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公元1915年-199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河南三门峡市渑池人物 刘丰(1915年—199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河南省渑池县英豪镇吴窑头村人。1929年因生活所迫,随同乡人抢地主粮食,加入杆子武装。1930年春被冯玉祥部收编。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被编入红5军团13军39师。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犯有罪行。1982年,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决定对其免予起诉,作退出现役处理。 1993年2月,因病在武汉去世,享年78岁。 ### 刘丰:从豫西农家子到开国少将的戎马一生 刘丰(1915年—1993年),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出身贫寒,在革命洪流中投身武装斗争,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生平轨迹折射出一代革命军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担当。 #### 一、豫西农家子:苦难童年与革命启蒙 1915年,刘丰出生于河南省渑池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渑池地处豫西丘陵,清末民初战乱频发,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刘丰自幼随父母务农,饱尝饥寒之苦,仅读过几年私塾便辍学谋生,先后做过学徒、长工,目睹了地主豪绅对底层民众的压迫,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世道的反抗种子。 1927年,北伐战争波及豫西,共产党人在渑池一带秘密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会、建立武装,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思想。年仅12岁的刘丰虽不完全理解革命的意义,却被“穷人要翻身”的口号深深触动。他常偷偷听农会干部宣讲,帮他们传递消息、掩护活动,逐渐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启蒙。1930年,豫西遭遇大旱,粮食绝收,官府却照旧催粮逼款,饿殍遍野。刘丰的父亲在逃难途中病逝,母亲带着他辗转乞讨,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唯有推翻旧制度,穷人才能真正活命。 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战陕南、豫西,途经渑池时,张贴标语、救济灾民,纪律严明的红军队伍给刘丰留下了深刻印象。红军战士对百姓秋毫无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与军阀部队的抢掠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让他第一次看到了“为穷人打仗”的军队模样。这次相遇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暗下决心,要加入这样的队伍,为改变命运、解救乡亲而战。 #### 二、投身红军:土地革命时期的成长与淬炼 1932年冬,刘丰得知红军在豫陕边界建立根据地的消息,毅然告别母亲,徒步奔赴陕南,寻找红军队伍。途中历经艰险,躲过民团搜捕,终于在1933年春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后编入红十五军团),时年18岁。 - **初入红军:从战士到班长** 刘丰身材魁梧,作战勇猛,很快在部队中崭露头角。他最初在红26军3团当通讯员,因手脚勤快、机智灵活,被调至连部担任班长。在陕甘苏区反“围剿”战斗中,他多次参与冲锋,曾在一次突围中身负重伤,仍坚持掩护战友撤退,伤愈后被提拔为排长。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善于在实战中学习,常向老兵请教战术,逐渐掌握了游击战的基本要领。 - **长征路上的考验** 1935年,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刘丰随部队参加长征。在翻越夹金山、跋涉松潘草地等艰苦行程中,他不仅要克服高寒缺氧、缺衣少食的困境,还要参与突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战斗。在腊子口战役中,他所在的连队担任侧翼突击任务,他带领战士攀悬崖、绕敌后,成功摧毁敌军火力点,为大部队开辟道路。战后,他因功升任连长,并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征的磨砺让刘丰从一名单纯的“复仇战士”成长为具有坚定信仰的革命者。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时,我亲眼见战友饿死在怀里,但没人喊过一声退。那时我才懂,我们不是为自己打仗,是为天下穷人争活路。” #### 三、抗日烽火:敌后根据地的“抗日虎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丰随八路军第115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历任营长、副团长等职,在晋察冀、冀鲁豫等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敌后作战经验。 - **平型关大捷与敌后游击战** 1937年9月,刘丰参加平型关战役,所在部队负责阻击日军增援部队。他带领全营战士在老爷庙东侧山地设伏,利用地形优势展开近战,用手榴弹和刺刀击退日军多次冲锋,歼敌百余人,为主战场歼敌创造了条件。此战让他深刻体会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精髓。 战役后,他奉命留在晋察冀边区,参与创建抗日根据地。针对日军“扫荡”的“铁壁合围”战术,他提出“化整为零、袭扰牵制”的对策:组织小股部队分散到各村,配合地方武装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据点,同时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让日军“扫荡”屡屡扑空。1939年,他在河北易县指挥“夜袭塘湖据点”战斗,率部趁夜摸入日军营地,炸毁炮楼三座,缴获机枪两挺,被当地百姓称为“夜老虎”。 - **冀鲁豫根据地的反“蚕食”斗争** 1941年,刘丰调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8旅22团团长,转战冀鲁豫边区。当时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根据地进行“蚕食”,修建大量碉堡、封锁沟,企图切断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刘丰提出“敌进我进”策略:日军向根据地推进,他便率部深入敌占区,在敌后开辟新的游击区。 1943年,他指挥22团在山东郓城一带开展“拔点作战”,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先包围日军据点,引诱援军进入预设伏击圈,再集中兵力歼灭。三个月内拔掉12个据点,歼敌800余人,恢复了大片根据地。当地群众编歌谣称赞:“刘团长,是猛虎,鬼子见了腿打鼓。” #### 四、解放战场:从华北到西南的征战历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丰投身解放战争,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20旅副旅长、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7军50师师长等职,参与了上党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剿匪等重大军事行动。 - **上党战役与挺进大别山** 1945年9月,刘丰参加上党战役,率部担任主攻任务,在长治外围歼灭国民党军阎锡山部一个团,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1947年,他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敌后斗争。在一次突围中,他的部队被国民党军三个旅包围,他沉着指挥,利用夜暗分路突围,不仅成功脱险,还歼灭敌军一个营,缴获大批物资,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通令嘉奖。 - **淮海战役中的“尖刀师”**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刘丰任中原野战军11纵队31旅旅长,奉命在安徽宿县阻击黄维兵团。他带领部队在浍河沿岸构筑工事,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激战七昼夜,顶住了敌人的轮番进攻,死死卡住黄维兵团北上的通道,为合围该兵团争取了关键时间。战后,31旅被评为“阻击模范旅”,刘丰获记大功一次。 - **渡江作战与解放大西南** 1949年4月,刘丰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作为第二野战军先头部队突破长江防线,直插皖南,解放了芜湖、宣城等地。随后,他随大军向西南进军,在贵州、云南等地追歼国民党残部。1950年,他担任17军50师师长,负责贵州地区的剿匪工作。当地匪患猖獗,他采取“军事清剿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仅用一年时间便肃清了黔东南的土匪武装,巩固了新生政权。 #### 五、开国授衔与军队建设:将军的晚年担当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刘丰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此后,他历任空三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 在空军任职期间,刘丰虽出身陆军,却刻苦学习航空知识,注重培养年轻飞行员,参与了多种新型战机的试飞与训练工作。他强调“实战化训练”,常深入基层部队检查战备,要求飞行员“升空能作战,落地能抢修”。在他的推动下,空三军部队的战斗力显著提升,多次完成重大防空任务。 “文革”期间,刘丰受到冲击,被错误批判,但他始终坚持原则,拒绝参与宗派活动。1979年,他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晚年的刘丰退居二线后,仍关心军队建设,撰写了多篇回忆文章,总结战争年代的作战经验,为军事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他还多次回到家乡渑池,了解乡亲们的生活,为当地的教育和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 六、结语:豫西骄子的精神遗产 1993年2月,刘丰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他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军人成长的缩影:从苦难中觉醒,在战火中淬炼,于建设中奉献。作为渑池走出的开国少将,他始终铭记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将豫西人民坚韧不拔、敢打敢拼的精神融入军旅生涯,用战功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刘丰的事迹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他没有显赫的出身,却凭借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奋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渑池县建有刘丰将军纪念馆,其生平事迹被载入地方史册,成为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奋勇前行的精神财富。这位从豫西农家走出的将军,将永远被家乡人民和全军将士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