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陈阅增

原生动物学家,教育家

陈阅增

陈阅增[公元1915年-1996年,原生动物学家,教育家]  河南三门峡市灵宝人物
陈阅增,原生动物学家,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发现鞭毛虫的一种吞食性营养方式,后以四膜虫为材料开展系统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长期主持北大生物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生物学方面的人才。
陈阅增是我国著名的原生动物学家、教育家,为中国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
陈阅增,又名陈为山,1915年9月23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省灵宝县。他的曾祖父是满清官僚,在山西任知府。父亲陈恕幼年到北京入测量学校读书,后在北京落户,先后在测量局、河南中学等单位工作,1937年后开业为中医。母亲李洁芬是家庭妇女。

陈阅增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1921年至1927年,先后在北京西四福绥境第十四小学和扶轮小学读书,1927年考入北京第三中学读初中,1930年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上高中,1933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

求学与科研起步
1937年,陈阅增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原定留校任助教,但因七七事变爆发,他辗转经天津、青岛、济南、汉口,于10月到达长沙,成为北京大学在长沙临时大学的代理助教。后因他人更需此职位,他前往湖南沅陵,在岳父任院长的沅陵卫生院任事务员。1938年8月,他赴昆明,任云南大学生物系助教。

1939年至1946年,陈阅增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助教、讲师。在此期间,他开始了原生动物学的研究工作,尽管条件艰苦,仍取得了可喜成果。1944年,他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有尾草履虫的0型》。

海外深造与回国奉献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陈阅增复员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生物系讲师。1947年8月,他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植物学院,师从普林海姆(E.G. Pringsheim)攻读原生动物学。1950年,陈阅增以有关杆囊虫(Paranema Trichophorum)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以高薪邀请他,但陈阅增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谢绝邀请,于1950年3月回到北京,应聘到北京大学生物系工作,此后一直在此担任副教授、教授,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中。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学与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丰硕:陈阅增是鞭毛虫吞食性营养的发现者,他对杆囊虫营养的研究是原生动物学的经典性工作。其关于杆囊虫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原生动物肉食性营养研究的新途径,获得国际原生生物学界的高度评价。他还和学生对四膜虫和游仆虫的有性生殖进行了系统的细胞学研究,取得诸多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动物学报》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关于四膜虫和金黄滴虫的多篇论文。
推动课程建设:陈阅增长期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56年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等业务工作。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全力投入到生物学系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中。“文革”后,1978年他出任生物学系主任,着手恢复和重建教学、科研秩序。针对当时专业愈分愈细、基础愈搞愈窄的倾向,他力主“宽口径,厚基础”,主张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并将其作为重点建设课程。
主编经典教材:陈阅增主编的《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于1997年7月出版。此书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基础生物学课的通用教材,对我国生物学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培养生物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后续经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等主编,该书不断再版,如2004年出版第2版,2009年出版第3版。
培养众多人才:陈阅增秉持“做一名教师,一要爱学生,二要爱科学”的座右铭。20世纪60年代前五年,他为一百多位学生制定了个性化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当时北大生物学系本科改为六年制,课程难度大增,学生因成绩问题需重修和留级的情况增多,陈阅增详细了解学生情况,为他们谋划解决方案,以类似学分制的灵活做法,为学生创造宽松学习条件。此外,他还资助了几十位贫困学生,让他们能够安心求学,其善举令人敬仰。

社会贡献与荣誉
陈阅增热心参与社会活动,曾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生物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兼综论主编等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组织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时,他任生物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综论编写组的主编。尽管贝时璋先生要求人物条目中要有“陈阅增”,但他认为自己在生物学上贡献不大,坚持将自己的名字从条目中删去,体现了他的谦逊品格。1991年,他的传记被收入四卷本《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留下了其科学活动的完整记录。

晚年生涯与逝世
1980年,陈阅增辞去北大生物系主任工作后,依然坚持从事教学、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继续在原生动物学领域深入研究,同时也专注于普通生物学教学工作,并撰写相关论文。

1996年10月5日,陈阅增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是为中国生物学教育和科研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风范和卓越的科研成就,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中国生物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4 14:31
上一篇:张好生下一篇:上官子平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原阳江县县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水球运动员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政治局委员
军统第一杀手
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商人
江苏省委原书记
中国香港女演员、模特
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
女作家
上海剧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宝安区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原中顾委委员、农业部部长
开国少将
时代变革的积极推动者
革命烈士
国民革命军军长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革命英雄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原泰州地委副书记
淮阴区人物
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原河南省委书记
河南省籍烈士
著名作家、编辑、老革命
原生动物学家,教育家
天津市原副市长
《冀中导报》原总编辑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