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远著[公元1930年-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像 湖北十堰市竹山人物 熊远著(1930年7月3日—2017年1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动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9年熊远著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华中农学院畜牧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5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1990年担任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得首届“武汉杰出人才奖”;2017年1月30日在武昌去世,享年87岁。 熊远著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育种工作,他主持育成瘦肉型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培育杂优杜湖猪。 ### 熊远著:中国养猪科学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熊远著(1930年7月—2017年1月30日),湖北十堰市竹山县人,中国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毕生致力于养猪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是中国瘦肉型猪育种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推动我国养猪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化转型作出了卓越贡献。 #### 一、早年经历与求学之路(1930—1953) 1930年7月,熊远著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童年时期,他亲眼目睹了家乡农业生产的落后与农民的艰辛,尤其是传统养猪业效率低下、品种退化等问题,在他心中埋下了“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种子。 1946年,熊远著考入湖北省立郧阳中学(今郧阳中学),中学期间,他勤奋刻苦,尤其对生物学科表现出浓厚兴趣。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农业科技人才,熊远著毅然报考了武汉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农业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熊远著师从著名畜牧学家蒋英教授,系统学习了动物遗传育种、饲养学等专业知识。他不仅专注于理论学习,更注重实践,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村调研,记录当地猪种的生长特性与养殖习惯,为日后的研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1953年,熊远著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担任助教,从此开启了他与养猪科学相伴一生的事业。 #### 二、科研起步与瘦肉型猪育种探索(1953—1978) 20世纪50年代,我国养猪业以脂肪型猪为主,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对瘦肉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当时我国瘦肉型猪育种研究几乎空白,优良种猪依赖进口,成本高昂且适应性差。熊远著敏锐地意识到,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瘦肉型猪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954年,熊远著参与了“华中两头乌猪”的品种整理与改良工作。这是我国地方猪种中具有代表性的脂肪型猪种,他通过系统测定其生长性能、繁殖特性和肉质指标,首次建立了该品种的完整档案,为后续改良奠定了基础。 1962年,熊远著牵头组建了“猪育种研究组”,开始探索瘦肉型猪育种技术。当时科研条件简陋,实验室仅有几间平房,育种场设施陈旧。他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在湖北、湖南等地开展地方猪种与外来瘦肉型猪种(如巴克夏猪、长白猪)的杂交试验,筛选最佳杂交组合。经过多年实践,他提出“先杂后纯、杂中选纯、纯杂结合”的育种思路,打破了传统育种“纯繁为主”的局限,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文革”期间,科研工作一度中断,熊远著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研究。劳动间隙,他坚持记录猪的生长数据,偷偷撰写研究笔记,为日后的工作保留了珍贵资料。1972年,科研工作恢复后,他立即重启瘦肉型猪育种项目,带领团队在湖北通山、阳新等地建立育种基地,开展大规模选育工作。 #### 三、突破性成果:培育“湖北白猪”与建立育种体系(1978—1995) 改革开放后,我国养猪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对优良品种的需求更加迫切。熊远著抓住机遇,提出了“培育中国特色瘦肉型猪新品种”的系统方案,核心是利用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如繁殖力高、肉质好、耐粗饲)与外来品种的高瘦肉率结合,培育适应性强、生产性能优的新品种。 1978年,“湖北白猪”育种项目正式立项,熊远著担任主持人。该项目联合了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猪育种协作项目之一。在育种过程中,熊远著创新性地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数量遗传学等新技术引入育种实践,建立了“性能测定—遗传评估—选种选配”的标准化流程。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湖北白猪”于1995年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瘦肉型猪新品种。该品种瘦肉率达62%以上,生长速度比地方猪种提高30%,且保持了地方猪种的优良肉质和适应性,迅速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累计推广种猪100多万头,新增经济效益超50亿元。 与此同时,熊远著主导建立了我国首个“瘦肉型猪育种体系”,包括育种核心群、繁殖群、商品群三级繁育体系,以及覆盖全国的性能测定网络。这一体系彻底改变了我国养猪业“散养为主、品种混杂”的局面,为现代养猪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1953—2017) 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科的带头人,熊远著始终重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他认为,“科研与教育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1956年,他参与创建了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动物遗传育种专业,主持编写了《养猪学》《动物育种学》等教材,其中《养猪学》被列为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影响了几代畜牧专业学生。他还推动建立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点,该学科后来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熊远著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既要懂书本,更要懂猪圈”。他常带领学生深入育种基地,手把手教授猪的性能测定、选种技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成为我国养猪学界的骨干力量,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赵书红等,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梯队。 截至2017年,熊远著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湖北省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 #### 五、晚年贡献与学术传承(1995—2017) 1999年,熊远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成为我国养猪学界首位院士。晚年的他虽年事已高,但仍活跃在科研一线,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优质猪肉生产”“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等领域。 他主持完成了“中国地方猪种资源数据库”建设,系统整理了全国48个地方猪种的遗传信息,为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市场上猪肉品质下降的问题,他提出“从育种到屠宰的全产业链品质控制”理念,推动建立了“优质猪肉生产技术规程”,在湖北、广东等地推广应用,提升了我国猪肉的市场竞争力。 熊远著始终心系家乡十堰的发展,多次回到竹山、郧阳等地,指导当地农民开展科学养猪,帮助建立标准化猪场,推动“郧阳黑猪”等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开发,为家乡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017年1月30日,熊远著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他的一生,始终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用科技力量推动了我国养猪业的跨越式发展。正如他生前常说的:“我是农民的儿子,能为养猪业做点事,能让农民多赚钱,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 六、历史评价与影响 熊远著是中国现代养猪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瘦肉型猪育种的空白,更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养猪业发展模式。他提出的“杂种优势利用”“地方品种改良”等理论,至今仍是我国养猪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产业层面,“湖北白猪”及配套育种体系的推广,推动我国猪肉产量从1980年的790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5340万吨,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和猪肉消费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民生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层面,熊远著推动了我国动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其“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模式,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典范。他培养的人才梯队,至今仍在延续他的学术思想,推动养猪科学向分子育种、精准营养等前沿领域迈进。 熊远著的一生,是新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用毕生精力诠释了“科技兴农”的使命,其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投身于农业现代化事业。 |