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唐][公元650年-721年,唐朝宰相]+像 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物 姚崇(650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后曾被外放亳州等地刺史。唐睿宗复位后,被召入朝,官至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但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开元四年(716年),姚崇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开元九年九月丁未日(721年9月28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姚崇撰有大量表奏文章,其主旨警告勉励时人注意平日言语,避免祸从口出,反映出唐与武周交替时代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官场的肃杀氛围。《遗令戒子孙文》则是鉴于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辛苦终生,但死后子孙无良获罪,家族败落,诫勉子孙不要因家产处置而反目,遗言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切勿厚葬,避免重蹈上述诸家族的覆辙。 姚崇:盛唐名相的传奇一生 在唐朝三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姚崇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改革魄力,成为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齐名的"唐朝四大贤相"之一。这位出身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的政治家,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坚守治世理想,以"十事要说"奠定开元盛世的基石,其生平事迹宛如一部浓缩的盛唐政治风云录。 家世渊源与早年仕途 姚崇(公元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因避唐玄宗"开元"年号及名讳,先后改名元之、姚崇。其先祖为吴兴姚氏,是南朝梁陈时期的名门望族,祖父姚祥曾任隋朝怀州长史,父亲姚懿在唐朝历任嶲州都督、幽州都督等职,封文献公。姚崇出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既通经史子集,又习骑射武艺,展现出文武双全的潜质。 青年时期的姚崇通过科举入仕,最初担任濮州司仓参军,因办事干练、政绩突出,逐步升迁至夏官郎中(即兵部郎中)。此时正值武则天执政时期,酷吏政治横行,朝臣人人自危,而姚崇却以其刚正不阿的品性和卓越的应变能力赢得武则天的赏识。据《旧唐书·姚崇传》记载,长寿年间(692-694年),武则天曾就官员贪腐问题征询姚崇意见,姚崇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这番言论既体现了他的胆识,也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武则天听后虽未完全采纳,却对其更加器重,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兵部侍郎)。 辅佐武周与朝堂博弈 武则天称帝后,姚崇的政治生涯进入快速上升期。圣历元年(698年),他升任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式跻身宰相行列。在武周时期,姚崇主要负责军事与监察事务,他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加强边防,为稳定武周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张专权乱政,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姚崇与宰相张柬之等密谋诛杀二张,恢复李唐神器。神龙元年(705年),姚崇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率禁军入宫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政变成功后,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实封二百户。然而,在武则天迁居上阳宫时,姚崇却忍不住痛哭流涕,张柬之提醒他:"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姚崇回应道:"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这番言行虽体现了他的忠义,却也引起唐中宗的猜忌,不久便被外放为亳州刺史,远离权力中心。 唐中宗时期,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专权,朝政混乱,姚崇虽身处地方,却始终关注朝局。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复位,姚崇被召回朝廷,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拜相。在此期间,他与宋璟共同辅佐睿宗,革除中宗时期的弊政,整顿吏治,恢复生产,使朝政逐渐步入正轨。 然而,唐睿宗时期,太平公主干政,与太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发生激烈权力斗争。姚崇因支持李隆基,遭到太平公主的排挤,被外放为同州刺史。临行前,姚崇向睿宗献策,建议将太平公主迁居东都洛阳,以消除宫廷隐患,可惜未被采纳,这也为后来的"先天政变"埋下伏笔。 开元贤相与盛世基石 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次年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彻底掌握朝政大权。随后,唐玄宗立即召回姚崇,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梁国公,成为开元初年的首席宰相。 姚崇拜相后,向唐玄宗提出著名的"十事要说",这十条建议涵盖了整顿吏治、废除苛政、禁止宦官干政、防止外戚专权、轻徭薄赋、重视边防等多个方面,成为开元盛世的施政纲领: 1. 废除酷法,施行仁政,"自垂拱已来,朝廷以刑法理天下,臣请圣政先仁义,可乎?" 2. 禁止宦官干政,"圣朝自革命已来,天地神祇,咸鉴休咎,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可乎?" 3. 皇亲国戚违法必究,"臣请法令之外,不行黩货,可乎?" 4. 停罢斜封官(非正式任命的官员),"臣请宦竖不与政事,可乎?" 5. 杜绝租赋外的贡献,"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 6. 禁止地方官员盘剥百姓,"臣请接之以礼,持之以法,可乎?" 7. 鼓励大臣犯颜直谏,"臣请凡在臣子,皆得触龙鳞,犯忌讳,可乎?" 8. 停止对外用兵,"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 9. 禁止外戚干政,"臣请陛下戚属,不预公事,可乎?" 10. 整顿吏治,严惩贪腐,"臣请赃吏虽经赦免,必仍投诸荒裔,可乎?" 唐玄宗对"十事要说"深表赞同,逐条采纳实施,由此开启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在担任宰相期间,姚崇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 整顿吏治:他严格官员考核制度,裁汰冗余官员数千人,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完善选官制度,注重选拔有实际政绩的人才,打破门阀贵族对官场的垄断。 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改革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加强边防:调整边防军事部署,建立节度使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改善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维护边疆稳定。 防灾救灾: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蝗灾,百姓迷信天灾不敢捕杀,姚崇力排众议,下令各地组织人力捕杀蝗虫,并推行"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的科学灭蝗方法,有效控制了灾情,减少了灾害损失。 姚崇与另一位名相宋璟并称"姚宋",《新唐书》评价道:"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 晚年生涯与历史影响 开元四年(716年),姚崇因儿子姚彝、姚异贪赃枉法受到牵连,主动向唐玄宗请辞相位,推荐宋璟接任。唐玄宗虽不舍,但最终同意其请求,改任姚崇为开府仪同三司,保留荣誉衔位。 退居相位后,姚崇仍不时向唐玄宗进言献策,关注朝政。开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享年72岁,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后改谥"文贞"。唐玄宗对姚崇的去世深感悲痛,亲自为其撰写碑文,称赞他"宏才大略,明于治乱之道;正色立朝,有社稷之器"。 姚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著有《姚崇集》十卷、《五诫》(包括《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等著作,其中《五诫》以寓言形式阐述为官之道和做人准则,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姚崇的一生历经四朝,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坚守治国理想,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改革魄力,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十事要说"奠定了开元盛世的政治基础,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姚崇的生平事迹不仅是陕州地区的历史骄傲,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改革精神、务实作风和为民情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资治通鉴》所评价:"姚崇之为相也,进贤退不肖,赏罚分明,故天下称治。"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贤相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