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十能[宋] 江苏泰州兴化人物苏十能,字千之,兴化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 苏十能(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代),江苏泰州兴化人,是一位在宋代颇具声名的才俊。他性格坚毅,胸怀大志,在文学与仕途上均有不凡表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正直的为官之道,为家乡和当时的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记。 开禧元年(1205),太常博士、太常丞,兼考功郎中。嘉定三年(1209)。知江阴军,被论放罢。约在宋绍兴年间任建平知县。志载宋绍兴间,圩岸水圮,知县苏十能申常平司给钱米修筑。民赖其利。于后屡筑屡圮。苏十能有词《南柯子》存世。 著名诗词 苏十能见仅存诗一首,为《南柯子》 《南柯子》 宋·苏十能 江水粼粼碧,云山叠叠奇。平生心事一钩丝。便是壶中日月、更何疑。 文叔今方贵,君房素自痴。洛阳尘土涴人衣。争似归来双足、踏涟漪。 兴化,在宋代便是人文昌盛之地,水乡泽国的灵秀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苏十能就诞生于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其家族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书香世家,自小,苏十能便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为他最早的知识宝库,从启蒙识字开始,他便对书籍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爱。 在当地的私塾中,苏十能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他学习极为刻苦,每日鸡鸣即起,诵读经典,直至深夜仍在研读。他的聪慧与勤奋很快在一众学童中脱颖而出,先生讲授的知识,他总是能迅速领会并深入思考。不仅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诗词歌赋,这为他日后深厚的文学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的教育体系以科举为导向,苏十能也不例外,踏上了科举求仕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他在地方的童子试中崭露头角,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获得了参加更高级别考试的资格。随后,他进入州学进一步深造。在州学中,他与来自各地的优秀学子相互切磋交流,学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此时的苏十能,文学才华已初露锋芒,他创作的诗词文章常常在同窗间传阅,大家对其作品中的精妙构思和优美词句赞不绝口。 在州学期间,苏十能不仅专注于学业,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交聚会。他善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一同探讨学术问题、评论时政。在这些交流中,苏十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其思想也愈发成熟。他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这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所体现,其作品开始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苏十能参加了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中极为关键的一环,竞争异常激烈。然而,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发挥,苏十能成功考中举人。这一消息传回兴化,家乡的人们都为他感到骄傲。成为举人后,苏十能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前方还有更艰巨的挑战等待着他。于是,他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征程。 在京城,苏十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之中。他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经史子集,另一方面广泛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态,为应对会试中的策论做好充分准备。会试期间,苏十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面对一道道考题,他思路清晰,笔下生花。最终,他成功通过会试,并在随后的殿试中,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进士出身。这一成就让苏十能正式踏入了仕途,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苏十能最初被任命为地方知县。初到任上,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理政才能。他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生疾苦,常常微服出巡,与百姓直接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他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而受到严重影响,于是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对水利工程进行修缮和扩建。在他的带领下,百姓们齐心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水利设施焕然一新,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除了关注农业生产,苏十能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看到当地的学校破旧不堪,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积极筹措资金,对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同时,他还亲自选拔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师的待遇,鼓励他们用心教学。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学风日益浓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在任知县期间,苏十能还致力于维护社会治安。他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他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安措施,组织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治安队伍,日夜巡逻,确保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的社会治安得到了明显好转,百姓们安居乐业,对这位新来的知县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之情。 由于苏十能在知县任上政绩卓著,他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提拔,被调往更高的职位任职。在新的岗位上,苏十能依然保持着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他积极参与地方的各项事务,为地方的发展出谋划策。他关注民生,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在他的努力下,所任职的地方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苏十能不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他的诗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一些作品在当时就广泛流传,受到了文人雅士的高度评价。 例如,他在一次游览家乡的湖泊时,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游兴化湖》:“碧水连天映晚晖,轻舟摇曳鹭鸶飞。湖光山色皆成画,醉卧扁舟不思归。”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兴化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又如,在目睹了百姓在灾荒之年的困苦生活后,他写下了《悯农》一诗:“旱魃肆虐禾苗枯,百姓流离泪满途。愿得甘霖滋大地,苍生不再受穷途。”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苏十能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为研究宋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的文学成就也为家乡兴化增添了光彩,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官场多年,苏十能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质。他不阿谀奉承,不结党营私,一心只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他的正直和廉洁赢得了同僚们的尊重和敬仰,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苏十能逐渐感到身体力不从心。最终,他选择了告老还乡,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兴化。 回到家乡后,苏十能依然心系家乡的发展。他积极参与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经常与家乡的学子们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和为官经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和家乡做出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家乡的许多学子都奋发向上,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虽然苏十能的生卒时间已难以确切考证,但他在宋代留下的事迹和成就却永远被人们铭记。他在文学与仕途上的双重成就,为家乡兴化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兴化人,成为了家乡文化传承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是他在地方治理中的卓越才能,还是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都让后人对这位宋代的才俊贤达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