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盛[公元1913年-1949年,革命烈士]+像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人物 张鸿盛,1913年出生在郧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期,他聪颖好学,品学兼优,深得私塾先生的赏识。1935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简称联中)。在这里,他除了如饥似渴地吸吮文化知识外,还积极追求进步,时常和共产党员燕若痴等人接近。在燕若痴的熏陶下,他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由于他思想进步,联中党支部把他作为发展对象,指派共产党员张华远与他谈话。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他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于1939年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 张鸿盛:郧阳大地上的革命火种(1913-1949) 张鸿盛(1913—1949),原名张承祖,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南化塘镇人。作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骨干,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始终扎根郧阳山区,以热血与生命践行着对革命的忠诚,是郧阳人民心中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 #### 一、山乡少年的觉醒:从苦难中萌发革命理想 1913年,张鸿盛出生于郧县南化塘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南化塘地处鄂陕交界的大巴山余脉,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当地百姓长期受地主豪绅与军阀势力的双重压迫,生活苦不堪言。张鸿盛自幼随父母务农,亲眼目睹乡亲们被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的惨状,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世道的愤懑。 1927年,北伐战争的浪潮波及郧阳,中共地下党员开始在郧县秘密活动,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当时14岁的张鸿盛在南化塘街头偶然听到进步青年宣讲“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又看到地下党员张贴的“打倒土豪劣绅”标语,心中受到极大震动。他主动向过往的进步学生请教,借阅《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逐渐明白:只有推翻旧世界,穷人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1930年,郧县遭遇大旱,粮食绝收,地主却趁机囤积居奇,南化塘一带饿殍遍野。17岁的张鸿盛带领村民冲进地主粮仓抢粮分粮,事后被官府通缉,被迫逃往武当山一带躲藏。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仅凭自发的反抗无法改变命运,必须加入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 二、投身红军:在烽火中淬炼成长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途经郧县南化塘。张鸿盛得知这是“为穷人打仗的队伍”,连夜翻山越岭找到红军驻地,坚决要求参军。由于他熟悉当地地形,又能说会道,被分配到宣传队,负责发动群众、筹集粮草。 在红军中,张鸿盛进步迅速。他不仅学会了读写,还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苏区,参与根据地建设,历任乡苏维埃主席、县宣传科干事等职。他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编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谣,如“红缨枪,亮堂堂,跟着红军打豺狼;分田地,免租粮,穷人翻身把家当”,在苏区广为流传。 1935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张鸿盛因熟悉鄂陕边区地形,被留在陕南游击区,担任鄂陕边游击队指导员。他带领游击队在郧县、山阳(今属陕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一次战斗中,他为掩护伤员撤退,左腿被流弹击中,留下终身残疾,但他始终咬牙坚持,被战友们称为“独腿硬汉”。 #### 三、隐蔽战线的坚守: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鄂西北的革命斗争转入隐蔽状态。张鸿盛根据党组织指示,回到郧县南化塘,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他利用课堂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组织“抗日儿童团”“青年读书会”,通过讲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青少年的抗日热情。同时,他联络当地进步士绅和知识分子,成立“郧县抗日救国会”,筹集物资支援前线,并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地下交通站,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200多名青年参军。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郧县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张鸿盛被列入“黑名单”。在群众的掩护下,他转移到豫西,继续从事地下工作。期间,他曾两次被捕,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脱险。 #### 四、解放郧阳:用生命铺就胜利之路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张鸿盛奉命返回郧县,担任中共郧县工委委员、南化塘区区长,负责发动群众配合解放军解放郧阳。 他回到南化塘后,迅速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建立地方武装“郧县独立营”,并带领群众为解放军筹集粮食、担架,修复被敌军破坏的道路桥梁。1948年春,国民党军对郧阳进行“清剿”,张鸿盛指挥独立营与敌军周旋,在茅塔河、黄柿坪等地多次击退敌人进攻,保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 1949年3月,郧县即将解放,国民党郧县保安团团长任晓峰率残部退守南化塘以北的玉皇顶,负隅顽抗。为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张鸿盛主动请缨,带领30名突击队员夜袭玉皇顶,为大部队开辟进攻通道。3月18日夜,突击队员趁夜色攀登上玉皇顶,与敌军展开激战。战斗中,张鸿盛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 当战友们找到他的遗体时,发现他手中仍紧握着一面染血的红旗——那是他亲手缝制的、准备插上郧县城门的五星红旗。 #### 五、精神永存:郧阳人民的永恒纪念 张鸿盛牺牲后,当地群众自发为他修建了纪念碑。1950年,郧县人民政府追授他“革命烈士”称号,将南化塘镇中心小学命名为“鸿盛小学”,以缅怀他的功绩。 张鸿盛的一生,是为郧阳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始终扎根群众,不畏艰险,在白色恐怖中播撒革命火种,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如今,在郧阳区南化塘镇革命烈士陵园,他的事迹被镌刻在纪念碑上,供后人瞻仰。每年清明,当地干部群众和学生都会前来扫墓,传承他的革命精神,让这颗郧阳大地上的革命火种永远燃烧。 他的故事,不仅是郧阳革命史的重要篇章,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十堰人民在建设家乡、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