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戴公[春秋战国][卫国第19代国君]: 河南鹤壁市淇县人物 卫戴公卫申,姬姓卫氏。卫国第十九位国君,前660年在位。他是卫宣公之孙,卫昭伯(昭伯顽)之子,母宣姜 ,卫懿公之堂弟,卫文公之兄。公元前660年,卫戴公去世,卫文公继位。 卫戴公(?—前660年),名申,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第十九代国君。他是卫宣公之孙,卫昭伯和宣姜之子,卫懿公的堂弟,卫文公的兄长。其生平与卫国的一场重大变故——狄人灭卫紧密相关,在卫国历史上留下了短暂却重要的印记。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家族背景与卫国局势 卫戴公的家族关系颇为复杂。其祖母宣姜,本是齐僖公之女,原应嫁给卫国太子伋,却被太子伋的父亲卫宣公强娶。宣姜为卫宣公生下公子寿和公子朔(即卫惠公)。后来,公子朔与宣姜合谋,致使太子伋和公子寿先后身亡,公子朔得以即位为卫惠公。 卫惠公的即位引发了卫国国内的不满,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发动政变,将卫惠公驱逐,拥立了卫君黔牟(卫戴公的伯父)为国君。数年后,卫惠公在齐襄公的帮助下复位。为了稳定卫国局势,齐襄公让宣姜改嫁卫宣公之子卫昭伯,卫昭伯与宣姜婚后生下了卫戴公、卫文公以及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等子女。 卫惠公去世后,其子卫懿公继位。卫懿公是一位昏庸无道的君主,他沉迷于养鹤,甚至给鹤封官禄,让鹤乘坐大夫才能乘坐的车子,对国家政务却毫不关心,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也离心离德,卫国国力逐渐衰弱,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临危即位 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卫国。由于卫懿公不得民心,卫国军队在战场上毫无斗志,很快便被狄人击败。卫懿公本人也在战场上因为不肯去掉自己的旗帜,而被赤狄杀死,卫国都城朝歌沦陷。 狄人灭卫后,对卫国进行了大肆劫掠和屠杀,卫国百姓死伤无数,国家几乎灭亡。当时,卫国的遗民包括男女共计730人,再加上共地、滕地的百姓,总共才有5000人左右。在这种混乱且危急的情况下,卫国的大臣们决定重新拥立国君。由于卫宣公的后代中,太子伋及其子已死,代太子伋而死的公子寿也无后,卫君黔牟和卫昭伯此前都已去世,而卫惠公的后裔也因卫懿公的恶行被卫人诛灭,于是,作为卫昭伯之子的公子申被拥立为国君,是为卫戴公。 庐于曹地 卫戴公即位后,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面。都城被毁,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资源和实力,复国之路困难重重。为了躲避狄人的威胁,卫戴公带领着这5000余名卫国遗民,逃难到了曹地(今河南省安阳滑县境内)。 在曹地,卫戴公与百姓们一起,在野外建造草庵暂时居住,史称“庐于曹”。这些草庵简陋不堪,只能勉强遮风挡雨,但对于当时的卫国遗民来说,却是他们仅有的安身之所。卫戴公在此处,一方面要安抚百姓的情绪,稳定人心,让大家不至于彻底绝望;另一方面,他需要思考如何复兴卫国。然而,仅凭卫国当时的这点力量,复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尤其是像齐国这样的大国。 寻求复国与去世 就在卫戴公为复国之事发愁时,他的妹妹许穆夫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许穆夫人得知卫国被灭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她不顾许国大夫们的阻拦,毅然乘车前往曹地吊唁哥哥卫戴公,并看望卫国遗民。许穆夫人到达曹地后,将自己车上携带的物品分发给卫人,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同时,她与卫戴公商议复国之策。 许穆夫人曾希望自己能嫁给齐国国君,因为齐国是大国,且与卫国相邻,若卫国遭遇危机,齐国可提供援助,但卫国国君却将她嫁给了“小而远”的许国。此时,她深知只有齐国才有能力帮助卫国复国,于是极力劝说卫戴公向齐国求助。 齐桓公得知卫国的情况后,也为许穆夫人的行为所感动,同时,他出于称霸中原、树立威望的考虑,决定出手相助卫国。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三百乘战车和三千甲士戍守曹地,以保障卫国遗民的安全,还赠送给卫戴公驾车的马匹和祭服五套,以及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头,另外还提供了做门户的木材等物资,帮助卫国恢复生产和生活。齐桓公还特意赠送给许穆夫人用鱼皮装饰的车子和上等的绸缎,以表彰她的义举。 然而,就在卫国开始在齐国的帮助下筹备复国之时,卫戴公却突然去世。关于他的死因,史料记载较少,有说法称是因复国压力巨大,加上生活条件艰苦,忧愤成疾而死;也有说法称是在混乱的局势中染病去世等。总之,卫戴公在位时间极短,从即位到去世,仅仅一年时间。 卫戴公去世后,他流亡在齐国的同母弟弟公子毁归来,被立为卫国国君,是为卫文公。卫文公在即位后,继续肩负起复国的重任,在齐国等诸侯国的帮助下,最终成功将卫国都城迁到楚丘,并逐渐恢复了卫国的部分国力,使卫国得以在乱世中继续生存下去。 卫戴公虽然在位时间短暂,但其在卫国灭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卫国遗民艰难求生,为卫国的复国奠定了一定基础,他的经历也成为了卫国历史上一段悲壮而重要的篇章。同时,他的妹妹许穆夫人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祖国的事迹,更是被传为佳话,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历史上爱国女性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