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妃[明][公元1556年-1642年,明神宗朱翊钧的昭妃] 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人物 刘昭妃,明神宗妃嫔。万历六年(1578年)封为昭妃,时年十八岁。明熹宗即位,上徽号宣懿昭妃,并给予册宝,迎居慈宁宫。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十大寿,明思宗上册加号宣懿惠康皇太妃,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薨,享年八十二岁。 刘昭妃(约1556年—1642年),是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人。她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妃嫔,一生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以谨慎敦厚的性格和长寿的人生,在波谲云诡的后宫中书写了别样的传奇。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 家世背景 刘昭妃出身普通,祖父刘钿在万历年间于上村开旅店,为人忠厚善良,不贪无义之财,深受乡人敬重。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儿孙们品德端正。刘昭妃入选册封之后,家族得以荣耀,其父刘应节被封为锦衣卫佥士,祖父获太公称号,祖母高氏和母亲马氏皆被赐为恭人,叔叔们也入朝为官。她的弟弟刘岱成人后,承袭父亲爵位,后提升为少保正二品,两赐蟒玉袍;另一个弟弟刘化为左都督,亦赐蟒玉袍,刘家成为当地有名的官宦之家。 ### 万历年间:入宫为妃,低调度日 万历五年,15岁的明神宗朱翊钧在两宫皇太后的安排下进行选秀,最终选定王氏为皇后,刘氏和杨氏为妃,其中刘氏册封为昭妃,当时她约21岁。万历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刘氏正式被册封为昭妃,三月三日行册封礼。然而,明神宗对这些由母亲选定的后妃并不十分宠爱,刘昭妃自此开始了在后宫中不受宠的孤寂生活。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后,万历朝陷入混乱,明神宗为立储问题与大臣产生激烈冲突,郑贵妃也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太子之位,在宫中频频制造风波。王皇后性格温厚,未与郑贵妃直接对立,但皇长子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成为了郑贵妃打压的对象。刘昭妃无儿无女,不争宠,在这场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始终能安稳度日,避开了郑贵妃的针对。 在万历朝的“妖书案”“告密案”“梃击案”等一系列宫廷变故中,刘昭妃凭借着低调的个性,没有被卷入其中,平静地度过了四十二年岁月。她在后宫中默默无名,更喜欢在自己的宫殿内画画写字,打发时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宫中的孤寂与纷争。 ### 泰昌年间:宫廷变故,初显地位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驾崩,王恭妃之子朱常洛即位。然而,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便在“红丸案”中不明不白地死去。之后,宫中又发生了“移宫案”,郑贵妃与泰昌帝遗妃李选侍卷入其中,宫廷局势再度陷入混乱。 此时,后宫中原本有资格成为皇太后的后妃们大多已去世,郑贵妃因多年来的种种恶行,为朝廷上下所厌恶,不适合被尊为太后。而刘昭妃入宫早,性格宽厚,且无子,在宫中颇有威望,逐渐成为了众人认同的皇太后候选人。 ### 天启年间:尊为太妃,主持选秀 明熹宗即位后,刘昭妃的命运迎来了转折。她被尊为宣懿昭妃,并给予册宝,迎居慈宁宫,开始掌管皇太后印玺,虽无太后之名,却有太后之实,成为了宫中的“名誉太后”。 天启年间,刘昭妃以皇室尊长的身份先后主持了两次重要选秀。天启帝大婚选秀由刘昭妃谕令礼部主持,经全国范围遴选,最终于天启元年四月从五千名候选淑女中,择定15岁的张氏为皇后。当时,明熹宗心中属意张氏,刘昭妃察其心意,推荐张氏为后,最终张氏得以被立为皇后。 后来,在信王朱由检的王妃遴选过程中,同样由刘昭妃主持。初选时,张皇后因周氏体弱犹豫不决,刘昭妃以“年幼可成长”为由力荐周氏,最终促成了周氏体被册立为信王妃,周皇后后随崇祯即位入主中宫。 在天启朝,太监魏忠贤与奶妈客氏横行无忌,但刘昭妃既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也不主动招惹,得以平安度过这一时期。大臣们曾建议驱逐客氏,并对魏忠贤采取“厚赐虚衔、实加约束”的制衡策略,同时认为神宗昭妃刘氏应受熹宗朔望朝谒以遵礼制,这反映了天启初期朝臣试图通过尊崇先朝妃嫔来抑制阉党势力的政治意图,而刘昭妃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朝臣们制衡阉党的重要力量。 ### 崇祯年间:备受尊崇,安度晚年 崇祯皇帝即位后,刘昭妃在朝廷和宫中更具威望,崇祯帝礼事之如大母,与周皇后等人相处也十分融洽。她在慈宁宫安度晚年,享受着尊崇的待遇。 崇祯十三年(1640年),刘昭妃迎来八十大寿,崇祯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并上册加号宣懿惠康皇太妃。正月九日寿辰当天,崇祯帝诣奉先殿行代告礼,然后前往慈宁宫为刘昭妃庆祝,行四拜礼,奉礼物再行一拜礼。三宫皇太子等位,俱诣乾清宫东暖阁,随驾后同诣慈宁宫行礼。周皇后、田妃、袁妃等后妃,以及众多皇室成员也都前来行礼,场面十分盛大。 崇祯年间,国家内忧外患,崇祯帝日夜操劳。有一次元旦朝见,崇祯帝坐在便椅上,须臾困盹,刘昭妃令人勿惊动,命人拿来衣物轻轻为他盖上,生怕他着凉。崇祯帝醒来后,整理衣服起身致谢,称神祖时海内少事,如今国家多难,自己两夜查阅文书,未曾合眼,在太妃前竟不能自持,刘昭妃听后为之泣下。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刘昭妃薨逝,享年约86岁。她死后谥为“宣懿康昭太妃”,葬于银钱山,位于郑贵妃墓西南二百多米处。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十二日,清廷以礼制安葬明朝皇室成员,刘昭妃得以按规制下葬。 刘昭妃一生从不受宠的妃嫔,到掌管太后印玺的“名誉太后”,历经宫廷的风风雨雨,却始终能以谨慎宽厚的态度处世。她在后宫中默默度过了漫长岁月,见证了明朝后期的诸多宫廷变故和政治纷争,最终得以高寿而终,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妃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