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唐][公元664年-710年,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帝王后妃八大才女]+像 河南三门峡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唐朝大臣上官庭芝之女,唐朝女官、诗人。 上官婉儿早年受累于祖父上官仪获罪,随母没入掖庭。聪慧善文,得到武则天重用,担任内舍人 ,通晓文词,明习吏事。年十三,为高宗才人。颇受武后信任,常代草拟诏书。圣历以后,百官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为婕妤,专掌制命,进拜昭容,故世称上官昭容。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臣。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为中宗、皇后及公主代作诗。与武三思联结,颇擅权势。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时,为乱兵所杀。 婉儿天性韶警,善文章,所作词甚绮丽,时人讽诵。曾劝唐中宗广置昭文学士,胜引当朝词臣。君臣宴集唱和,代唐中宗、皇后及公主作诗,众篇并作,词旨益新。又代朝廷品评群臣所赋,亦能服人。有《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张说为之序,今集佚序存。《全唐诗》卷五存其诗32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代表作有《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彩书怨》等。其写景记游诗不乏清新之笔。2013年8月,《上官婉儿墓志铭》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出土。 ###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唐代才女与政治风云中的传奇女性 上官婉儿,唐代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出身名门却遭逢家变,以罪臣之女的身份入宫,凭借过人的才智跻身权力核心,成为武则天、唐中宗时期的“巾帼宰相”;同时,她在文学领域造诣深厚,引领一代文风,与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亦是“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其生平横跨武周与盛唐过渡期,在政治漩涡与文学殿堂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 一、家族背景与早年磨难 上官婉儿的家族渊源可追溯至西汉上官氏,至唐代时仍是官宦世家。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至唐高宗时期的著名诗人、宰相,以“上官体”诗风闻名,曾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却因此触怒武则天,于麟德元年(664年)被诬陷谋反,与儿子上官庭芝(婉儿之父)一同被处死。此时,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之中,便随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为奴,开启了命运多舛的童年。 掖庭虽为宫奴居所,却未能磨灭上官婉儿的天赋。母亲郑氏出身书香门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劳作之余坚持教女儿读书写字。婉儿自幼聪慧过人,《新唐书》记载其“天性韶警,善文章”,年仅6岁便能吟诗作对,书法亦颇具风骨。稍长后,她在掖庭宫人中已是小有名气的“神童”,其才华逐渐传入武则天耳中。 ### 二、入宫崛起:从罪奴到“内舍人” #### 1. 武则天的破格提拔 仪凤二年(677年),14岁的上官婉儿因才名被武则天召见。武则天当场命题,令其作文。婉儿援笔立成,文辞华美、逻辑清晰,且书法娟秀,令武则天大为赞赏。尽管她是政敌上官仪的孙女,武则天仍不顾旧怨,破格免除其奴籍,命其掌管宫中诏命,成为自己的贴身秘书。 这一决定在当时极具争议——让罪臣之后参与机务,既是对上官婉儿才华的认可,也是武则天“唯才是举”政治风格的体现。从此,上官婉儿踏入了唐代政治权力的核心圈层。 #### 2. 执掌诏命,参与机务 在武则天时期,上官婉儿逐渐成为其最信任的助手之一,负责起草诏令、处理奏章,甚至参与政务决策。史载她“明习吏事,善属文,武帝爱之,拜婕妤,秉机政”。此时的她虽无正式官职,却实际承担了宰相的部分职能,被时人称为“巾帼宰相”。 在为武则天草拟文书的过程中,上官婉儿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她深知武则天的多疑与铁腕,始终保持谨慎,既不触碰其权力底线,又能在适当范围内提出建议。例如,她曾建议武则天放宽民间奴婢的限制,缓和社会矛盾,得到武则天的采纳。同时,她的文学才华也为武则天所倚重,宫廷宴会上的诗词唱和,多由她代笔,其文风清丽典雅,成为当时的典范。 ### 三、中宗时期:权倾朝野与文坛领袖 #### 1. 依附韦后,权势达到顶峰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上官婉儿因在政变中审时度势,及时倒向中宗,不仅未受牵连,反而被封为昭容(正二品),继续执掌诏命。此时的她,更加注重构建自己的权力网络,选择依附于中宗的皇后韦氏。 韦后野心勃勃,试图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上官婉儿成为其重要盟友。她不仅为韦后草拟抬高外戚地位的诏令,还引荐武三思(武则天之侄)入朝,与韦后、武三思形成政治同盟,共同打压张柬之等政变功臣。史载“婉儿通武三思,故诏书推尊武氏不已”,这一时期的上官婉儿,权势达到顶峰,甚至可以干预官员任免,“诸附丽者,多至显官”。 #### 2. 引领文坛,推动诗歌发展 除了政治上的影响力,上官婉儿在中宗时期的文坛地位更为突出。中宗喜好文学,常举办宫廷诗会,上官婉儿作为昭容,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评判者。《唐诗纪事》记载:“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她凭借极高的文学造诣,对群臣诗作进行品评,其评价往往成为定论,“于是左右莫不叹服”。 上官婉儿主张诗歌应“刚健与柔婉并存”,反对浮艳空洞的文风,对盛唐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她本人的诗作现存32首,收录于《全唐诗》中,代表作《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以细腻的笔触抒发思念之情,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功底。她还主持编纂了《唐昭容上官氏文集》二十卷(今已失传),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 四、政治漩涡中的挣扎与陨落 #### 1. 权力平衡的微妙与危机 随着韦后与安乐公主(中宗之女)的野心日益膨胀,她们甚至毒杀了中宗,准备效仿武则天称帝。上官婉儿敏锐地察觉到韦后集团的残暴与短视,开始暗中与相王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太平公主联络,试图寻找新的政治平衡点。 她曾草拟中宗遗诏,试图立李重茂为太子,由相王李旦辅政,既满足韦后临朝的需求,又为李旦集团保留权力空间。但这一方案被韦后驳回,遗诏被修改为韦后独掌大权。上官婉儿的这一举动,既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也暴露了她在权力斗争中的两难处境——她始终试图在各方势力间游走,却难以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 2. 景龙政变:一代才女的落幕 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以“诛韦氏、清君侧”为名,率军入宫。此时,上官婉儿意识到韦后集团大势已去,她手持自己草拟的、带有拥护李旦内容的遗诏草稿,率宫人迎接李隆基,试图证明自己对李唐皇室的忠诚。 然而,李隆基深知上官婉儿的政治投机性,认为她“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不可轻恕”,下令将其斩杀于旗下。一代才女,就此殒命,年仅46岁。上官婉儿的死,既是唐代权力斗争残酷性的体现,也反映了她在政治立场上的摇摆不定——她始终在“依附强者”与“保全自身”之间游走,却最终未能逃脱权力的绞杀。 ### 五、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 1. 争议性的历史形象 对于上官婉儿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旧唐书》批评她“淫媚擅权,干预朝政”,认为她是导致中宗时期政治混乱的祸水之一;而《新唐书》则相对客观,称其“有才识,明于治乱”,肯定了她的政治才能与文学贡献。 事实上,上官婉儿的“投机”与“依附”,很大程度上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作为罪臣之后,她在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中,想要依靠自身才华立足,不得不依附于权力核心。她的政治选择,既是个人野心的体现,也是时代对女性的局限所致。 #### 2. 文学与文化遗产 尽管政治生涯充满争议,但上官婉儿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她不仅自身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更通过主持诗会、品评诗作、引荐文人等方式,推动了初唐向盛唐诗歌的转型。她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亦需风骨”的主张,影响了张九龄、李白等后世诗人,为盛唐诗歌的“风骨与气象”奠定了基础。 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咸阳发现了上官婉儿墓,出土了墓志铭等文物,其中“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的铭文,既是对她才华的惋惜,也印证了她在唐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在她的故乡河南三门峡,仍有以其命名的文化景点,纪念这位跨越千年的“巾帼宰相”。 ### 结语 上官婉儿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唐代中期政治史与文化史。她以罪奴之身崛起,凭借才华执掌权柄,在男性主导的权力游戏中周旋,最终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的故事,既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突破束缚的可能,也揭示了权力场域的残酷与无奈。 作为河南三门峡走出的杰出女性,上官婉儿的才华与智慧,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国历史上“才女”与“女强人”的标志性符号。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诗,既有“下笔成章”的璀璨,也有“身首异处”的悲凉,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