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白涛[公元1900年-1975年]+像 湖北十堰市竹山县人物 袁白涛(1900年-1975年5月16日),原名知炯,字衔,号辅华,湖北竹山县得胜镇人,中国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擅长大写意花鸟画,兼通诗词、书法及金石篆刻,代表作品有《百花诗集》《誊墨斋诗稿》《落叶诗存》等。 早年就读湖北省立农业高级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武昌第三工人学校主任、武汉市委交通科长等职。1932年因组织游行反对淞沪停战协定被捕,后以书画为业。抗战时期在西安从事统战工作,与赵望云、张寒杉等共同推动长安画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文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办公室主任。1957年被划为右派,仍坚持创作,独创色墨互用法。晚年归隐故里,著有《誊墨斋诗稿》等诗作 ### 袁白涛(1900年-1975年):鄂西北画坛宗师,梅魂竹韵寄丹心 袁白涛,原名袁国宪,1900年出生于湖北省郧阳府竹山县(今属十堰市)一个书香门第。他是20世纪鄂西北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家之一,以画梅、竹、兰著称,尤擅墨梅,被誉为“鄂北梅王”。其作品兼具传统文人画的风骨与时代精神,一生致力于书画创作与教育,为湖北地方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深远影响。 #### 一、早年启蒙:乡野灵秀与家学浸润 袁白涛的出生地竹山,地处秦巴山脉南麓,汉江支流堵河穿境而过,山水灵秀,民风淳朴。其家族为当地望族,祖父袁鸣珂是晚清秀才,工于书法,父亲袁启彤精通诗词,家中藏书颇丰。这种兼具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的环境,为袁白涛的艺术启蒙埋下了伏笔。 自幼受家庭熏陶,袁白涛6岁入私塾,临摹《芥子园画谱》成了每日功课。他对梅花与竹子情有独钟,常于寒冬清晨蹲守庭院,观察梅枝在风雪中的姿态;春日则久坐竹林,揣摩竹叶的疏密开合。祖父见其天赋,特意为他寻访当地画师周云樵为师。周云樵擅长写意花鸟,尤重“师法自然”,告诫他:“画梅需知梅之骨,画竹当悟竹之气,万物有灵,皆在笔端分寸间。”这番教诲,成为袁白涛一生艺术创作的准则。 1917年,17岁的袁白涛考入湖北省立第八中学(今襄阳五中),接触到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他在课余遍访襄阳城内的书画名家,临摹米芾、苏轼等名家碑帖,尤对扬无咎、王冕的墨梅技法深入钻研。此时他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见解,曾在习作上题跋:“画梅不在形肖,而在寒香扑面;写竹岂止叶茂,当求清风满纸。” #### 二、游学与觉醒:动荡年代的艺术求索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波及湖北。袁白涛于1921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黄宾虹主张“五笔七墨”,强调笔墨的内在张力,对袁白涛影响至深;潘天寿则点拨他“画贵有我”,打破传统束缚,融入个人性情。在沪期间,他不仅研习传统国画,还接触到西方素描与色彩理论,将光影透视的技巧悄然融入写意创作,形成了“以古法为骨,以西法为用”的独特风格。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袁白涛积极参与学生爱国运动,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铁骨生春》《风雨竹石》等作品,借梅竹的坚韧隐喻民族气节。这些作品在上海街头展出时,被《申报》评价为“墨气中见锋芒,笔端下有惊雷”。毕业后,他拒绝了上海画院的邀约,毅然返回湖北,立志用艺术唤醒家乡民众。 回到襄阳后,袁白涛创办“汉江书画社”,收徒授课之余,频繁游历武当山、神农架等地,写生创作。他笔下的武当松、神农梅,既有山川磅礴之气,又不失草木精微之趣。1930年,他在武汉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展出《百梅图》长卷,画中梅花或疏影横斜,或繁枝怒放,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万千,一时轰动江城,国画大师张大千观展后题字“楚地梅魂,尽在此卷”。 #### 三、烽火岁月:以笔为枪,坚守文化阵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湖北成为前线与后方的枢纽。袁白涛的家乡竹山屡遭日军轰炸,他带着家人辗转于郧阳、安康等地,却始终未放下画笔。1938年,他与画家张振铎、王霞宙等发起“鄂西北抗日美术宣传队”,深入乡村集镇,用壁画、漫画宣传抗日,同时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精神的国画作品。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雪压梅枝不肯折》,以苍劲的笔力勾勒出被积雪重压却傲然挺立的梅枝,枝干上题诗“冰封千里锁山河,一萼犹含赤血多。待到春雷惊四野,繁花万点破沉疴”,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941年,他在重庆举办“袁白涛抗战书画展”,作品被爱国人士争相收藏,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抗日军队,周恩来观展后称赞他“以笔墨铸剑,可比千军万马”。 抗战胜利后,袁白涛回到竹山,修复被战火损毁的故居,取名“寒香馆”,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在此整理多年画作,编写《梅谱》《竹谱》两部画论,系统阐述自己的创作心得:“画梅要‘瘦、劲、疏、奇’,瘦则有神,劲则有骨,疏则有韵,奇则有趣;写竹需‘立、挺、虚、活’,立如君子,挺若丈夫,虚含清气,活见生机。” #### 四、新中国时期:老树新枝,艺术为民 1949年后,袁白涛积极投身新社会的文化建设。他历任竹山县文化馆馆长、湖北省美协理事等职,致力于发掘整理鄂西北民间艺术。他曾历时三年,走访郧阳、十堰各地,收集民间剪纸、皮影中的花鸟图案,将其融入国画创作,使作品更具乡土气息。 1956年,他创作《堵河两岸竹成林》,以全景式构图展现家乡竹山的新面貌,画面中竹林掩映着水电站、拖拉机,传统笔墨与新时代元素巧妙融合,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1960年,他受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邀请,创作《万古长青》巨幅墨竹图,悬挂于桥头纪念馆,画作中竹子挺拔向上,象征着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成为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在艺术教育方面,袁白涛主张“开门办学”,打破文人画的壁垒,让书画走进寻常百姓。他在竹山开办“农民书画班”,手把手教农民、工人作画,弟子遍布鄂西北。他常说:“艺术不是象牙塔里的玩物,是庄稼人地头的庄稼,要接地气,才长得旺。”他的学生中,后来涌现出陈立言、周韶华等知名画家,延续了他的艺术理念。 #### 五、晚岁风骨:清贫自守,墨香传世 “文革”期间,袁白涛的作品被污蔑为“封建糟粕”,多年收藏的画具、手稿被毁,他本人也受到冲击。但他始终坚守对艺术的信念,在被下放劳动的间隙,仍用树枝在地上练习笔法,用锅底灰作墨,在废纸上画梅。他对前来探望的弟子说:“梅能傲雪,人当学梅,纵遭摧折,风骨不改。” 1972年,袁白涛获平反,回到武汉休养。此时他虽年逾古稀,仍坚持每日创作,作品风格更趋苍劲古朴。1975年冬,他在病榻上完成最后一幅作品《寒梅报春》,画面仅一枝梅萼,却笔力雄健,墨气沉厚,题字“春将至,花必开”,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同年12月,袁白涛在武汉逝世,享年75岁。 袁白涛一生创作书画作品数千幅,出版有《袁白涛画集》《寒香馆题跋》等著作。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继承了文人画的精髓,更在于将个人情怀、时代精神与乡土气息融为一体,形成了“雄浑中见清雅,苍劲里含温情”的独特风格。其画梅技法被后人称为“白涛梅法”,成为湖北国画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竹山县建有“袁白涛纪念馆”,收藏其传世作品百余件,馆内楹联“一生与梅竹为伴,千秋留清气在人间”,恰是这位鄂西北画坛宗师一生的写照。他用笔墨书写的不仅是梅的傲骨、竹的气节,更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文化、守望精神的赤子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