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兴[公元1914年-2012年] 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物 苏兴(1914.02~2012.08.02),男,河南陕县人,中共党员,四川省水电厅原顾问(中央批准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2012年8月2日,苏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9岁。 苏兴(1914—2012),原名苏寿松,河南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尤其在明史研究领域造诣深厚,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一、早年求学与思想启蒙(1914—1937) 1914年,苏兴出生于陕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为当地私塾先生,自幼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6岁入私塾,通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12岁转入新式学堂,接触到西方近代思想与科学知识,逐渐萌发对历史的兴趣。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年仅17岁的苏兴目睹国土沦陷,深感民族危机深重,积极参与当地学生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在街头演讲、张贴标语,呼吁民众团结救国。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欲知民族未来,必先通晓民族历史”,从此确立了以史学研究唤醒民族意识的志向。 1933年,苏兴考入河南省立开封师范学校(今河南大学前身之一),系统学习历史学基础理论。在校期间,他师从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时在河南大学任教),受其影响,开始关注明史研究——范文澜曾言“明史为近世中国之镜,明亡之鉴,足以观照当世”,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苏兴的学术方向。1937年,苏兴以优异成绩毕业,本计划赴北平深造,却因“七七事变”爆发,被迫中断学业,返乡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二、战乱中的学术坚守(1937—194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兴在家乡陕县组织抗日自卫队,担任宣传干事,利用历史知识向民众讲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鼓舞抗战士气。1938年,日军侵占豫西,他被迫辗转至陕西、四川等地,先后在西安临时中学、重庆国立编译馆担任历史教员,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坚持史学研究。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苏兴克服资料匮乏、生活动荡的困难,开始系统梳理明代史料。他手抄《明史》《明实录》等文献中的关键章节,结合实地考察(曾走访四川、云南等地的明代遗迹),撰写了《明代西南土司制度考》初稿,首次提出“土司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博弈是明中后期西南治理的核心矛盾”这一观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945年抗战胜利后,苏兴赴南京国立编译馆工作,得以接触到中央图书馆珍藏的明代方志与私家笔记。他耗时三年,整理出《明季农民起义史料汇编》,收录了李自成、张献忠起义的罕见档案,纠正了此前学界对“荥阳大会”时间的误判,引起史学界关注。1948年,他应东北师范大学之邀,前往长春担任历史系副教授,开启了高校执教生涯。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深耕(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苏兴留在东北师范大学(后随校迁至长春),历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他积极参与历史学教材编写,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明史卷》(1952年版)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首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明代社会经济结构,提出“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并非孤例,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局限。 1956年,苏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更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他带领团队整理明代边疆史料,撰写《明代东北边疆与女真族关系研究》,为新中国东北边疆政策提供历史参考;同时致力于古籍整理,点校《明史纪事本末》(1962年中华书局版),以严谨的考据修正了原书中30余处史实错误,成为该领域权威版本。 “文革”期间,苏兴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甚至被下放劳动,但他始终坚守学术信念。在牛棚中,他以烟盒纸、旧报纸为载体,默写明代典章制度要点,积累了数十万字手稿。1972年恢复工作后,他第一件事便是重启《明史选举志校注》的撰写,历时五年完成,该书对明代科举制度的考证被誉为“填补了学界空白”。 四、晚年成就与学术传承(1978—2012) 改革开放后,苏兴迎来学术生涯的黄金期。1980年,他当选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收录词条3200余条,涵盖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明史研究的必备工具书。1985年,他出版代表作《明史研究论集》,收录其40余年研究成果,其中《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一文,从制度僵化、阶级矛盾等角度分析改革失败的深层原因,引发学界热烈讨论。 作为教育家,苏兴注重培养青年学者,首创“明史研究班”,指导的30余名研究生中,多人后来成为国内明史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东北师范大学赵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万明研究员)。他常对学生说:“治史如登山,一步一叩首,方能见真景”,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了几代史学工作者。 晚年的苏兴仍笔耕不辍,80岁时完成《明代河南方志考》,梳理了河南地区现存的137种明代方志,考证其版本源流与史料价值,为家乡历史研究留下珍贵资料。2000年,他将毕生收藏的3000余册明史文献(含12种明代刻本)捐赠给河南大学图书馆,设立“苏兴明史特藏室”。 2012年5月,苏兴在长春逝世,享年98岁。临终前,他仍叮嘱学生:“明史研究当与时俱进,要从明代的兴衰中,为今日国家治理提供镜鉴。” 五、学术影响与历史评价 苏兴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突破传统史学框架,以唯物史观重构明史研究体系,尤其在明代经济史、边疆史领域提出诸多创见;其二,注重史料实证,其校注、整理的明代文献成为学界范本;其三,推动明史研究的普及,撰写的《明史故事简编》(1983年)发行量超百万册,让历史知识走进大众。 学界评价他“既是严谨的考据家,又是宏观的思想家”,其研究兼具微观考证的精确与宏观视野的深邃。他的学生赵毅曾言:“先生教会我们,治史不仅是为了还原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 苏兴的一生,跨越近一个世纪,从豫西少年到史学大家,他以毕生精力践行着“以史育人、以史报国”的初心,其学术成果与治学精神,至今仍是中国史学界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