秋卫国第十五任国君的复杂人生 卫宣公(?-前700年),姬姓,卫氏,名晋,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五任国君,公元前718年至公元前700年在位。作为卫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既见证了卫国在春秋早期的政治博弈,也因个人私生活的丑闻成为后世史书批判的焦点。其都城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古称朝歌),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从公子到君主的权力更迭,也留下了他功过交织的历史印记。 早年经历与继位背景 卫宣公的父亲是卫庄公(卫国第十二任国君),母亲身份不详。庄公在位时,卫国已呈现出权力继承的隐患——庄公偏爱幼子州吁,导致其骄横跋扈,最终在庄公去世后(前735年)引发内乱。卫宣公作为庄公之子,早年并非储君,其兄长卫桓公(姬完)于前734年继位,成为卫国第十四任国君。 宣公青年时期的记载虽少,但《左传》《史记》等文献隐约透露其早年并非安分守己之辈。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宣公在做公子时,曾与父亲卫庄公的妾室夷姜私通,生下一子,取名急子(又称太子伋)。这段违背伦理的关系,为他日后的统治埋下了道德争议的伏笔。当时的卫国贵族阶层对这桩丑闻虽有不满,但因桓公初立、政局未稳,此事并未公开发酵,急子也被秘密抚养在民间,直到宣公继位后才被接回宫中。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被弟弟州吁弑杀,州吁自立为君,但因弑君篡位不得人心,同年被大臣石碏设计诛杀。在这场内乱中,公子晋(卫宣公)因远离权力中心而得以保全,最终在石碏等大臣的拥立下,于公元前718年继位,是为卫宣公。他的继位标志着卫国从州吁之乱中暂时恢复秩序,但也开启了一段充满矛盾的统治时期。 统治初期的政治举措 卫宣公继位之初,面临的是一个历经内乱、国力受损的卫国。当时的春秋格局中,郑、齐、鲁等国逐渐崛起,卫国作为中原老牌诸侯国,需在复杂的列国关系中寻找生存空间。宣公执政初期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手腕,通过外交与军事手段稳定了卫国的局势。 外交策略与列国博弈 宣公继位第一年(前718年),便卷入了与郑国的争端。当时郑国因郑庄公去世引发内乱,卫宣公联合宋、陈、蔡等国出兵干涉郑国内政,试图削弱郑国在中原的影响力。这场战争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展现了宣公试图通过联盟提升卫国地位的野心。 公元前717年,卫宣公与鲁国在蒲地会盟,修复了两国因州吁之乱产生的裂痕;公元前716年,又与郑国讲和,结束了持续数年的敌对状态。这种“战与和”交替的外交策略,体现了春秋早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选择。宣公通过灵活的邦交政策,使卫国在动荡的中原局势中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地位,这一点在《左传·隐公七年》中有明确记载。 内政治理与制度延续 在国内治理上,卫宣公基本延续了卫庄公时期的制度框架,依靠石碏等老臣稳定政局。石碏作为诛杀州吁的核心人物,在宣公朝仍受重用,其“大义灭亲”的典故(诛杀参与州吁叛乱的儿子石厚)成为春秋时期礼法观念的象征,宣公对这一事件的支持,也反映了他初期对宗法制度的维护。 此外,宣公在位期间重视对都城朝歌的建设。今鹤壁淇县境内的卫国都城遗址中,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宫殿建筑遗迹,考古证据显示当时的朝歌已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布局,手工业(尤其是青铜铸造)较为发达,这从侧面印证了宣公时期卫国经济的相对稳定。 储位之争与“新台丑闻” 卫宣公统治中期,其个人私生活的混乱逐渐影响到国家政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新台丑闻”与太子之争,这一事件不仅成为他个人的污点,更直接导致了卫国的继承危机。 太子伋的立与废 宣公继位后,将早年与夷姜私通所生的儿子急子(太子伋)接回宫中,立为太子,并为其聘娶齐国齐桓公之女宣姜为妻。太子伋为人仁厚,深受大臣们认可,本是卫国合理的继承人选。然而,宣公在见到宣姜的美貌后,竟不顾伦理道德,强行将其纳为自己的夫人,另为太子伋娶了其他女子。 为了安置宣姜,宣公在都城朝歌附近的黄河岸边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名为“新台”(故址在今河南濮阳附近,当时属卫国疆域)。《诗经·邶风·新台》便是讽刺这一事件的诗作,诗中“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等句,以辛辣的笔触描绘了宣公强占儿媳的丑行,将其比作丑陋的癞蛤蟆,表达了民众的不满。 宣姜与公子朔的崛起 宣姜成为宣公夫人后,先后生下公子寿与公子朔两个儿子。随着时间推移,宣姜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开始与小儿子公子朔(次子公子寿性情温和,不参与争位)一起诋毁太子伋。据《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公子朔多次在宣公面前诬告太子伋,称其因宣姜被夺之事心怀怨恨,意图不轨。 卫宣公本就因强占儿媳而对太子伋心存芥蒂,加之年事已高、耳根子软,逐渐听信了宣姜与公子朔的谗言,最终决定废除太子伋,改立公子朔为储君。为了达到目的,宣公策划了一场阴谋:他派太子伋出使齐国,暗中却指使刺客在卫国与齐国边境的莘地(今山东莘县北)埋伏,约定以太子伋手中的白色旄节为标记,将其杀害。 二子争死的悲剧 公子寿得知父亲的阴谋后,因不忍心兄长被害,急忙前往劝阻太子伋,劝其逃离卫国。但太子伋恪守孝道,认为“父命不可违”,坚持前往齐国。公子寿无奈之下,只得在太子伋出发前设宴饯行,将其灌醉,随后自己手持白色旄节,假扮太子伋前往莘地,结果被刺客误杀。 太子伋酒醒后,发现公子寿已代自己赴死,悲痛欲绝,立刻赶往莘地,对刺客说:“你们要杀的是我,他是无辜的,快来杀我吧!”刺客遂将太子伋也一并杀害。两位公子同日惨死的消息传回卫国,举国震惊,《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便是悼念他们的诗作,诗中“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的句子,充满了对这场悲剧的惋惜与哀伤。 晚年统治与历史影响 太子伋与公子寿死后,卫宣公于公元前701年正式立公子朔为太子。公元前700年,宣公去世,公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然而,宣公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动荡的卫国,更是一场延续数十年的权力斗争。 卫惠公时期的内乱 卫惠公的继位引发了太子伋与公子寿旧部的不满。公元前696年,卫国大臣左公子泄、右公子职(分别是太子伋与公子寿的师傅)发动叛乱,赶走了卫惠公,立太子伋的弟弟公子黔牟为君。直到公元前688年,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卫惠公才得以复位。这场持续八年的内乱,根源正是宣公时期的储位之争,极大地削弱了卫国的国力。 对卫国发展的长远影响 卫宣公在位19年,其统治前期虽有一定作为,但后期因个人私欲引发的伦理丑闻与政治动荡,对卫国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春秋时期的卫国本是“文王子孙”的大国,在宣公之前虽有内乱,但根基未损;而宣公之后,卫国逐渐沦为二等诸侯国,在列强争霸中日益边缘化。 从伦理角度看,宣公的“新台丑闻”打破了宗法制度下的伦理规范,成为后世儒家批判的典型案例。孔子修订《春秋》时,对卫宣公的行为虽未直接评价,但通过记载“卫杀其太子伋”等事件,暗含贬斥之意,体现了儒家对“礼”的维护。 历史评价的争议性 历代史学家对卫宣公的评价多持批判态度。《史记》称其“淫乱不轨”,《左传》通过君子之口指责其“失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将其作为“君主失德致乱”的反面教材。然而,也有学者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出发,认为宣公的行为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伦理观念的松动,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宣公统治时期,卫国在文化上仍保持着较高水准。作为《诗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卫国境内产生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其中涉及宣公及其时期事件的就有《新台》《二子乘舟》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瑰宝,更为后人研究卫宣公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结语:朝歌大地上的复杂印记 卫宣公的一生,是春秋早期卫国历史的缩影。他出生于今河南鹤壁淇县(卫国都城朝歌),这片承载着商纣王故都记忆的土地,似乎也赋予了他权力与欲望的交织。从早年的隐秘私情,到继位后的外交周旋,再到晚年因私欲引发的储位悲剧,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矛盾与争议。 如今,在鹤壁淇县的卫国故城遗址上,残留的城墙与宫殿基址仍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卫宣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君主的个人悲剧,更折射出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瓦解、权力斗争加剧的社会现实。他的功过,如同淇水之波,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却始终是研究卫国历史与春秋早期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河南鹤壁淇县走出的历史人物,卫宣公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既是权力游戏的参与者,也是伦理崩塌的见证者,其生平故事至今仍在警示着后人:君主的德行与国家的命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