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合[唐][公元779年-846年,唐朝诗人] 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物 姚合,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省陕州区)人,宰相姚崇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生平见洛阳出土《姚合墓志》。 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世称“姚贾”。 他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亦较琐细。明代胡震亨评论他的诗说:“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蒨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味亦微醨。故品局中驷耳”(《唐音癸签》)。其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为南宋“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及江湖诗派诗人所师法。谥号为懿。 姚合,字大凝,约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46年,是唐代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出身于吴兴姚氏,是玄宗朝宰相姚崇的远房族孙。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丰富的仕途经历,在唐代诗坛和政坛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 出身名门,科举入仕 姚合出身于名门望族吴兴姚氏,家族底蕴深厚。其曾祖父姚元景,历任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宗正少卿等职;祖父姚算,曾任鄢陵县令、汝州司马;父亲姚闬,官至相州临河县令,后赠太子右庶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姚合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和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姚合早年致力于科举,然而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参加考试,经历过落第的挫折,其《下第》一诗便抒发了无颜回乡见父老的羞窘心理。直到元和十一年(816年),38岁的姚合终于进士及第。据推测,他此次及第可能得益于时任主考官李逢吉的照顾,姚合在给内兄郭冏的诗中曾提及“相府执文柄,念其心专精。薄艺不退辱,特列为门生”,表明他曾被李逢吉收为门生。 ### 仕途起步,武功主簿生涯 进士及第大约两年后,姚合被授予武功县主簿一职,正式开启仕途。武功县主簿为正九品下阶文职,主要负责记录本县日常大事及县署各类文书等工作。在武功县的三年,姚合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他有大量时间写诗、饮酒、养花,体验着“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的生活状态。他在此期间创作了著名的五言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诗中描绘了山县的荒凉、官况的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困窘,同时也抒发了自己闲居谴怀、留连风物的独善情怀。这些诗作以其清切峻拔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武功体”,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 辗转幕府与地方,稳步升迁 武功县主簿秩满后,姚合暂时卸任,心中满是无官一身轻的欣喜。但不久后,他应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之邀,进入其幕府担任随军从事。然而,在幕府中与军人为伍的日子,姚合依然心系山林,渴望回归田园生活,从他的诗作中便能看出这种三心二意的状态。 此后,魏博节度使频繁更换,姚合在幕府的生活也并不稳定。不久后,他被调往富平县任县尉,后又调任万年县县尉。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和积累的经验,姚合的仕途逐渐顺遂。大约48岁时,他被调回长安,担任监察御史,之后又先后升任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 ### 出镇地方与回京任职,官运亨通 53岁时,姚合调出京城,担任金州刺史。在金州任上,他致力于治理地方,虽相关政绩史料记载不多,但从其诗歌中仍可看出他对地方事务的关注和尽责。 54至55岁,姚合回到长安,先后担任刑部郎中与户部郎中。56岁时,他再次出京,赴任杭州刺史。杭州乃江南富庶之地,姚合在任期间,或许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所贡献,同时也得以领略江南的山水风光,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 三年后,姚合回到长安,任右谏议大夫,不久后兼给事中。他在这些职位上,积极履行职责,参与朝廷事务,以其学识和见解为朝廷出谋划策。之后,姚合升任陕虢观察使,回到家乡任职。他对家乡怀有深厚情感,家乡的四时风光、黄河岸边的美景,时常触动他的心怀,化作笔下清新隽永的诗句。 ### 位至秘书少监,晚年生涯 62岁时,姚合升任秘书少监。秘书少监为从三品官职,负责掌管经籍图书等事务,这表明他在仕途上达到了较高的位置。姚合晚年虽身居高位,但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继续创作并整理诗作。他还编选了《极玄集》,收录了王维、祖咏等21位诗人的近百首诗。从这部诗集的遴选主张中,可窥见姚合的人生观与诗歌观,他倾向于选择那些持澹泊人生态度的诗人及其诗作,体现出他对“极玄”境界的追求。 ### 诗歌成就与影响 姚合在诗歌创作上成就颇高,尤以五律见长。他与贾岛友善,诗风亦相近,后世并称“姚贾”。其诗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派诗人皆师法其诗,将“武功体”的清切峻拔风格加以传承和发展。 总体而言,姚合的一生,从科举入仕到位至秘书少监,仕途虽起步较晚,但相对平稳,且能在官场与诗坛之间找到平衡。他以“武功体”诗歌在唐代诗坛占据一席之地,其诗作不仅是个人生活与情感的写照,也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风貌、官场生态以及诗歌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他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诗人,也是陕州地区的杰出代表人物,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