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冲[宋][公元943年-973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五任君主] : 河南三门峡市陕 高继冲(公元943—973年12月11日),字成和 ,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南平末代国君。 为高保融之长子,高保勗之侄。高保勗病死后继位(其叔高保勗于公元962年12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建隆四年(963年),宋军假道南平,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城巷,高继冲只得纳地以归,南平亡。开宝六年(973年)高继冲去世,年仅30岁。 高继冲:五代十国南平末主的兴衰人生 高继冲(公元943年-973年),字成和,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又称荆南)的最后一任君主。他在位仅数月,却亲历了南平国从割据一方到纳土归宋的历史转折,其生平虽短暂,却折射出五代十国末期小国在强权夹缝中挣扎的无奈与必然。 一、家世背景:南平国的割据根基 高继冲出身于武将世家,其家族发迹始于祖父高季兴。高季兴早年为后梁太祖朱温的养子朱友让的家奴,因骁勇善战被朱温赏识,逐步晋升为荆南节度使。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趁机割据荆南(今湖北江陵一带),辖荆、归、峡三州,于公元924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正式建立南平国。 南平国地处中原、南唐、蜀、楚等政权之间,是南北交通枢纽,却国力弱小,始终奉行“事大主义”——向周边强国称臣纳贡,同时通过拦截各国贡品、依附强者以求生存。高季兴死后,其子高从诲继位,继续延续这一策略,周旋于后晋、后汉、后周及南唐、蜀等国之间,被时人戏称为“高赖子”,却也使南平国得以维持数十年割据。 高继冲的父亲高保融是高从诲第三子,于公元948年继位。高保融性格懦弱,对后周更为依附,曾多次遣使劝后周世宗柴荣伐南唐。公元960年,高保融去世,因其子高继冲年幼,由其弟高保勖继位。高保勖荒淫无道,在位仅两年便病逝,临终前将国事托付于高继冲,使其成为南平国第五任君主,时年19岁。 二、幼年继位:风雨飘摇的政权 公元962年十月,高保勖病逝,高继冲以嫡子身份袭位,自称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继续向后周(此时赵匡胤已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南平尚未正式归附)称臣。此时的高继冲年仅19岁,缺乏政治与军事经验,政权实际由权臣梁延嗣、孙光宪等人辅佐。 高继冲继位时,中原局势已发生剧变。北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中央集权,正积极筹划统一战争,南平国的地理位置成为北宋南下灭楚、伐蜀的必经之地,其命运已岌岌可危。而南平国内部,长期的依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朝堂上则分为“亲宋派”与“观望派”:以司空孙光宪为代表的文官主张归附北宋以避战祸;以马步军都指挥使李景威为代表的武将则主张凭借江陵城防抵抗。 三、纳土归宋:南平国的终结 公元963年,北宋的统一战争为高继冲的统治画上了句号。这年正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去世,其子周保权年幼,部将张文表发动叛乱。周保权遣使向北宋求援,赵匡胤趁机以“平叛”为名,下令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南下,同时要求南平国借道,并出兵助战。 消息传到江陵,南平朝堂陷入争论。李景威力主拒绝借道,认为北宋名为助湘,实则意在荆南,建议出兵据守荆门险地,以武力抗拒。孙光宪则反驳道:“中原自周世宗时已有统一天下之志,今宋兴,其势非周可比。荆南地狭兵弱,难以抵挡。若拒之,必遭灭国;若迎之,尚可不失富贵。”高继冲最终采纳了孙光宪的建议,决定借道并遣使犒劳宋军。 然而,宋军南下途中,李处耘率先锋部队进至荆门,假意邀请高继冲赴宴。高继冲心存疑虑,仅派叔父高保寅前往。李处耘在宴会上扣押高保寅,同时命慕容延钊率大军紧随其后,趁江陵不备,迅速兵临城下。高继冲此时才知中计,欲率军抵抗,却发现宋军已控制江陵城防,而城中军民毫无斗志。 在孙光宪的再次劝谏下,高继冲认清大势已去,于公元963年二月献地归降,南平国正式灭亡。自高季兴割据以来,南平国共历五主,享国四十年。赵匡胤对高继冲颇为优待,任命其为荆南节度使(虚职),后改任武宁军节度使,镇守彭州(今江苏徐州)。 四、归宋后的岁月:平静与落寞 归宋后的高继冲虽仍保有爵位和俸禄,却失去了对故土的统治权,其生活也从一方君主沦为北宋的地方官。据《宋史》记载,高继冲在武宁军节度使任上“委政僚佐,无所作为”,一方面是由于他本就缺乏政治才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北宋对降王的严密控制——虽给予优待,却不赋予实权。 赵匡胤对高继冲的态度始终温和,曾多次召见他入朝,赏赐财物。公元964年,高继冲入朝觐见,赵匡胤特命翰林学士李昉陪同,以示恩宠。但这种优待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通过善待高继冲,向其他割据政权(如南唐、吴越)展示归顺后的待遇,以减少统一战争的阻力。 高继冲在北宋的生活虽平静,却难掩落寞。他自幼生长于江陵,熟悉荆南的风土人情,归宋后迁居他乡,远离故土,心中难免怅然。史载他“性孝谨,事母甚恭”,在彭州任上,常以读书、宴饮排遣时光,对军政事务极少过问。这种消极态度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自保之道——在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下,降王若表现出野心,极易引来杀身之祸。 五、身后之事与历史评价 公元973年,高继冲病逝于彭州任上,年仅31岁,葬于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外。北宋朝廷追赠他为侍中,谥号“恭孝”,以表彰其“归顺”之功。 对于高继冲的评价,史书多认为他是“庸主”,既无祖父高季兴的枭雄之气,也无父亲高保融的隐忍之术,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但从客观历史背景来看,南平国的灭亡是必然:五代十国末期,统一已成为历史趋势,北宋的国力远非南平所能抗衡,即便高继冲选择抵抗,也不过是延缓灭亡的时间,反而会导致军民伤亡。 孙光宪曾评价高继冲“仁而无断”,这一性格缺陷使其在乱世中难以立足,但也正因如此,他避免了生灵涂炭,使荆南地区得以和平并入北宋,客观上促进了统一。此外,高继冲归宋后安分守己,从未参与任何反宋活动,也为其他割据政权树立了“归顺”的榜样,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宋统一的进程。 六、历史地位与影响 高继冲作为南平国的末代君主,其历史地位更多体现在“终结者”这一角色上。南平国的灭亡是北宋统一战争的第一步,为宋军南下灭楚、伐蜀打开了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高继冲的归顺模式——和平献地、保留待遇,也成为北宋处理其他割据政权的范本,如后来的吴越王钱俶、漳泉节度使陈洪进均效仿其例,纳土归宋,避免了更多战争。 从个人层面看,高继冲的一生是五代十国时期小国君主的缩影:生于割据乱世,长于权力夹缝,最终在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他的经历印证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规律,也反映出在强权博弈中,弱小政权的无奈选择。 结语 高继冲的生平虽短暂,却串联起南平国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五代十国向北宋统一的历史转折。他并非雄才大略的君主,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顺应历史的选择,使荆南地区得以平稳过渡,其“恭孝”之名虽有溢美,却也道出了他在乱世中保全自身与百姓的无奈之举。如今,在其故乡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关于他的记载虽寥寥无几,但作为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生平仍为研究北宋统一战争与地方割据政权的终结提供了重要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