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武公[西周][公元前852年-前758年,卫国第十一任国君]: 河南鹤壁市淇县人物 卫武公卫和(约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卫氏,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卫国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 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谥号武公(全谥睿圣武公),其子卫庄公继位。 卫武公(约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卫氏,名和,是卫国第十一任国君,卫国都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他是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在位55年,以贤明治国著称,为卫国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夺取君位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按照宗法制,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卫武公和受到父亲卫釐侯的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卫武公心怀大志,他没有将这些财物用于个人享受,而是用来收买武士,培植自己的势力。 在卫共伯为父亲卫釐侯修墓期间,卫武公策划了一场政变。当卫釐侯的棺木送入墓中后,卫武公的手下诱使卫共伯进入墓室打扫,称这是规矩,憨厚的卫共伯未加怀疑便进入了墓室。随后,武士们迅速封堵了墓门,卫共伯被困其中,呼天不应,最终自杀在墓道里。之后,卫武公假意痛骂武士,将卫共伯埋葬在卫釐侯墓旁,而卫国人则拥立卫武公继位。 施行德政 卫武公即位后,深知得国不易,也明白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他决心励精图治,将卫国治理好。于是,他施行康叔政令,遵循祖先卫康叔的治国方略,致力于营造卫国百姓的安定与和谐。 他重视民生,关心百姓疾苦,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在他的治理下,卫国社会稳定,经济逐渐发展,百姓生活日益富足,呈现出“百姓和集”的繁荣景象。《史记·卫康叔世家》评价他“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可见其治国成效显著,深受百姓爱戴。 勤王有功 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西周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犬戎攻打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救援不及,最终被杀,西周灭亡。此时,卫武公虽已八十多岁高龄,但他毅然决定率领卫国的精兵强将,前往镐京救援。 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等诸侯一起,协助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平息犬戎叛乱,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了东周。此次勤王行动,卫武公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他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周王室的尊严和正统,也为周朝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功勋卓著,周平王提升卫武公的爵位为公爵。在西周时期,公爵是诸侯中地位最高的爵位,卫武公让卫国的爵位超过了齐国、鲁国、晋国、郑国、燕国等周边诸侯国,提高了卫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虚心纳谏 卫武公不仅在治国理政和军事方面颇有建树,还具有极高的品德修养和谦逊的态度。他终生关心国事,自儆励治,善于采纳众人的谏言。 到了九十五岁高龄时,他依然心系国家,向卫国百姓发布通告,称从卿以下到大夫和众士,在朝廷必须恭敬从事,哪怕听到一两句谏言,一定要背诵记住,转达给他,以便训导自己。他还在坐车出行、日常起居等过程中,礼贤下士,主动请身边的工作人员提意见。 在他的鼓励下,卫国上下形成了良好的进谏风气,史官不停止书写,乐师不停止诵读,为他提供各种建议和训导。卫武公则根据这些谏言,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政策,还作《懿》这首戒诗来自我警戒,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继续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文学成就 卫武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诗经》中留下了他写的两首诗,即《抑》和《宾之初筵》。《抑》一诗,据说是他针对周平王政治的黑暗、品行的败坏、国势的衰微等情况,为儆戒君王而作,同时也包含了他对自身及卫国君臣的告诫,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和道德规范。《宾之初筵》则是针对君臣沉迷于酒宴,并在酒后失仪、失言、失德的种种醉态,进行了委婉戏谑的讽刺,体现了他对国家风气和君臣品德的关注。 身后影响 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谥号武公,全谥为睿圣武公,其子卫庄公继位。他的儿子惠孙是卫国世族孙氏的始祖,为卫国孙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卫武公在位期间,使卫国迎来了一段强盛时期,他施行德政、勤王有功、虚心纳谏等事迹,让他成为卫国历史上最具作为的君主之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后世对他评价极高,他的品德和治国理念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君主学习的榜样。卫国百姓为了纪念他的美德,赋《淇奥》歌其美德,表达对他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他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世之人,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个人修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