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赵洪璋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洪璋

赵洪璋[公元1918年-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鹤壁市淇县人物
赵洪璋(1918年6月1日—1994年2月7日),男,河南淇县人,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北农学院教授,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
赵洪璋于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1942年—1949年在西北农学院农艺系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1994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育种研究室工作;1994年2月7日,因病辞世,享年76岁。
赵洪璋是中国著名的小麦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他一生致力于小麦育种研究与农业教育事业,为中国小麦增产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深受人民尊敬的“麦田守护者”。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苦难童年与求学之路
1918年6月1日,赵洪璋出生于河南淇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他从小目睹了农民食不果腹、在灾荒之年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这让他深感发展农业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也在他心中埋下了致力于农业研究的种子。

1936年,18岁的赵洪璋考上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就读于农艺学系。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专注于农业科学知识的学习,为日后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40年,赵洪璋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育种生涯的起步
毕业后,赵洪璋先是在陕西省农业改进所大荔农场工作了一年。1942年,他被小麦育种学家、时任西农农艺学系兼农场主任沈学年调回西北农学院农艺系,从此开启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麦育种生涯。

当时,中国的小麦育种技术还比较落后,加上战乱等因素,小麦产量极低,百姓深受缺粮之苦。赵洪璋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一头扎进麦田,开始了艰苦的育种研究工作。尽管当时科研条件简陋,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资金,但他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克服了重重困难,仔细观察小麦的生长特性,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碧蚂1号”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赵洪璋深入研究发现,“蚂蚱麦”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而美国品种“碧玉麦”穗大粒多,他认为两者杂交可能培育出优良品种。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反复试验,他成功选育出了“碧蚂1号”小麦品种。

“碧蚂1号”具有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特性,产量大幅提高。该品种一经推广,便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9年,“碧蚂1号”的推广面积达到了9000多万亩,创下了我国和世界上迄今为止一个品种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推动实现了黄淮海麦区品种第一次大换代和小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候,解决了千百万群众的吃饭问题。赵洪璋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了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杰出代表。

持续创新与品种改良
然而,赵洪璋并未因“碧蚂1号”的成功而满足。随着时间推移,“碧蚂1号”逐渐出现倒伏并感染小麦条锈病的状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刻又投入到新的育种研究中。

1960年,赵洪璋前往丹麦访问,带回了几个茎秆较矮、穗大粒多、抗条锈病的麦穗,命名为“丹麦一号”。回国后,他带领助手从借来的20多个花盆起步,开始了新一轮育种工作。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1964年,他们选育出“丰产1、2、3号”小麦品种。其中,“丰产3号”表现尤为突出,它开拓了中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的先例,成为当时关中和黄淮冬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为三年困难时期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成为中国小麦第二次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推广种植时间长达20年之久。

推动小麦矮化育种
20世纪70年代,小麦倒伏问题成为制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赵洪璋不畏艰辛,顶着烈日在麦田里观察群体透光情况,冒着风雨研究抗倒伏植株的结构特点。经过大量观察和分析,他提出了以矮化株型为突破口的育种目标。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选育出“矮丰3号”。这是中国小麦生产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秆品种,亩产可达400公斤左右,较之前品种增产10%—20%。“矮丰3号”的育成,推动了中国矮化育种的发展,为中国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小麦育种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年的坚守与新突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年过花甲的赵洪璋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于是带领团队开展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和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等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育成以“西农85”“西农881”为代表的小麦新品种,开创了中国北方麦区抗赤霉病育种的成功先例,为提高中国小麦品质、丰富小麦品种类型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时的赵洪璋,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心系麦田,经常深入田间指导年轻科研人员和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农业教育贡献
赵洪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育种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长期在西北农学院(后改为西北农业大学)任教,先后培养了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李丕皋等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观察小麦性状、如何进行杂交育种操作等。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高尚品德与社会担当
赵洪璋一生淡泊名利,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他恪守“人的一生要为人民做些好事”的信条,坚持“按科学办事,凭事实讲话”。1958年,在小麦亩产被过度夸大的时期,他亲自进行高产栽培试验,以亩产423公斤的真实结果,实事求是地纠正了错误风气,展现出了一位科学家的担当和勇气。

赵洪璋还担任过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务。他积极为中国农业发展建言献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农业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4年2月7日,赵洪璋因病辞世,享年76岁。他的离世是中国农业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育种成果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追悼会那天,数不清的挽幛落款是“某某市人民”“某某县人民”等,他用一生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是当之无愧的人民科学家。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2 15:21
上一篇:刘培桐下一篇:赵玉芬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
十二届中央委员
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山东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宋末代皇帝
五代宋初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山东省委原书记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原中央书记处书记
导演,一级演员
南宋第六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赵国开国国君
国务院原党组成员
原泰州地委副书记
朝鲜建国主要领导人
杰出戏曲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与戏曲教育家
温氏集团创始人
国民党高官,平远县人物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革命烈士
开国大校
中国作家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山西省文联委员
商朝末代君主
卫国第6代国君
卫国第十四任国君
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商朝君主,郝姓的始祖
卫国第三代国君
卫国第4代国君
春秋卫国公族
卫国第二代国君
卫国第十六任国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卫国第17代国君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