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上官仪

初唐著名诗人

上官仪[唐][公元608年-664年,初唐著名诗人]+像 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人物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拜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唐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 上官仪:初唐文坛的璀璨之星与政治漩涡中的悲情人物

上官仪(公元608年-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他不仅以清丽婉约的诗歌风格开创了“上官体”,影响了初唐至盛唐的诗歌发展,更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因卷入皇权之争而殒命。他的一生,是才华与命运交织的缩影,也是初唐社会变迁的见证。


## 一、乱世飘零:早年经历与学识奠基

### 出身与动荡童年
上官仪生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上官贤曾任北周幽州太守,父亲上官弘在隋朝担任江都宫副监,负责隋炀帝离宫的事务。然而,上官仪的童年正值隋末乱世,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弑杀隋炀帝,上官弘因忠于隋朝而被叛军杀害,年仅10岁的上官仪瞬间沦为孤儿,流落民间。

为躲避战乱,上官仪辗转于江南地区,后遁入空门,在扬州的一座寺庙中出家为僧。这段特殊的经历成为他学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寺庙中丰富的藏书为他提供了阅读条件,而乱世中的平静环境则让他得以潜心钻研。他不仅精研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佛道、历史、文学,尤其在书法和诗歌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旧唐书》记载他“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可见其学识之广博。


### 崭露头角:从僧人到进士
唐贞观年间,社会逐渐稳定,科举制度日益完善,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入仕通道。上官仪虽为僧人,却从未放弃对仕途的向往。他利用寺庙的资源苦学不辍,不仅精通经史,还练就了一手好文章。贞观初年,他离开寺庙,以儒生身份参加科举,凭借出众的才华一举考中进士,时年约20岁。

中进士后,上官仪被授予弘文馆直学士一职,负责校勘典籍、起草文书。这一职位让他得以接触到宫廷文献和上层文人,为其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他凭借“文彩绮丽”的文风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多次参与修撰《晋书》等史书,并常伴随太宗左右,赋诗唱和。太宗曾称赞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堪比相如(司马相如)”,可见其当时的文名之盛。


## 二、宦海沉浮:高宗时期的政治生涯

### 太宗至高宗初年的升迁
唐太宗晚年,上官仪已成为宫廷文坛的核心人物之一,历任起居郎、秘书郎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上官仪继续受到重用,先后担任秘书少监、西台侍郎等职,逐步进入权力中枢。

高宗初期,朝政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掌控,上官仪因资历较浅,主要负责文翰工作,未直接参与核心政治决策。但他凭借出色的行政能力和文学才华,逐渐获得高宗的信任。显庆元年(656年),他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之一,正式跻身最高统治阶层。此时的上官仪,既是文坛领袖,又是朝廷重臣,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 卷入皇权斗争:废后风波与“废后诏”事件
上官仪的政治生涯与高宗皇后武则天的崛起紧密交织。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斗争废黜王皇后,成为皇后,逐渐参与朝政。高宗晚年体弱多病,武则天趁机掌握实权,形成“二圣临朝”的局面,这引起了高宗的不满和部分大臣的警惕。

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对武则天的专权日益不满,密召上官仪商议对策。上官仪长期不满武则天干政,当即进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高宗深以为然,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然而,此事被武则天安插在宫中的眼线得知,她迅速赶到高宗面前哭诉辩解。高宗性格懦弱,见武则天哭诉,竟反悔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这句话直接将上官仪推向了绝境。武则天对上官仪怀恨在心,随即指使心腹许敬宗诬陷上官仪与废太子李忠(高宗庶长子)勾结谋反。李忠曾被立为太子,后被废为梁王,流放黔州,与上官仪素有往来(上官仪曾担任李忠的属官)。许敬宗以此为借口,弹劾上官仪“谋反”,高宗顺水推舟,下令将上官仪逮捕下狱。


## 三、文学成就:“上官体”与初唐诗歌革新

### “上官体”的创立与特点
上官仪的文学成就远超其政治影响,他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后世称为“上官体”。这一诗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题材上**:多以宫廷生活、宴饮游乐、自然景物为主题,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如《早春桂林殿应诏》《奉和山夜临秋》等,均为应制诗(奉皇帝之命而作)。
- **艺术手法上**:注重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尤其擅长运用“六对”“八对”的对仗技巧(如“天对地、日对月”的“正名对”,“花叶对草芽”的“同类对”等),将律诗的格律规范化推向了新高度。
- **意境上**:追求清新婉约的风格,避免南朝诗歌的浓艳绮靡,如“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秋日宴游》),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自然之美,体现了初唐诗歌从绮靡向清丽过渡的特点。

“上官体”在当时影响极大,成为宫廷文人效仿的典范。《旧唐书》记载:“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这种诗体虽仍带有宫廷文学的局限,但其对格律的规范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杜甫曾评价“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肯定了其在诗歌发展中的过渡作用。


### 作品传世与文学影响
上官仪的作品在唐代曾有文集传世,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文集共30卷,但大部分已散佚。现存诗作仅20余首,收录于《全唐诗》中,代表作有《入朝洛堤步月》《咏雪》《奉和颍川公秋夜》等。

其中,《入朝洛堤步月》是其最著名的作品: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写诗人清晨骑马入朝的情景,以“广川”“长洲”“山月”“野风”等意象,营造出开阔而静谧的意境,语言洗练,对仗工整,被誉为“初唐五言律诗的典范”。

上官仪的文学影响不仅在于其诗歌本身,更在于他培养了一批文人,推动了初唐文学的发展。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后来成为武则天时期的文坛领袖,继承并发展了“上官体”的创作技巧,进一步完善了律诗格律,可见其家族对初唐文学的深远影响。


## 四、悲情结局:谋反案与家族命运

### 含冤而死:麟德元年的政治悲剧
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上官仪被以“谋反”罪判处死刑,与其子上官庭芝一同被斩于长安市中。一代文坛领袖,最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于上官仪是否真的谋反,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冤案。从动机来看,上官仪虽反对武则天干政,但并无谋反的实际行动,与废太子李忠的往来仅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从过程来看,案件由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一手操办,缺乏确凿证据,显然是政治构陷。这一事件本质上是武则天铲除异己、巩固权力的手段,上官仪因直接参与废后计划,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

上官仪死后,其家族遭受重创:家产被抄没,家属被流放岭南,其中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孙女上官婉儿(上官庭芝之女)。直到中宗复位后,上官仪的冤案才得以平反,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谥号“贞”。


### 家族延续:上官婉儿与历史回响
上官仪的悲剧并未终结其家族的历史。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在流放途中幸存,长大后因才华被武则天召入宫中,成为女官。上官婉儿继承了祖父的文学天赋,不仅擅长诗文,还主持宫廷文会,品评天下诗文,成为武周时期的文坛核心。她在政治上也极具影响力,曾辅佐中宗、韦后,后在李隆基(唐玄宗)发动的唐隆政变中被杀。

上官婉儿的崛起,某种程度上是对上官仪文学精神的延续。她整理编纂了上官仪的遗作,推动“上官体”在盛唐时期的传播,也算是对祖父的一种告慰。而上官仪的冤案,作为初唐政治斗争的缩影,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反思皇权与文人命运的典型案例。


## 五、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 政治与文学的双重定位
对于上官仪的评价,历史上多从政治和文学两个维度展开:

- **政治上**:他被认为是忠君而刚直的大臣。《旧唐书》评价他“本以文才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虽未直接肯定其政治能力,但也暗示其入仕并非仅凭文学,而是具备一定的行政才干。现代学者则认为,他的悲剧反映了初唐皇权与后权斗争的残酷性,其忠诚最终成为牺牲品。
- **文学上**:他被公认为初唐文学的重要推动者。《新唐书》称其“诗名冠绝一时”,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上官仪诗,以绮丽为宗,然骨力未遒,是初唐本色。”肯定了其在初唐诗歌转型中的地位。

上官仪的价值,在于他连接了南朝文学与盛唐气象:他既继承了南朝诗歌的对仗技巧,又摆脱了其浓艳之弊,为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出现铺就了道路。


### 地域文化符号:三门峡的历史记忆
作为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古陕县)人,上官仪是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如今,三门峡市仍保留着与上官仪相关的历史遗迹和传说,他的故事被收录于地方史志,成为展示三门峡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2010年,三门峡市在湖滨区修建了“上官仪文化园”,以纪念这位家乡走出的文坛巨匠,让后人得以铭记他的才华与命运。


## 结语

上官仪的一生,是初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他见证了隋末乱世的动荡,经历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卷入了武周革命的漩涡;他以才华在文坛立足,以忠诚在官场沉浮,最终却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他的诗歌如清泉,洗涤了南朝文学的绮靡;他的命运如悲剧,警示着权力斗争的残酷。

作为河南三门峡的历史名人,上官仪不仅是当地的文化骄傲,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上官体”虽已成为历史,但他对诗歌格律的探索、对文学美的追求,仍在滋养着后世的文学创作。正如他笔下的“山月曙”“野风秋”,其生命虽短暂,却在历史的长空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7 16:07
上一篇:上官婉儿下一篇:宋之问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初唐奇谲诗人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朝宰相,中国六大政治家,唐朝诗人
南宋末诗人、画家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诗人
元朝著名女诗人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代风水大师
唐朝宰相
唐朝第二十任皇帝
刚正谏臣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
初唐文坛革新先驱
唐朝开国皇帝
唐代道士、著名道仙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初唐著名诗人
称霸为恶一方
明神宗朱翊钧的昭妃
初唐著名诗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