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才[公元1888年-1961年] 湖北十堰市丹江口人物 李纪才,湖北均县(今丹江口)人,后迁居陕西蒲城。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陆军中将。 早年因家贫冒名入伍,入陕西讲武堂学习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与西安起义。历任陕西陆军营长、旅长,国民军第二军师长,1925年任东路总指挥攻鲁,克曹州、兖州等地。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后任新编第五师师长兼鄂北清乡司令。抗日战争前退役,寓居天津、西安。1941年出任陕西省戒烟委员会主任,1946年晋升中将,1948年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赴台,1961年卒于台北 。 一、早年流徙与从军背景(1888–1911) 出身与逃荒 李纪才本姓印,祖籍湖北均县(今湖北丹江口市)。清光绪十八年(1892),因灾荒随父母兄长逃至陕西蒲城苏坊乡联武村后李堡落户。 冒名从军:清末因生计无着,冒用"李纪才"之名入伍,此后沿用此名。 军事教育与革命启蒙 就读陕西讲武堂,系统接受军事训练。 加入陕西新建陆军第一混成协,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 二、辛亥革命与早期军事生涯(1911–1924) 参与西安起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李纪才作为同盟会成员,联合新军、哥老会发动西安起义,奠定其在西北军界基础。 北洋军阀时期晋升 1916年:陈树藩督陕期间,任独立骑兵营营长。 1920年:随陈树藩部第二师参加直皖战争,皖系战败后,率残部改编为第九支队投奔靖国军。 1922–1923年:任陕西陆军第一师步兵第二旅旅长、第一混成旅旅长,随胡景翼参与两次直奉战争。 三、国民军时期:权力巅峰与挫败(1924–1927) 跻身高级将领 1924年北京政变后,国民军成立三军,李在胡景翼第二军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1925年胡景翼病逝:岳维峻接任军长,提拔李为第九师师长兼开封警备司令,跻身核心决策层。 北伐战争与重大转折 东路总指挥之役:1925年率两师三旅及炮兵团参与讨奉战争,连克曹州、兖州、泰安,直逼济南。 功败垂成:因部将倒戈及岳维峻决策失误,被迫放弃战果撤回开封,军事生涯由盛转衰。 四、晚年浮沉与政治边缘化(1927–1961) 部队改编与军职变动 1927年所部在湖北老河口被冯玉祥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任军长。 宁汉合流后,被南京政府任命为新编第五师师长兼鄂北清乡司令。 退出军界核心 1929年调任襄樊警备司令,旋降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逐渐远离实权。 1930年代参与"围剿"红军,1937年5月获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 晚年与逝世 1949年后淡出公众视野,1961年病逝,终年73岁。 五、历史评价与争议 双重身份矛盾 出身底层移民,凭军事才能升至军长,却因派系倾轧未能稳固权势,反映民国军阀混战的典型命运。 同盟会革命背景与后期参与"剿共",体现其政治立场的复杂性。 籍贯认同与文化纽带 虽少时离鄂,但丹江口方志仍将其列为重要历史人物,彰显地方对其身份的接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