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恩[宋][?-999年,北宋时期宦官]+像 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物 王继恩,初名张德钧,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北宋时期的宦官、大臣。 初为张氏养子,净身入宫为宦官。后周显德年间,擢内班高品。北宋建立后,为宋太祖所亲信,累迁为里面内班小底都知,赐金紫,加位武德使,恢复本姓。宋太祖去世时,拥戴晋王赵光义继位,深受宠信。参加雍熙北伐,授易州监军。迁镇州、定州、高阳关路排阵钤辖,防御辽军南侵。李顺暴动后,授剑南两川招安使,官至宣政使、顺州防御使。 宋太宗临终之际,联合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图谋拥立楚王赵元佐继位未遂。宋真宗即位后,贬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于均州,籍没家产,最后死于贬所。 ### 王继恩(?-999年):北宋权宦的起伏人生 王继恩,生年不详,卒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籍贯为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他是北宋初期极具影响力的宦官,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曾因拥立太宗继位、平定四川李顺起义等事件权倾一时,却最终因干预朝政遭贬斥,其生平折射出北宋初年宦官群体在政治舞台上的复杂角色。 #### 一、早年入宫:从宫廷近侍到潜邸亲信 王继恩的早年经历史料记载简略,仅知其自幼入宫,初事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初年,鉴于晚唐五代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太祖对宦官群体采取严格限制政策,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事,不得典兵”,品阶最高不超过三品。在此背景下,王继恩早期仅担任宫廷内的杂役性职务,负责洒扫、传递文书等事务,并无实际权力。 真正改变王继恩命运的,是他与宋太宗赵光义的渊源。赵光义为太祖弟,在“陈桥兵变”中参与拥立兄长,后封晋王,长期居于开封府尹之位,暗中培植势力。王继恩凭借机敏谨慎的性格,逐渐获得赵光义的信任,成为其潜邸中的核心亲信,负责传递密信、联络朝官等隐秘事务。这一时期的积累,为他日后在权力交替中扮演关键角色埋下伏笔。 #### 二、烛影斧声:拥立太宗的“定策之勋”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史称“烛影斧声”事件,其死因至今成谜。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祖临终前,皇后宋氏命宦官王继恩速召皇子赵德芳入宫,意图拥立其继位。然而,王继恩却违抗皇后旨意,直奔晋王府,将赵光义请入宫中。赵光义入宫后,宋皇后见状无奈,只得泣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遂登基,是为宋太宗。 这一事件中,王继恩的“站队”成为太宗继位的关键一环。尽管后世对“烛影斧声”的真实性争议不断,但王继恩的拥立之功被太宗牢牢铭记。继位后,太宗立即提拔王继恩为内班小底都知(宦官中级职务),后又升为宫苑使、内侍行首,使其逐渐掌握宫廷内务的实权。此后,王继恩成为太宗最信任的宦官,不仅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更参与处理部分机密政务,打破了太祖时期对宦官的严格限制。 #### 三、平定蜀乱:军事舞台上的权宦崛起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四川爆发了以李顺、王小波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提出“均贫富”口号,迅速席卷蜀地,次年正月攻陷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称帝,震动朝野。当时宋军主力集中在北方防御辽和西夏,四川兵力空虚,太宗急令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总领川陕诸军前往镇压,这是北宋宦官首次被授予军事统帅之职。 王继恩虽为宦官,却展现出一定的军事调度能力。他抵达四川后,并未急于攻城,而是先分兵封锁起义军的粮道和退路,同时招降地方武装,孤立成都的李顺政权。淳化五年(994年)五月,王继恩率军攻破成都,李顺被俘(一说失踪),起义主力被镇压。此战之后,王继恩因功被加封为宣政使、顺州防御使,成为北宋首位获得节度使衔的宦官,权势达到顶峰。 然而,平定蜀乱后,王继恩在四川的表现却暴露了其专权跋扈的本性。他纵容部下烧杀抢掠,“所过州县,剽掠无度”,甚至私自任命地方官员,截留赋税,引起蜀地百姓的强烈不满。太宗虽有所耳闻,但念其“定策”与平乱之功,未加严惩,仅召其回朝,这为他日后的败落埋下隐患。 #### 四、权倾朝野:干预朝政与立储之争 回朝后的王继恩深得太宗信任,不仅掌管内侍省事务,还被允许参与朝政决策,甚至可以绕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上奏。当时朝中大臣如寇准、吕端等虽对其不满,但因太宗庇护,难以撼动其地位。王继恩利用职权,大肆培植亲信,收受贿赂,其府邸门前“求见者车马不绝”,时人称为“内相”。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太宗病重,立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太宗长子赵元佐因早年受刺激发疯被废,次子赵元僖早逝,三子赵恒(即后来的宋真宗)被立为太子,但王继恩却与太宗李皇后、参知政事李昌龄等勾结,意图废黜赵恒,改立被废的赵元佐。他们认为赵元佐若复位,必对拥立者感恩戴德,便于操控。 关键时刻,宰相吕端识破了王继恩的阴谋。太宗临终前,吕端入宫探望,发现王继恩与李皇后在帘后私语,当即警觉,暗中派人将赵恒迎入宫中。太宗驾崩后,李皇后果然提出“立元佐为帝”,王继恩随声附和。吕端则厉声反驳:“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改!”并命人将王继恩软禁于中书省,随后拥立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 这一事件史称“吕端定策”,王继恩的政变图谋失败,其权势根基随之崩塌。 #### 五、贬斥身死:从巅峰到陨落的结局 宋真宗继位后,迅速清算王继恩及其党羽。咸平元年(998年),真宗下诏列举王继恩“勾结外戚、干预立储、贪污受贿”等罪状,将其贬为右监门卫将军,流放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同时被处置的还有李昌龄等党羽,李皇后也被迁出宫中,居于西宫。 关于王继恩的结局,《宋史》记载其“咸平二年,卒于贬所”,即流放一年后去世,具体死因不详。有野史称其因“怨望不臣”被赐死,但缺乏正史佐证。相较于历史上其他专权宦官(如唐代李辅国、明代魏忠贤)的惨烈结局,王继恩的结局相对“温和”,这既与真宗初年政局尚稳、不愿扩大株连有关,也得益于吕端等大臣的“止恶于未萌”。 王继恩死后,北宋朝廷进一步加强了对宦官的限制,规定“宦官不得兼领外臣官衔”“不得参与军事决策”,并将其事迹写入《宋史·宦者传》,作为后世警戒。 #### 六、历史评价与影响 王继恩的一生,是北宋初年宦官制度演变的缩影。他凭借“拥立太宗”和“平定蜀乱”两大功绩,打破了太祖时期对宦官的限制,成为北宋宦官干政的先例,但其结局也证明了宋代“重文抑武”“严防宦官”的制度韧性——即便权宦一时得势,最终仍会被文官集团与皇权联合压制。 从历史评价来看,《宋史》对王继恩的记载多持批判态度,称其“怙宠弄权,祸乱朝政”,但也承认其在平乱中的军事贡献。现代史学界则认为,王继恩的崛起与太宗时期的政治需求密切相关:太宗以弟继兄,需要亲信巩固权力,宦官因“亲近皇权”的特性成为首选,而王继恩的败落则标志着宋代“文官政治”对宦官势力的胜利。 在其家乡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王继恩的事迹虽未被广泛传颂,但作为北宋历史上有明确籍贯记载的重要宦官,他的生平为研究地方历史与中央政治的关联提供了独特视角。 综上所述,王继恩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从宫廷小宦到权倾朝野的“内相”,从定策功臣到流放罪臣,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野心与命运,更折射出北宋初年皇权、文官集团与宦官势力之间复杂的博弈,成为宋代政治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