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君黔牟[春秋战国][卫国第17代国君]: 河南鹤壁市淇县人物 卫君黔牟,姬姓卫氏,卫国第十七位国君,前696年—前688年在位。他是卫宣公之子,太子伋的异母弟,卫惠公的异母兄。 卫君黔牟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第17代国君,他是卫宣公之子,公子伋的同母弟弟,其生平与卫国的内乱以及当时诸侯纷争的局势紧密相关。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即位背景 卫君黔牟所处的卫国,在卫宣公时期就已陷入混乱。卫宣公早年与父亲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公子伋,后公子伋被立为太子。然而,卫宣公又强纳太子伋的未婚妻宣姜为妾,宣姜为卫宣公生下公子寿和公子朔(即卫惠公)。 公子朔与母亲宣姜不断在卫宣公面前诽谤太子伋,最终导致太子伋和公子寿先后被杀,公子朔得以被立为太子,并在卫宣公去世后即位为卫惠公。卫惠公的这一上位过程充满了阴谋与血腥,引起了卫国国内许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他们对卫惠公的行为愤恨不已。 卫惠公四年(公元前696年),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发动政变,他们以卫惠公害死太子伋和公子寿为由,起兵攻打卫惠公。卫惠公不敌,被迫逃亡到齐国。随后,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拥立公子伋的同母弟弟公子黔牟为国君,史称卫君黔牟。 在位期间局势 卫君黔牟即位后,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在国内,虽然他是因卫惠公的恶行被拥立,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卫惠公在外流亡,必然不会甘心失去君位,时刻想着复位,国内也可能存在着卫惠公的残余势力。 对外,当时正值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各国之间为了土地、利益等频繁发动战争或进行政治博弈。卫国作为一个中等诸侯国,处于诸多强国之间,需要谨慎应对周边局势。而卫君黔牟是周天子的女婿,这一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政治保障。据记载,他即位后,左右公子立刻将卫惠公诬陷并密谋杀害两位哥哥的丑事揭露在国人面前,赢得了更多卫国百姓的支持,同时他们还火速前往周天子那里禀报,周天子见新任国君是自己女婿,很快就承认了其合法性。 在卫君黔牟在位期间,周边各国的局势也在不断变化。齐国在齐襄公的统治下,国力逐渐增强,开始试图在诸侯中树立权威,有称霸的趋势。而卫国与齐国相邻,且卫惠公逃亡齐国,齐国的态度对卫国至关重要。此外,鲁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国也都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与卫国之间或有联盟,或有冲突,关系错综复杂。 被迫流亡 卫君黔牟在位八年(公元前688年),齐襄公决定出手帮助卫惠公复位。齐襄公率领齐、鲁、宋、陈、蔡五国联军攻打卫国。此次齐襄公出兵,一方面是因为卫惠公是其外甥,且卫惠公在齐国多年,一直请求齐襄公帮助他复国;另一方面,此时齐襄公夫人王姬已死,他与黔牟不再有“连襟”关系,且出兵卫国可以彰显齐国的实力,提高齐国在诸侯中的威望。 五国联军势力强大,很快就攻入卫都朝歌,擒杀了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卫君黔牟则因是周王之婿,得以逃过一劫,逃往周都洛阳,周天子接纳了他。卫惠公成功复位,重新登上卫国国君之位。 后续影响 卫君黔牟的流亡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结束。他虽然离开了卫国,但他的存在以及他与周天子的关系,仍然对卫国和当时的局势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卫惠公复位后,对曾经反对他的势力进行了清算,卫国国内经历了一番政治动荡。而卫惠公心中一直怨恨东周收容安置了卫君黔牟。卫惠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75年),卫惠公联合南燕国共同攻打东周,周惠王出逃到温邑,卫国和南燕国则拥立周惠王的弟弟王子颓为王,引发了“子颓之乱”。这一事件进一步体现了卫惠公与卫君黔牟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东周局势的影响。 从卫国的长远发展来看,卫君黔牟在位的这八年,是卫国政治动荡的时期。虽然他即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外部势力的干涉,最终未能长久统治。而卫惠公复位后,卫国也未能真正实现稳定,后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国力逐渐衰落。卫君黔牟的经历是卫国衰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争夺以及周王室影响力逐渐减弱的历史趋势。 总体而言,卫君黔牟作为卫国历史上一位短暂在位的国君,其即位是卫国国内矛盾激化的结果,其流亡则是诸侯势力干涉的产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与卫国乃至东周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