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荣[公元1901年-1948年] 河南三门峡市义马市人物 陈国荣,男,汉族,1901年4 月出生于渑池县千秋乡裴村村(现义马市新区办事处裴村社区),1947年7月参加革命,之后被任命为中共渑池县第四区副区长、翻身队队长,在1948年“马跑泉事件”中被俘,同年阴历正月十六英勇就义。 陈国荣是河南省义马市裴村人,生于1901年4月。他是一位英勇的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投身革命工作,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其事迹彰显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爱国情怀。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投身抗日宣传 1944年,陈国荣参加农会,凭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他迅速成为农会中的骨干力量。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河南地区也深受日军侵略之苦。陈国荣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工作,他深入乡村,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 他通过张贴标语、口头宣讲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日军的残暴行径和中国军队的抗战事迹,鼓励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入侵。在他的努力下,当地许多民众对抗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纷纷以不同方式支持抗战,有的为抗日队伍提供物资,有的报名参军,他为凝聚当地抗日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与平叛斗争 1945年,上官子平发动叛乱,这一事件给当地的抗日和革命形势带来了严重破坏。陈国荣义愤填膺,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平叛斗争中,与敌匪展开了英勇的周旋。在平叛过程中,他多次遭遇凶险,但始终没有退缩,凭借着机智和勇敢,多次化险为夷,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出色的斗争能力。 然而,由于敌匪势力较为强大,平叛斗争异常艰难。同年8月,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陈国荣带着妻子女儿随八路军北撤过黄河,前往济源老区。在济源,他进入豫西公学学习。在公学期间,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斗争本领,为日后更好地投身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从事情报工作 从豫西公学学习期满后,陈国荣被分配到豫西工委搞情报工作。情报工作是革命斗争中的重要环节,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陈国荣深知其重要性,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 1947年,他在济源二区窑头情报站工作时,遭遇了敌人的包围。当时,他与区长王振山等10余人分别隐蔽在两孔土窑内,面对敌人的围攻,他们毫不畏惧,据窑固守。敌人见无法接近,便用麦秆将窑门封闭点着,企图将他们烧死在窑内。情况十分危急,区长王振山所在窑内10多人不幸被活活烧死。而陈国荣临危不惧,他冷静应对,抓住时机,用一束手榴弹掷出洞外,伴着爆炸的硝烟,趁敌人惊魂未定的瞬间,率窑内5位同志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成功返回豫西工委。这次经历充分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机智果敢,他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赞扬和肯定。 投身解放斗争 1947年8月,陈国荣随陈、谢大军南渡黄河,参与了解放渑池的战斗。渑池解放后,他留任四区区干队队长,后又担任中共渑池县第四区副区长。当时,渑池刚刚解放,时局尚未稳定,地方上仍有许多反动势力残余,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陈国荣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他走村串户,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鼓励农民团结起来,成立农民协会。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农民协会纷纷成立,农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开始积极参与到清匪反霸斗争中。陈国荣带领区干队,与农民协会紧密配合,严厉打击了当地的土匪恶霸势力,收缴了大量武器弹药,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渑池地区的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勇就义殉国 1948年2月,胡宗南部窜扰渑池,他们纠合渑池县保安团、庙道会等地方反动武装,气势汹汹地进犯渑池县人民民主政府所在地马跑泉。当时,驻守马跑泉的革命力量相对薄弱,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情况万分危急。陈国荣带领区干队队员,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他们为了掩护县委、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撤退,不畏强敌,坚守阵地。 然而,由于众寡悬殊,最终突围失利,陈国荣等81人被俘。被俘后,敌人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试图从他口中获取党的机密和其他革命同志的信息。但陈国荣坚贞不屈,始终守口如瓶,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和坚定信仰。 1948年2月23日,敌人见从陈国荣口中无法得到任何信息,便决定将他杀害。陈国荣与傅子章等16位革命志士被押解到千秋,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神色坦然,高呼革命口号,最终英勇就义,陈国荣年仅47岁。 陈国荣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